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拉克·欧巴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第44任美国总统
任期
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副总统 乔·拜登
前任 乔治·沃克·布希
继任 唐纳·川普
伊利诺州联邦参议员
任期
2005年1月3日-2008年11月16日
前任 彼得·菲茨杰拉德
继任 罗兰德·华莱士·伯里斯
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任期
1997年1月8日-2004年11月4日
前任 爱丽丝·帕尔默
继任 夸梅·劳尔
个人资料
出生 巴拉克·候赛因·奥巴马二世
Barack Hussein Obama II

(1961-08-04) 1961年8月4日(63岁)
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欧拉尼妇女和儿童医疗中心Kapiolani Medical Center for Women and Children
国籍 美国
配偶 米歇尔·奥巴马1992年结婚)
儿女 玛丽亚·安·奥巴马(1998年)
娜塔莎·奥巴马(2001年)
亲属 老巴拉克·奥巴马
斯坦利·安·邓纳姆Ann Dunham
居住地 美国华盛顿特区
学历 西方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士
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
奖项 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
签名 巴拉克·欧巴马的签名
网站 barackobama.com
“Barack Obama”的各地常用译名
中国大陆 贝拉克·奥巴马
台湾 巴拉克·欧巴马
港澳 巴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英语:Barack Obama,1961年8月4日),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英语: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国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国总统。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国联邦参议员,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并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奥巴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现定居华盛顿特区

早期经历

印尼与夏威夷时期

奥巴马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欧拉尼妇女和儿童医疗中心,2岁时父母分居,随后离婚,六岁与母亲随印尼籍继父迁居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并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就读了两年。四年后他的一家又回到夏威夷,只有他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1][2]。至12年级,于1979年毕业。当时该私立学校仅有三位黑人学生。若干年后母亲与继父离婚,他便随母迁居美国本土[1][3]

青年时期,奥巴马因为自己的多种族背景,很难取得社会认同,十分自卑。十几岁的他成了瘾君子,他和任何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贫穷,肤色经常遭人嘲笑,前途无望,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著。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翘课、吸毒、泡妞等,成了不折不扣的“迷途叛逆少年”,曾以吸食大麻可卡因来“将‘我是谁’的问题挤出脑袋”[4]。有媒体撰文认为,给青年的他带来深刻影响的不是他的父母亲,而是他的外祖父斯坦利·埃默·邓汉姆和外祖母斯坦利·安·邓汉姆[5];媒体同时还披露著名黑人诗人、记者和美国共产党、左翼活动家法兰克·米歇尔·大卫斯也是深刻影响青年奥巴马的人物,1960年代大卫斯就成为奥巴马家里的常客[5]

美国时期

到达美国本土后,奥巴马首先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西方学院求学两年,期间在该校《宴会》志发表诗歌《老爹》,后由《纽约客》杂志转载并广为流传,《老爹》最体现他年青时的精神发展脉络[5]。在西方学院读书两年之后,他转至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在那里主修政治学国际关系。他于1983年取得文学士之后,在国际商务公司工作一年。

1985年,他迁往芝加哥,主持一个非营利计划,以协助当地教堂为穷困的居民组织好职业训练,正式开始其政治生涯[6][7]。他于1988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主修法律。1990年2月,由于获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首位非洲裔美国人主席,他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8][9]。1991年他在哈佛获得了“极优等”(拉丁文的学位荣誉法律博士学位[7],之后又回到芝加哥,并主持了一次选民登记运动,且为民权迈勒·B·G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至2004年竞选联邦参议员的12年中,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职宪法讲师[7]

1992年,奥巴马和同校的米歇尔·鲁滨逊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两人都供职于芝加哥盛德律师事务所,之后撰写完成自传体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并在美国出版发行[1]

初期政治经历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第十三区南部的海德公园区当选伊利诺州州参议员。2000年,他挑战已担任了4年的联邦众议员的波比·拉什(前黑豹党成员和社区活动家、也是黑人)竞选联邦众议员一席。他的参选遭到拉什的指责,认为他在第一选区的时间不长,选举结果为拉什获得61%的选票,他以30%的选票最终失败[10]

竞选联邦众议员初选失败后,奥巴马专注于自己的州参议员工作,编撰要求对可能判死刑罪犯的审问必须录像的法律[11]。2002年,他竞选连任伊利诺州参议员,未遇对手[12]。2003年1月,当民主党重新取得议会的控制权,他经提名成为州卫生与公众服务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立法提案中,他帮助编撰《工作所得抵税法》,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援助,还致力于为一些无法承担健康保险的居民起草相关立法项目,更协助通过增加对艾滋病预防和病人照料的项目预算[13][14][15]

总统之路

2004年的主题演讲阐述理念

在奥巴马为联邦参议员竞选过程中,他在波士顿举行的2004年民主党全国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无畏的希望[16]。在谈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老兵,并且是罗斯福新政中联邦房屋管理和《退伍军人法》的受益人时,他认为人民并不指望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只要政府稍微改变一下政策优先权,美国每一个孩子就都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生活,而且使这个机会能向每个人敞开。他指出,人民知道政府能做得更好,也希望这样的选择。

在谈到小布什政府看待伊拉克战争的问题时,奥巴马提及一位来自伊利诺州应征海军的谢默斯·埃亨下士时,被问及“当谢默斯为我们服务的时候,我们在为他服务吗?”而他解释说,当政府送年轻人去战场时,有绝对的义务不去捏造数字、不去掩盖他们上战场的原因事实,要在他们离去时关怀他们的家庭,在他们归来时以他们为荣,并且永远不要在没有足够军队去取得胜利的时候就仓皇上路,要保卫和平,从而赢得世界对美国的尊重。

最后在谈到国家的团结问题时,奥巴马指出政治评论员们喜欢把国家切割分开成“红色州和蓝色州”,红色州代表支持共和党人,蓝色州代表支持民主党人;但他崇敬蓝色州里伟大的主;不喜欢红色州里的联邦探员在图书馆里闲逛;他认为自己的团队是在蓝色州里指导小联盟的训练,但在红色州里也有一些同性恋朋友。他还分析道:有爱国者反对伊拉克战争,也有爱国者支持伊拉克战争;而他的团队是一体的,都宣誓效忠星条旗,都在保卫美利坚合众国。这场演讲让美国许多政要和民间人士都注意到他,并且赋予他“即时名人”的称号。[17]

