意拳站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意拳站桩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所创,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均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以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其基本要点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畅自然。
作用说明
通过站桩的训练使人体达到协调统一,肢体间处处连通成为1个整体,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敏感协调,并且经由「松紧转换」的训练,培养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而能在技击中发挥作用。
其作用若从养生的角度讲,只此「凝神定意」一站,即可使精神意志、气血筋骨都得到锻鍊[1];若从技击的角度讲,只此一站,则可于「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
练习要求
意拳,顾名思义是用意发挥之拳学,其重点并不在外形之操作。意拳讲究神意,只要神意足具,就不必讲求形状的似或不似。然而当神意足具时,形体的姿势又不求似而自然似了。就象中国艺术书法、绘划划山水花鸟,追求的都是神似而非形似。这点在义理上是完全相通的,即「学我者死, 似我者生」、「但求神意足, 不求形骸似」。
意拳不讲套路,不论招式,着重“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以 站桩为主,以试力为用,动静配合,以期达到去后天之拙力,长先天之真劲的目的,所以强调“不在劳形苦体,在于方寸无误”,其“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精神,被誉为武学中的禅学。
意拳站桩不讲求深呼吸,不用意守丹田,而是通过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调整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及适当的意念活动,达到思想入静,身体舒适轻灵。站桩强调“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所以各地所传授的站桩姿势不尽相同,但“神圆意方,形屈力直”的精神却始终如一。此种桩法不用意守,不讲大小周天,练习时只需身心放松,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舒畅状态,所以少有偏差弊病发生。
意拳站桩用幻想力和联想力假借出力量,不是透过死板板的姿势来求得力量[2];桩法是一种导引的工具,而非必然,即使是独立守神也是站桩。
练习站桩时,首先将全身间架调整妥当。要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汤回旋,自身觉如云端宝树,上下有磁力线相吸。悠然相依的神情,犹如空气浴相似。此时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汤不已,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的感觉。
三种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王芗斋先生曾在《意拳论》上引用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作喻:“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说明持桩所需经历的三种境界。
视频
意拳站桩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意拳站桩功能治病吗?您怎么看?,搜狐,2019-06-16
- ↑ 意拳站桩的密不传的,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