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愈黑星愈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愈黑星愈亮》,副标题: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作者: 譚蕙芸,出版: 突破,初版: 2020/05,頁數: 548,尺寸: 140*210 mm,ISBN: 9789888562220。

書籍的曆史[1]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2]、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

内容简介

2019年6月,因着一条准备修订的法例,引起了一场从来没有人预计、如此波澜壮阔的反修例运动。

一个周末接一个周末,一百万人游行,二百万人游行,一百八十万人流水式集会;至後来一日接一日,不同的晚会,各区的连侬墙,手牵手的人链活动,午饭时的「和你lunch」,聚集各个商场高唱反修例歌曲 ── 数以万计的市民以不同方式向政府呐喊,表达自己的诉求。

政府最终撤回了修订《逃犯条例》。然而,撤回以外,警方发射了万计的催泪弹、橡胶子弹、海绵弹,布袋弹以至实弹,对白衣人冲入港铁车厢袭击视而不见,有警员走上车厢胡乱挥棍,甚至进攻大学校园;很多示威者被捕、受伤,甚至在示威现场受重伤後离世 ── 很多人恐惧、流泪,晚上睡不着。

这是很多人看报导、看直播知道的。

身为记者,也是大学讲师的谭蕙芸,走进了不同的示威的现场,观察双方的行动,记下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但笔下写得最多的不是冲突的大场面,而是那些镜头不会聚焦的小人物 ── 他们或者是陪着儿女出来游行的父母、为了支持黄店而改变生活习惯的退休夫妇、大腹便便仍然参加游行的准父母,又或是因社会运动而收入大减却继续抗争的勇武、冲突之後开车送年轻人回家的义载司机,甚至是不懂谁对谁错却又无法置年轻人不顾的的士司机。

面对无尽的黑夜,看似暗昧的众星,越发闪亮。最终让人无法忽视。

「在这场运动中,我见证了香港人从未展现过的精神面貌,也感应到市民对记者的托付 ── 他们敞开心窗,流露脆弱,好让我记下了一个时代的悲伤,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微光。」── 谭蕙芸

【推荐】

区家麟

陈健民(占中发起人,中大社会学系前副教授)

庄梅岩(香港剧作家)

何荣幸(台湾非营利媒体《报导者》创办人、执行长)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李雪莉(台湾非营利媒体《报导者》总编辑、台湾大学新闻所兼任助理教授)

「潮起潮落,滔滔波涛中,有很多曾经奋力跃起的小水滴,他们折射光芒,呼喊着哀号,却迅即淹没於翻腾中的巨浪。谭蕙芸这本书,把他们一一凝住。」──区家麟

「能够写出种种纠缠不清的情绪,全靠谭蕙芸愿意走穿鞋底,与抗争者一起逃命而换来那份同理心。在催泪围城、热泪盈眶中,仍保持清明的思维,记下香港人为保衞自由共度生死的勇气。」──陈健民(占中发起人,中大社会学系前副教授)

「我特别感谢谭蕙芸把运动中许多善的恶的香港人的面孔,都诚实地刻画下来,他日若是飘零,至少我们认清过,至少我们知道,香港人曾为自己奋力一战。」──庄梅岩(香港剧作家)

「蕙芸长期选择贴近小人物,从社会底层刻画社会变迁的轨迹,就此而言,本书让我们看见了香港人从未展现过的精神面貌。」──何荣幸(台湾非营利媒体《报导者》创办人、执行长)

「若干年後,回望2019,如果我们想了解香港人这一年轰轰烈烈的抗争史,谭蕙芸这本新闻特写,是不可绕过之作。」──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蕙芸的强悍、独立、不懈怠,专注做好记者工作的信念,是她回应这个混乱时代的方式。」──李雪莉(台湾非营利媒体《报导者》总编辑、台湾大学新闻所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譚蕙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明報.星期日生活》副刊人物專訪、長篇文章作者,曾於《明報》及有線新聞任職記者。曾經獲得由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香港外國記者會及香港記者協會聯合舉辦的人權新聞獎「報章特寫大獎」、「評論和分析大獎」。一面書寫大塊文章,一面在大學教授新聞特寫。著有《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