总统选举前奏

2004年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使人们预料到他将参与美国总统的竞选[18]。这种推测在2004年他赢得联邦参议员选举之后更加确切,促使他向记者澄清:“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不会在4年后参加竞选”[19]。但在2006年10月的电视访谈节目《会面新闻界》时,他亦曾表示自己可能参与2008年的总统大选[20]。随后民意机构将他的名字加入到民主党候选人的民意调查表中,首次的民意调查显示他获得17%民主党人的支持,仅次于获得28%支持度的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21]。最近的拉斯穆森报告指出两人在民主党基本选民中的支持度“事实上持平”。2006年12月底出版的《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以“竞赛开始”为题,其专栏作家乔纳森·阿尔特提出“美国为希拉里或奥巴马做好准备了吗?”的封面问题。民主党参议员理查·杜宾和伊利诺州审计长丹尼尔·海恩为2008年奥巴马总统竞选的早期倡议者[22]。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奧花·雲費; zh-tw:歐普拉·溫芙蕾和影星乔治·克鲁尼;喬治·克隆尼;佐治·古尼;都表态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23][24]。评论员曾指出他在2008年获胜的机会将大于在2012年及之后。2006年10月在出版的《芝加哥论坛报》中,牛顿·迈诺将2008年他的总统竞选与1960年约翰·甘迺迪的胜选相提并论[25]。保守派专栏作家乔治·威尔则详列出他认为他应该在此时参选的四个理由[26]

2006年9月,奥巴马成为爱荷华州议员汤姆·哈金的野餐会上的主要演讲者,这一年度政治活动传统上由爱荷华州政党核心会议中有希望的总统候选者参加[27]。2006年12月,他在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庆祝民主党在全国中期选举中的首场胜利(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吸引1500人[28][29]

2008年总统选举

2007年1月14日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奥巴马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竞选团队,且将其竞选总部设于芝加哥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诺州首府春田市正式宣布参选[30]。为增加竞选经费,在资金实力上击败竞争对手,奥巴马在2008年的一个月就筹到3,200万美元的竞选经费,是当时筹款最多的总统候选人;紧接着的第二个月,他的筹款效率惊人,募得5,500万美元的捐款,打破参议员翰·克里于2004年保持的单月筹款纪录,比同党对手希拉里·克林顿的同月筹款数多出2,000万[31]

2008年1月4日的艾奥瓦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取得38%的支持率,领先知名度颇高的约翰·爱德华兹希拉里·克林顿,成为民主党候选人中的领跑者。1月26日,奥巴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中,以55%的选票获胜,遥遥领先于对手希拉里和爱德华兹,有分析文章认为他在南卡罗莱纳州以绝对优势胜出,得益于选民人口数量占据全州一半的的黑人,他们中有80%的人大力支持他。5月10日他超级党代表票首次超越希拉里·克林顿,连同领先数月的一般党代表票,使他入主白宫之路气势大增。6月3日,最后两场预选在南达柯塔州和蒙大拿州举行,希拉里·克林顿旋即确定在党代表票数上落后,为免像过去的党初选候选人直至党代表大会仍拒绝认输以表不和,希拉里宣布退选,他初定成为民主党总统提名人,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有主要政党提名参与总统大选的黑人。[32][33]

“在那个女性不能发出声音的时代,在那个剥夺了女性希望的时代,她看着她们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投出自己的选票。是的,我们可以!而在这一年,在这次选举中,她的手指触摸到屏幕,她投出自己的一票,因为在美国经历106年的变迁,经历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后,她了解美国是如何变化的。是的,我们可以!”
——奥巴马演说词摘录(2008年11月4日)[34]

2008年8月23日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奥巴马正式获得提名,并且选择了参议员乔·拜登为副总统候选人。11月4日总统大选正式举行,结果他以365对173票的选举人票,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更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当晚他在芝加哥发表当选演说,并以支持他的一位百岁选民为例,以数个“Yes we can”(是的,我们可以做到)来阐述美国人民非凡的创造力、美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美国实力的强大,如汽车飞机的发明、登上月球、促成柏林墙倒塌等。这次演说非常有震撼力并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许多观众倾听时还不禁流下眼泪,“是的,我们可以(或:我们能够做到)”也成了他的名言[35]

2012年总统选举

2011年4月4日,奥巴马在自己网站上一个名为"It Begins with Us"的视频中正式对外宣布参加2012年总统竞选,同时向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交有关文件。

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正式提名奥巴马和拜登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他们的对手是共和党的前麻萨诸塞州州长米特·罗姆尼威斯康星州的众议员保罗·莱恩[36]

2012年11月6日晚,最后计票结果,奥巴马332张选举人票,罗姆尼206张;在总得票率上,欧巴马为51.1%,罗姆尼则为47.2%。欧巴马成功连任美国总统[37][38]。他是第三位民主党总统超过一次赢得过半数选票,也是自1996年以来,首位成功连任的民主党总统。

总统任期

2008年12月1日,奥巴马提名与自己角逐总统宝座的希拉里·克林顿出任国务卿一职。

就任总统后,提名拉美裔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拟接替退休的戴维·苏特,2009年8月6日参议院以68票赞成,31票反对通过该项任命。

内阁

职位 姓名 任期
总统 巴拉克·奥巴马 2009-2017
副总统 乔·拜登 2009-2017
国务卿 希拉蕊·柯林顿
约翰·凯瑞
2009-2013
2013-2017
国防部长 罗伯特·盖茨
莱昂·帕内塔
查克·哈格尔
艾希顿·卡特
2009—2011
2011—2013
2013-2015
2015-2017
财政部长 蒂莫西·F·盖特纳
贾克·卢
2009-2013
2013-2017
司法部长 埃里克·霍尔德
洛丽泰·林奇
2009-2015
2015-2017
内政部长 肯·萨拉查
萨莉·朱厄尔
2009-2013
2013-2017
农业部长 汤姆·维尔萨克 2009—2017
商务部长 骆家辉
约翰·布赖森
丽贝卡·布兰克
潘妮·普利茨克
2009-2011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劳工部长 希尔达·索利斯
塞斯·哈里斯
2009-2014
2014-2017
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 凯瑟琳·西贝利厄斯
西尔维娅·马修斯·伯韦尔
2009—2014
2014-2017
教育部长 阿恩·邓肯
约翰·金恩John King, Jr.
2009—2015
2016-2017
住房及城市发展部长 肖恩·多诺万
朱莉安·卡斯楚Julian Castro
2009—2013
2013-2017
运输部长 雷·拉胡德
安东尼·福克斯
2009—2013
2013-2017
能源部长 朱棣文
欧内斯特·莫尼兹
2009—2013
2013-2017
退伍军人部长 艾力·新关
罗伯特·麦克唐纳
2009—2014
2014-2017
国土安全部长 珍妮特·纳波利塔诺
杰因·约翰逊Jeh Johnson
2009—2013
2013-2017
白宫幕僚长 拉姆·伊曼纽尔
威廉·戴利
雅各布·路
代尼斯·马克多纳
2009—2010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联合国大使 苏珊·赖斯
萨曼莎·鲍尔
2009—2013
2013-2017

国内政策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正处于由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期,全国经济异常萧条。为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他对前任政府的某些政策作了比较大胆的改革,如制定耗资巨大的经济复兴计划、医疗改革、移民政策调整、能源战略修订、税收政策调整、教育体制改革等。

奥巴马成功当选总统后,最紧迫的任务是重振美国经济,他通过对低收入家庭和企业就业岗位的减税,同时增加政府支出,以此加大政府对财政经济的刺激力度。他还将布什政府用于救市的7000亿美元中的余额(约3500亿)用于房屋业主和小企业的贷款供应,目的是要稳定房产市场和小企业的就业状况。

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方面,他与布什政府的做法不同,他强调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驱动车辆,为工厂提供能源。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他执行加强动作力度和增加政府支出的举措。

对于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他主张以“公平”原则对贸易伙伴奉行自由贸易,并提出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他还就中国人民币汇率和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希望与中国大陆方面谈判。

在货币政策上,他十分关注利率大幅度波动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张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有中国大陆媒体认为,他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做法与克林顿政府颇为类似

为应对美国失业率高企的严峻形势,2011年6月,奥巴马在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抛出“一篮子刺激就业措施”,希望在2012年扭转就业低迷的困境。有媒体指出,他的这一举措是在为自己谋求总统连任铺路。

税收政策

奥巴马在税收政策上倾向对企业和富裕人群增税,而对于普通家庭则主张减税,并认为这样能使大多数美国工薪人士在国家税制方面受益。有媒体认为他的税收理念是“劫富济贫”,他本人将因此政策而多付1万美元的税款。虽然他的“税政”对美国多数家庭有好处,但也遭致许多人的反对和抗议活动,抗议者指责对企业和富人的高税率政策是“大政府”行为[39]。他的税政有两项主要内容:其一,对一些富人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对宽松的税收环境隐瞒收入、逃避税务核查之情形,税务部门要求海外银行配合美国的税务调查,堵住逃税行为;其二,改变跨国公司纳税方式,使跨国公司无法在外汇收入方面实施逃税行为。[40]

2009年3月,美国官方列举数据指出,奥巴马的税政措施在10年内能使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获得7360亿美元的税负减免,有95%的工薪家庭将从中受益;小企业也得到近1000亿美元的税负减免。另一方面,新税政取消对石油公司的退税,美国的海外投资公司税收优惠政策亦将取消[41]

移民政策

奥巴马未成为总统之前就提及美国的移民问题,他承诺一旦当选总统将改善美国的移民政策,并表示在打击雇佣非法移民上不会让美国工人失业,强调自己的“梦想计划”移民法案,主张为未成年人的非法入境者提供基础教育。他在非法移民问题上持温和态度,他认为美国非法移民数量庞大,有的非法移民已与美国公民组成家庭并生育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子女,故应采取适当方式使他们身份合法化,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2009年6月,奥巴马给纽约华人侨领黄克锵阐述他的移民观点,表示要帮助和支持已经旅居美国、道德行为良好的无证人士获取美国公民身份,并重申在保证边境安全的前提下,欢迎新移民的到来[42]。此前的4月份,他曾表示要以非法移民的合法化来推动美国经济,让非法移民走出身份阴影,为美国经济增添活力[43]

医疗改革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呼吁国会通过立法,改革美国现有的医疗制度,以实现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关键承诺和国家高度法制化的目标。他提议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未投保人士,并规定保费增长的上限,人们在离职和变换工作时,他们的医保权益应予保留。他的医疗改革方案,计划耗时10余年,涉及资金9000亿美元。该计划包括一项政府保险计划,同时鼓励民众双向选择,参与公共合作医疗保险,其主旨是降低保险成本和提高民众的健康保障质量。医改计划将每一个美国公民都纳入政府的医保范围,从而减少非法保险公司的存在。该计划包括医疗保险开支的削减和提高保险公司的税负两方面[44]

2009年7月14日,众议院的民主党领导人介绍长达1017页的美国医保制度修正案,奥巴马希望国会在2009年底予以批准。2009年11月7日,双向选择医保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12月24日参议院以60票支持3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单项医改法案。2010年3月21日,医改法案获得参议院通过,3月23日众议院以219票支持,212票反对亦最终通过[44],欧巴马总统随即于2010年3月23日签署法案,正式成为法律。在共和党于2010年期中选举取得众议院多数党地位后,于2011年1月19日以245票支持、18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将奥巴马的医改法案废除[45],但在参议院,因民主党仍是多数党,废除案甚至未排上议程,法律得以得到保留。2012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判绝大部分的法案是合乎宪法的,而使法案将于2013至2014年间逐渐实行。


教育新政

2009年3月,奥巴马在其教育改革演讲中,阐述美国的繁荣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后代拥有良好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美国繁荣的根源”,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奥巴马在教育方面基本遵循布什政府的现有教育框架,但提出了“0岁至5岁教育计划”和“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两项新主张。前者指每年由联邦政府拨款100亿美元资助各州学前教育的普及,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后者以降低大学生的学费为主旨,为他们提供学费资助,但受资助的大学生必须以从事无偿的社区服务作为条件。对布什政府的教育法案《有教无类法案》作了多项改进,强调学生的教育质量与教师业绩挂钩,改革为考试而教学的弊端,倡导教育科目要全面,对失败学生更多关怀,增加教育经费等;大幅度减少联邦政府对学校教育方针的影响,将评估标准的制定权交给州政府或地方政府;他对公立学校的现有状况并不满意,要求各州增加对特许学校的拨款,支持特许学校的发展,但其成效还有待时间检验。联邦政府教育资金的发放将从依照评估标准分配转变为以竞争的方式争夺。另外,他认为为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长远竞争力,必须强化国民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将降低高中学生辍学率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关于教师待遇问题,他主张实行绩效工资制,提出加强教师聘用、培训、留任及奖励的优惠计划。

2015年12月10日,奥巴马在白宫签署了“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ESSA),取代之前的“有教无类法”(另译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为全美公立学校确立新责任路线。奥巴马表示,新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减少对标准化考试和统一任务的依赖,确保美国的教育系统让每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之时已经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新法保留了基本考试要求,但删除了取决于学生成绩的奖惩措施。新法案有利于促进落后者进步,缩小“分化”的程度;对于不同地方、社区、学校的适应将更加灵活;英语学习者也将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项目和资源。

住房新政

奥巴马政府2009年一季度推出住房救助计划,针对新购房者享受8000美元税收优惠的政策,该政策于11月到期。10月19日,美财政部又宣布了一项刺激住房市场的新政策,支持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并帮助中低收入者购买住房或负担租房费用,同时增加政府支出,以此加大政府对财政、经济的刺激力度。他还将布希政府用于救市的7000亿美元中的馀额(约3500亿)用于房屋业主和小企业的贷款供应,目的是要稳定房产市场和小企业的就业状况。

新政策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支持住房金融机构新贷款的债券收购计划,另一部分是一项临时贷款和流动性计划。

就业举措

2009年12月,奥巴马宣布,采取减税、奖励以及增加投资等一揽子举措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

2010年3月,奥巴马签署了一项通过减税和增加开支来促进就业的法案。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执政能力质疑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有11名工作人员因之而死亡,17人受伤,并造成墨西哥湾海域大面积的油污,严重影响沿岸美国各州的生态环境,是美国有史以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奥巴马因此面临就任总统以来严峻的执政挑战[46]。在处理事件时遭致许多民众的质疑和反对,认为他对事态反应迟钝、处置不当、缺乏效率,因此引发国内许多地区的抗议示威。有人认为他是“英国傀儡”,也有人将他的形象丑化成阿道夫·希特勒,共和党人也认为他对事件的反应太慢,X这些均对他的执政能力构成挑战。

推翻否决权

2016年9月23日,奥巴马以损害美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否决了国会通过的允许“9·11”恐袭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的法案。按照宪法,国会仍能以三分之二多数表决结果推翻总统的否决,强行让法案成为法律。

当地时间2016年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的表决结果(97票赞成、1票反对)推翻总统奥巴马对“允许‘9·11’受害者起诉沙特”法案的否决,这是奥巴马任内首次出现被否决法案仍获得强行通过的情况,被认为将对美国与沙特盟友关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8]

LGBT权益

奥巴马在上任前虽然一直支持同性恋权利,但却反对同性婚姻,2008年大选时,他曾表示反对同性婚姻,但赞成民事结合作为一种替代。奥巴马强调,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他仍支持由各州的政府自行决定是否承认同性婚姻。

2012年5月9日,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播Robin Roberts (newscaster 罗宾·罗伯茨采访时,首次表明支持同性婚姻的态度,获得娱乐圈众多明星的交口称赞。[47]奥巴马成为首位公开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国总统。

在奥巴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后90分钟后,他获得100万美元政治捐款。[48]

奥巴马总统周一为自己同性伴侣应该拥有结婚权利的观点辩护。他说,这个国家在“把权利和义务扩展至每个人”的时候从没有出过错。据美联社报道,“那(同性婚姻)不会削弱家庭。那巩固了家庭,”在歌星瑞奇·马丁主持的筹款活动上,他对同性恋支持者以及其他民众说。“这是要做的正确的事情。”[49]

枪支管控

尽管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已经搁置奥巴马政府的控枪议案,但白宫官员表示他们仍未放弃这个议题。2013年,奥巴马签署了23个控枪相关的行政命令,就是为了尽可能地绕开国会而采取一些适度的措施。

2014年6月10日,在共和党挡下控枪法案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0日对外承认其推动控枪法案失败。奥巴马说,此时他羞于做美国人,并称作为一名父亲,他担心这个国家不能有效控枪而引发更多的悲剧。[50]

2015年12月18日,在白宫举行一年一度的年终记者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年献词中誓言,于2016年解决枪械暴力问题,并定下4日新年第一天开工时,就召见司法部长洛丽塔·林奇,讨论如何绕过国会来应对枪械暴力这个棘手问题。

2016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就控枪举措举行新闻发布会。奥巴马宣布一系列控枪举措,以期望通过行政手段遏制美国频发的枪支暴力犯罪。他同时敦促美国国会在控枪问题上有所作为。奥巴马宣布,所有枪支售卖者都将被要求获得经营许可,并对购枪者进行背景审查,否则将受到刑事处罚。美国政府将雇用更多检查人员参与购枪者背景审查工作,增加200名探员以加强枪支安全相关法规的执法力度,并投入5亿美元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奥巴马表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发达国家,每年有超过3万人死于枪下,因此控枪问题刻不容缓。

核武战略与反恐怖主义

核武战略

2010年4月,奥巴马表示将重新考虑美国的战略,并与世界另外的两个有核大国——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核问题会谈,以求与他们发展更稳定和透明的战略关系。在保卫美国国家安全和盟国利益方面,他认为除非“极端情况”(如“对美国毁灭性的生化武器攻击”)出现,否则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他在他的新核武战略中承诺将不再发展任何新型核武器,但对于现有核武器的管理会增加资金投入,并表示对于遵守《核不扩散条约》的无核国家,美国不会对他们使用核武器,但伊朗朝鲜除外,因为他们“不遵守条约”[51]

奥巴马于2010年4月与俄罗斯总统签订《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新条约,双方步入核武战略合作的新时期。对于伊朗核问题,他希望联合国以决议方式敦促其弃核。奥巴马政府在向国会提交的《核态势评估》中认为“中国的核军事不透明,让人不明其未来核战略之意图”[52];但中国认为自己在全球核安全方面展现大国风范[53]。对于朝鲜核问题,他认为只要朝鲜放弃核武项目,美国会在经济援助与国际关系等诸方面给朝鲜提供帮助[54]

反恐怖主义

奥巴马于华盛顿全球核安全峰会上指出,当今的核危机不是来自敌对国家,而是恐怖分子,因此核风险在不断加大;如果恐怖组织掌握核武器,将发生“全球性灾难”。为此,他呼吁全球在核材料的控制上要严格,要步调一致、统一行动。他还认为,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核对抗几率已经减小,但因为国际恐怖组织的活跃,核风险形势反而非常严峻[55]

击毙宾拉登(盖达组织)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要求美国中央情报局将追捕基地组织首脑奥薩瑪·本·拉登作为首要任务。2010年8月,美国锁定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2011年5月2日凌晨1时30分(当地时间),奥巴马下令海豹突击队突然袭击宾拉登住所,并将其击毙,并掳获大量重要文件。奥巴马认为击毙宾拉登是美国打击“基地恐怖组织”的最大成就,使“正义得到伸张”。宾拉登丧命后,奥巴马在美国的民众支持率曾一度急升6个百分点,但这一现象未能持续,而是慢慢回落[56]。美军击毙拉登一事震怒基地组织,位处索马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青年党”宣称,他们要报复美国、奥巴马总统及其亲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为之准备提高安全戒备[57]

执政信任危机

2010年8月,奥巴马自当选总统以来的民众支持率呈下降趋势,支持与反对之比重分别为22%和46%,支持率下降的十大原因,如:政府行为与美国民众生活脱节、执政能力欠佳、未能保持当选总统时的激情、对美国债务处置不力等等[58]。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网》援引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的数据指出,奥巴马在美国白人中的支持率已由当选时的62%暴跌至38%,黑人的支持率也由92%跌至88%;而美国民众对他的战争政策信心则从2010年2月的48%减至同年8月的36%,是就任总统以来民意表现最差的一次,该网甚至分析认为奥巴马在黑人选民中支持率的下滑,会使他的总统职位面临挑战[59]。直到2011年中旬,随着成功击毙本·拉丹以及各项经济和就业数据的持续向好,奥巴马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开始止跌回升,并于2012年11月6日的大选中取得连任。


对华外交政策

2009年2月,奥巴马先派遣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议题的重点放在中美合作上。希拉里·克林顿此次顺利访华,表明中美关系有别于以往先“磨”后“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顺利开局。5月,奥巴马的首席中国事务顾问贝德在一次研讨会上,介绍了奥巴马对华政策的蓝图。他表示,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可以从奥巴马的世界观、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奥巴马的外交风格体现出来。贝德指出,奥巴马认为,国际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成功解决。10月,美国一位高级外交官提出了奥巴马政府对美中关系的观点,即在双边关系中建立“战略再保证”,意思是希望中国能向世界保证,它在全球不断上升的地位“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

当地时间2016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会见正在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奥巴马请王毅转达对习近平的问候,积极评价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及解决有关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奥巴马表示,美中关系十分重要,双方应继续保持沟通协调。他期待着习主席出席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

深入谈到台湾

自1979年1月1日起,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主要以台湾或台湾统治当局称呼,台湾与美国非官方层面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与美国同样认同自由、民主、人权与司法独立等价值观,同时也是美国在全球的第11大贸易伙伴[115]。此外,美国对中华民国军售金额亦十分巨大。

2008年5月,尚处总统竞选阶段的欧巴马曾给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写信,表示支持美国政府主张的“一个中国”政策。

2009年1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再次提到“一个中国”政策,并认为国会制定的《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对台关系的法律基础。欧巴马政府对台政策是协助台北当局与北京当局以和平方式化解歧见,同时也不接受任何片面改变现状之举。

通讯社欧巴马延续美国政府对台军售的政策,2010年3月,他提出的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获得美国国会通过。2015年欧巴马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东协加一活动时,公开指出“台湾”是美国反恐的伙伴,消息并于美国国防部网站公布。欧巴马在2016年9月作为首位到访寮国的美国总统,在与寮国民众畅谈民主与人权的价值时,以台湾的民主茁壮为例,强调民主可以在亚洲蓬勃发展。[60]他并在可能是8年任内最后一次白宫记者会中,罕见深入谈到台湾,指出台湾人同意,只要能以某种程度的自治继续运作,就不会改变现状。[61]

伊核协议

2015年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终于达成了历史性的伊朗核问题协议。各方历经一年半多时间的谈判,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奥巴马表示,伊朗核协议的达成表明,外交能够带来真正的改变。奥巴马感谢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与欧盟为达成协议所做的努力,称协议阻止了核武器在地区的扩散,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也成为奥巴马一个重要外交遗产。

协议由正文及五个技术附件组成,涉及核、制裁、民用核能合作、联委会及实施等内容。协议将确保伊朗核项目用于和平目的,伊朗确认绝不寻求发展或获取任何核武器。伊朗将确保铀浓缩提取在300公斤以内,提取浓度在3.67%以内,离心机的数量将从约1.9万台减少至6104台。该协议还包括取消联合国安理会、多边及单边各国因伊朗核问题而提出的制裁措施。协议实施后,对伊武器禁运最长将可维持5年,对伊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禁令最迟在8年后取消。国际核查人员不能随意获得授权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对有关争议作出裁决。

根据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2013年11月达成的阶段性协议,伊朗同意在2014年7月20日前就其核计划作出妥协,西方国家则相应减轻对伊制裁,各方同时寻求通过谈判达成全面协议。由于分歧严重,各方将谈判期限延长至2014年11月,后又推迟至今年6月底。今年4月2日,六国与伊朗达成一项伊核问题框架性解决方案,为最终达成一项全面协议确立了基础。[62]


美古“破冰”

2009年3月10日,美参议院通过一项关于部分解除美国对古巴制裁的议案,修正了极具争议的对古巴禁运法。同年4月,奥巴马宣布一系列放宽对古巴限制措施;

2013年12月10日,奥巴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席曼德拉官方追悼会,并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握手致意。这是美国与古巴关系敌对半个多世纪来,两国领导人第二次握手。

2014年12月17日,美古最高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宣布将就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展开磋商;

2015年5月29日,美国国务院宣布从即日起将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中去除;

2015年7月20日,美古在双方首都重开大使馆;

2015年8月14日,国务卿克里访问古巴,这是自194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古;

2015年12月11日,美古宣布将恢复两国之间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直接邮递服务;

2016年2月16日 美古正式签署两国商业航班通航协议,允许美国航空公司开通直飞古巴的商业航班。


卸任后

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于2017年1月20日到期,卸任美国总统后的奥巴马经常在各地举行演讲,而且也与部分国家元首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而奥巴马的诸多政治遗产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奥巴马医保均被新上任的共和党籍第45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以新法案取代。目前奥巴马生活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奥巴马告别演说:总统动情感谢第一夫人米歇尔 BBC News 中文

宗教信仰

奥巴马信奉基督教,他崇敬上帝,且能很好地将“上帝保佑”这一名句植入自己的政治演讲中。比如,他在许多大型演说场合都表现出对上帝的敬畏,于演说的结尾部分也要加上“愿上帝保佑你”,“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原文:GOD BLESS YOU,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还有“愿上帝给我们赐福”(原文:GOD'S GRACE UPON US)也是他在演讲中经常使用的句子。[63][64](大部分美国总统都以“愿上帝保佑你”作演讲终结)

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200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以表彰他在促进国际外交和各国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

对于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多数观点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的领导者以及他所倡导的无核化理念,是全球和平的希望,还指出他是唯一一位向穆斯林国家表示友善的美国总统[65]。他于12月10日到挪威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并在领奖时发言说,他认为非暴力是有限度的,战争有时候乃必要之举,但和平永远都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他还阐述在战争的同时,并不影响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他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和第三位在总统任期内的和平奖得主。但也有人[65] 认为他不该得这个奖,因为美国这时还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有军事行动,这种做法与诺贝尔和平奖的精神不符;并且他就任总统还不到一年,他的努力成果尚不明显[65]

公众形象

明星总统

奥巴马喜欢与明星交往,想以大牌明星的公众形象美化政府的品牌形象,使自己和以自己为首的政府能象好莱坞一样,受大众喜好、欢迎。与他往来的大牌明星有:《庞德电影》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律政俏佳人》的瑞茜·威瑟斯彭、《博物馆惊魂夜》的本·斯蒂勒、《型男飞行日志》的乔治·克鲁尼等,他给予这些影视明星自由出入白宫的权力。美国媒体认为,奥巴马总统的黑人血统使他比影视明星更有光环,是世界上最大牌的明星;另一方面,他刻意在电视的黄金时段出镜,导致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减少而遭致控诉[66]。他在总统竞选期间的演讲得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是一个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美国总统,所以对于普通大众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有媒体评价奥巴马的公众形象超酷,打篮球富有姿态美,让人感觉其年轻而有活力;但当上美国总统后,他打高尔夫球的兴趣胜过打篮球[67]。他用左手写字,是个左撇子;手上佩德国泰格黑尔手表,备有黑莓手机[68]

提词器总统

媒体指出电视直播的奥巴马演说非常精彩、潇洒,因为他自始至终根本无须演讲稿,而是左右环视观众,口若悬河,使媒体前或现场的观众认为他思维极其敏捷、记忆力惊人,属于出口成章、极具临场语言才能的能人,是天才演说家。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将演讲稿以演讲提词器(现场为一种方形的茶色或无色面板,面向观众的一面无任何文字,是透明的;但朝向他的一面则是清晰的演讲内容)的形式出现,他的演讲现场一般左右各一个提词器,所显示的内容完全一样,发言时一般是左右环视观众,看似是与观众通过眼神互动,实则为从左右的两个提词器中读出演说词(类似于电视台的播音员从提词器中读出播音内容),根本不是无稿演说。他的演讲严重依赖提词器,依赖程度比美国任何一届总统都大,外界调侃其为“提词器总统”[69]。还有媒体更直接了当地以《提词器,奥巴马不能没有你》为题撰文,认为奥巴马的演讲是“言由机器生”,甚至被认为没有演讲提词器就无话可说[70]


视频

【中文字幕】幽默的Obama:可能是最会喷垃圾话的总统


Ellen's Tribute to the Obamas


家庭

奥巴马全家福

图片来源TIME

1989年夏天,奥巴马在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担任暑期工读生期间,结识当时已是律师的米歇尔·鲁滨逊。两人于1992年结婚,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玛丽亚在1999年于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出生,而小女儿萨沙在2001年于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出生。奥巴马一家人是芝加哥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的成员,但是由于该教会牧师耶利米·赖特发表的言论引起广泛的争议。此事件发生后,他于4月30日做了一个题为更完美的联盟的演讲做为回应,其中表达了对赖特牧师的感情,然而在2008年5月31日却宣布脱离该教会。2008年他为顾及总统选战及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换取妻子米歇尔·奥巴马投入于自己的竞选活动,在当年初戒掉长达二十年之吸烟习惯[71][72][73]


2009年1月,奥巴马携家人由费城乘火车沿当年林肯行经的铁路路线旅行至华盛顿就任总统职务,举家迁入白宫,而米歇尔则成为美国第一夫人

著作

  • 踏入政坛之前,奥巴马出版其青年及早期事业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该书于1995年出版,并于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稿。该书的音频版本获得2006年格莱美奖的最佳诵读专辑。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很受美国读者欢迎,仅英文版就有7种,亦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时代周刊》将其评价为美国政坛史上最好看、最受欢迎的回忆录。2008年12月,他签署该书的中文版版权,希望中国读者通过本书为来理解他的美国梦[74]
  • 2004年12月,奥巴马有三本书与出版商签约,合约价值190万美元[75]。第一本书《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76]于2006年10月出版(台湾版由商周出版),主要论述他的政治理念[77],自出版后在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78]。该书的音频版本更令他在2008年击败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吉米·卡特等竞争对手获得当年的格莱美奖最佳诵读专辑奖,这是他第二度夺得此奖项[79]
  • 欧巴马新书《我们相信变革——巴拉克·奥巴马重塑美国未来希望之路》,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频和电子版本,后于9月9日正式上市。这本书由他亲自作序,介绍自己的政策立场和这次总统选举的重要意义。他的竞选团队成员也为此书撰写一些章节,介绍他在医疗保险、能源和国防安全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此外,该书还囊括他在竞选期间发表的7次演讲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竞选总统和出访德国时的演讲。
  •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引进奥巴马的《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和《我们相信变革——巴拉克·奥巴马重塑美国未来希望之路》,为该著作之简体字版本[80][81][82]

重要演讲

时间 地点 标题 背景与概要
2004年7月27日 波士顿 无畏的希望
"The Audacity of Hope"
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演说;
2008年1月3日 艾奥瓦州得梅因 谢谢你,艾奥瓦
"Thank You, Iowa"
在民主党初选中,他击败等其他五位势力雄厚的党内候选人,成为初选第一州的胜利者,此为胜利后的演说
2008年3月18日 费城国家宪法中心 更加完善的联邦
"A More Perfect Union"
2008年6月30日 密苏里州独立城 我们所热爱的美国
"The America We Love"
2008年11月4日 芝加哥格兰特公园 美国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竞选总统获胜后的演说
2009年1月18日 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 我们团结一心
"We Are One"
庆祝他当选总统的音乐会上的演说
2009年1月20日 华盛顿特区国会大厦前 自由的新生
"A New Birth of Freedom"
就职演说
2009年7月4日 白宫 独立日演讲
"Fourth of July Message"
独立纪念日演讲;他号召美国民众继承先辈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重树信心,乐观进取,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书写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巴拉克·奥巴马简介. 博闻网,作者:Josh Clark. 2008-11-18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中文). 
  2. The Candidate: How the Son of a Kenyan Enew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1). Joe Klein. The Democrats' New Face. 《时代杂志》. 2006-10-15 [2007-01-16] (英语). 
  3. Peter Serafin. Punahou Grad Stirs up Illinois Politics. Honolulu Star-Bulletin. 2004-03-21 [2010-07-05] (英语). 
  4. Effect of Obama's Candor Remains to Be Seen. 华盛顿邮报. 2007-01-03 [2009-01-15] (英语). 
  5. 5.0 5.1 5.2 奥巴马和他青年时代的精神导师. 联合早报(新加坡). 2009-02-02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5) (中文). 
  6. Barack Obama’83: Is He the New Face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哥伦比亚大学. 2005-01 [200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4) (英语). 
  7. 7.0 7.1 7.2 Barack Obama.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 2007-01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5-09) (英语). 
  8. First Black Elected to Head Harvard's Law Review. 纽约时报. 1990-02-06 [2010-07-05] (英语). 
  9. Charles Hamilton Houston and the Nobler Tradition of the Harvard Law Review. 哈佛大学法学院. 1998 [2007-01-08] (英语). 
  10. 2000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esults.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 2004-05-31 [2007-01-21] (英语). 
  11. William Finnegan. The Candidate: How the Son of a Kenyan Economist Became an Illinois Everyman. 纽约人网. 2004-05-31 [2007-01-21] (英语). 
  12. Vote Totals, General Election 2002, 13th Senate. 伊利诺伊州选举网. 2002 [2007-01-21] (英语). 
  13. Bills and Resolutions Sponsored or Cosponsored by Barack Obama. 伊尔加政府网. 1997–1999 [2007-01-21] (英语). 
  14. State Legislation Relating--. NCSL网. 2002-07-01 [2007-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1-16) (英语). 
  15. Bills and Resolutions Sponsored or Cosponsored by Barack Obama. 伊尔加政府网. 2001–2003 [2007-01-21] (英语). 
  16. Obama 2010. Obama 2010网. 2004-07-27 [2007-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0) (英语). 
  17. 藤讯视频-奥巴马成名演讲-《无畏的希望》
  18. Amy Sullivan. Obama for President. 华盛顿周报. 2004-07-28 [2007-07-28] (英语). 
  19. Scott Fornek. Obama for president? That's 'silly'.. 芝加哥太阳时报. 2004-11-04 [2007-11-08] (英语). 
  20. MTP Transcript for Oct. 22. Meet the Press (MSNBC网). 2006-10-22 [2007-11-08] (英语). 
  21. Poll: Obama now trails only Clinton on '08 list. CNN Politics. 2006-11-02 [2007-01-08] (英语). 
  22. 《Obama's Profile Has Democrats Taking Notice: Popular Senator Is Mentioned as 2008 Contender》. 华盛顿邮报,作者:Charles Babington. 2006-07-08 [2010-07-05] (英语). 
  23. Scott Fornek. If Obama runs,I'll campaign for him,Winfrey says. 芝加哥太阳时报. 2006-09-28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24. O'Keefe,Ed. Clooney Loves Obama. ABC News. 2006-12-22 [2007-01-08] (英语). 
  25. Why Obama should run for president. 芝加哥论坛报,作者:Newton N Minow. 2006-12-26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3) (英语). 
  26. Run Now,Obama. 华盛顿邮报. 2007-01-16 [2010-07-05] (英语). 
  27. For This Red Meat Crowd,Obama's '08 Choice Is Clear. 纽约时报. 2006-09-18 [2010-07-05] (英语). 
  28. Obama fever grips NH. 联合领袖网. 2006-12-11 [2007-01-08] (英语). 
  29.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 PBS协会网. 2006-12-11 [2007-01-08] (英语). 
  30. Barack Obama Exploratory Committee. barackobama.com. 2007-01-16 [200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英语). 
  31. 《巴拉克·奥巴马的竞选资金筹备工作》. 博闻网(中国). 2007-01-16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英语). 
  32. 《南卡罗来那州民主党初选 奥巴马轻松击败希拉里》. 搜狐(中国). 2008-01-28 [2010-05-26] (中文). 
  33. 《OBAMA ELECTION》. 美国CNN. 2008 [2010-07-05] (英语). 
  34. 《奥巴马当选演讲全文》. (中国)网. 2008-11-05 [2010-05-27] (英语). 
  35. 《奥巴马在芝加哥公园发表胜选演说(全文)》. 中国新闻网. 2008-11-05 [2010-05-26] (中文). 
  36. Cohen, Tom. Clinton says Obama offers a better path forward for America. CNN. 2012-09-06. 
  37. Barnes, Robert. Obama wins a second term as U.S. preside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11-06. 
  38. Welch, William M.; Strauss, Gary. With win in critical battleground states, Obama wins second term. USA Today. 2012-11-07. 
  39. 《奥巴马推销劫富济贫税收政策》. 网易网(中国). 2009-04-17 [2010-05-30] (中文). 
  40. {{cite news|url=http://www.shxb.net/html/20090506/20090506_154565.shtml%7Ctitle=《奥巴马税收政策恐将惹毛一群人》%7Cwork=%7Clanguage=zh%7Cpublisher=新报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云南)|date=2009-05-06|accessdate=2010-05-3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4180123/http://www.shxb.net/html/20090506/20090506_154565.shtml%7Carchivedate=2011-08-14}}
  41. 《奥巴马就业政策 中产阶级的退税》.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 2009-03 [2010-05-30] (中文). 
  42. 《奥巴马复信纽约侨领黄克锵 阐述对美移民政策看法》. 中国人民网. 2009-06-29 [2010-05-30] (中文). 
  43. 《2010年美国移民政策改革三大猜想》. 中国找法网. 2009-12-24 [201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中文). 
  44. 44.0 44.1 《Barack Obama》. 英文维基百科段落译文. unknown [2010-05-23] (英语). 
  45. 《美众议院投票通过废除奥巴马医改法案(图)》. 中国新浪网. unknown [2011-01-20] (英语). 
  46.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成为奥巴马的政治挑战》. 中国人民网. 2010-06-15 [2010-07-07] (中文). 
  47. 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支持同性婚姻 获众明星赞扬. 雅虎娱乐. 2012年5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13日) (中文(简体)‎). 
  48. 奥巴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后获百万美元捐款. 网易新闻 (中文(简体)‎). 
  49. 奥巴马:支持同性婚姻是正确的事情. 易八达 (中文(简体)‎). 
  50. 奥巴马承认推动控枪法案失败 称羞于做美国人. 环中网 (中文(简体)‎). 
  51. 《奥巴马宣布限核武战略 但不适用于伊朗朝鲜》. 联合早报(新加坡). 2010-04-07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6) (中文). 
  52. 《奥巴马宣布限核武战略 但不适用于伊朗朝鲜》. 联合早报(新加坡). 2010-04-07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中文). 
  53. 《香港文汇报:从奥巴马高调到核峰会中国风范》. 中新网(中国). 2010-04-14 [2010-05-28] (中文). 
  54. 《奥巴马的朝核底牌》. 文新传媒(中国上海). 2010-01-04 [201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中文). 
  55. 《核安全峰会落幕 奥巴马称会议将会让世界更安全》. 南方传媒(中国广州). 2010-04-14 [2010-05-30] (中文). 
  56. 《奥巴马民望:“宾拉登效应”能持续多久》. 都市网(加拿大温哥华). 2011-05-17 [2011-05-20] (中文). 
  57. 《奥巴马祖母遭死亡威胁(图)》. 搜狐网. 2011-05-14 [2011-05-20] (中文). 
  58. 《外媒分析奥巴马支持率迅速下滑十大原因》. (中国人民网). 2010-08-17 [2010-09-09] (中文). 
  59. 《奥巴马黑人支持率下滑 希拉里有望掌总统》. (中国《21世纪CN》). 2010-08-11 [201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18日) (中文). 
  60. 中央通讯社-欧巴马访寮国谈亚洲民主人权 引台湾为例
  61. 中央通讯社-欧巴马有关台湾及一中政策重要谈话全文
  62. 联合早报网-奥巴马宣布限核武战略 但不适用于伊朗朝鲜
  63. 《奥巴马演讲全文(英文)》. 凤凰读书网. 2009-01-21 [2010-05-31] (中文). 
  64. 《奥巴马获胜演讲全文》. 华尔街日报(美国). 2008-11-05 [2010-05-31] (中文). 
  65. 65.0 65.1 65.2 《奥巴马“意外”摘得诺贝尔和平奖 引广泛争议》. 中国铁路新闻网. 2009-10-10 [201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中文). 
  66. 《关注奥巴马:美国电视网的“头号公敌”》. 《Reading·阅读杂志》. 2008-11-18 [200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中文). 
  67. 《奥巴马8大吓你一跳事情》. 文汇报(香港). 2008-01-08 [2010-05-24] (中文). 
  68. 《奥巴马的20件日常生活喜好》. (中国)人民网. 2008-11-10 [2010-07-08] (中文). 
  69. 《奥巴马演讲大有奥秘 提示机确保关键场合不忘词》. 四川广播电视台. 2009-03-07 [201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中文). 
  70. 《提词器,奥巴马不能没有你》. 《信息时报》中国广州. 2009-07-15 [201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2) (中文). 
  71. 《奥巴马身世揭秘》. 中国新华网. 2007-01-29 [2010-07-08] (英语). 
  72. 《Obama resigns from controversial church 》. 美国CNN. 2008-05-31 [2008-05-31] (英语). 
  73. 《"Obama: America needs to hear more-moderate, more-inclusive religious voices"》. United Church News,作者:Powell, Barb. 2006-08-09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0) (英语). 
  74. 《奥巴马的美国梦能走多远?》. 人民网(中国). 2009-02-09 [2010-05-24] (中文). 
  75. "U.S. Senator Obama gets $1.9 million book deal,". 美联社. 2004-12-18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4) (英语). 
  76. 《无畏的希望》. Crown, BOOK REVIEW by OnTheIssues.org. 2007-05 [2010-07-05] (英语). 
  77. Tomasky, Michael. The Phenomenon. 纽约书评. 2006-11-30 [2007-01-08] (英语). 
  78. Best Sellers. 纽约时报. unknown [2007-01-13] (英语). 
  79. 《奥巴马获格莱美奖 一天两胜克林顿夫妇》. 中国网. 2008-11-18 [2008-02-12] (中文). 
  80. 《奥巴马著作 中文版畅销》. 文汇报(香港). 2009-01-09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中文). 
  81. 《美国总统奥巴马著作简介》. 国际教育在线(中国). 2009-11-18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1) (中文). 
  82. 《奥巴马著作走俏美国书市 销量击败竞争对手》.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09-11-18 [2010-07-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