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善导大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善导大师

 

 

 

释善导

善导大师一般指释善导 善导大师(613年-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 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 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 为此净土法门速超生死。 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 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十万余卷《阿弥陀经》, 画净土变相三百壁。 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 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洛阳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 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 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

生平简历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一说安徽泗县)人,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世寿六十九。 10岁,依密州明胜法师出家,广习《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大乘经典。 18岁,见“西方净土变相”,立定往生极乐之愿。 20岁,初遇《观经》,玄悟深远, 悲喜交叹:“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23岁,入终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观,不出数年,证悟三昧,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眼前。 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29岁,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师从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成为最杰出弟子。 33岁,回悟真寺,创立净土宗,楷定古今。大师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证三昧、开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观经疏》《观念法门》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 其间亦往返京师光明、慈恩、实际诸寺,大弘法化。 56岁,移住京师实际寺,后改名温国寺。 60岁,受高宗诏请,为检校僧,督造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63岁完成。 69岁,时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长安,神返净土。 身体柔软,容色如常,空中异香妙乐,久久方歇。 大众悲仰,倾城哭送,哀别之盛,闾里空巷。 其弟子怀恽等,葬大师遗骸于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层“崇灵塔”,并于塔旁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 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礼,大兴供养。

著作思想

大师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 《观经四帖疏》四卷 《观念法门》一卷 《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 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之理论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印光大师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四部,分别说明围绕阿弥陀佛之读诵、观察、礼拜、赞叹四种助业修行方法,以导归一向专念之正定业。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 善导大师说: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 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 《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有一种说法,说善导大师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其他祖师的净土思想是不纯正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 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 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如同春兰秋菊,各有其美,净土思想同样也并不存在纯正与不纯正之分。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要点 善导大师的著作,现存的有五部九卷,思想丰富,鉴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最核心的几个要点。 (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段文是善导大师最核心的思想,告诉众生认清自己是宿业结缚的凡夫,靠自力难以出离,只要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怀疑、不顾虑,乘佛愿力,一定往生。 (二)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段文是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凡夫念佛会往生呢? 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取你往生的。 愿力在哪里呢? 在六字名号中。 (三) 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以佛愿力,尽得往生。 这两段文,大师认为九品往生都是乘佛愿力,同时也能看出,大师对称名以外的其他修法是不排斥的。 (四) 愿弟子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心不失念,身心无诸苦痛,身心快乐,如入禅定,圣众现前,乘佛本愿,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 这是善导大师鼓励行者发愿文中的一段,文中可以看出大师很重视往生的内因外缘具足,并且大师是认可上品往生的,并不是真宗所说的超越三辈九品。

德业教化

大师念佛精诚, 戒若冰清, 律己峻严, 待人慈恕, 道行高深, 超凡入圣。 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测度。 一生教化极其广大,不可思议。 相关传记中记载:入长安三年,化得满城归信,士女归者无数,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屠夫失业,满城断肉; 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 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近代在吐鲁番发掘到大师真笔《阿弥陀经》,其流布教化之广,令人惊叹;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壁,据信敦煌千佛洞《观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 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善导大师之所监造。 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 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多方面卓越的艺术才华,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 善导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 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 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 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 呜呼大哉!” 。 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灵异感应

大师至德所感,生前灭后灵异不可思议: 著作《观经疏》时,每夜圣僧(阿弥陀佛)入梦,指示如何写作。 著作完毕,诸佛皆来放光证明。 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是。 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满堂佛像放光为之证明。 手指西方,即时显现极乐世界,恶人一见,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初入长安,路过浐水,闻浐水悉皆念阿弥陀佛,并预言三年化满长安。 往生后一百余年,少康大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中看见大师《西方化导文》屡放光明,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 由此启发信心,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大师影堂。 大师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 后来少康大师念佛一声,随出佛像一尊,被称为“后善导”。 往生后五百余年,日本净土宗开宗祖师法然上人梦感善导大师上半身为寻常僧相,下半身为金色佛相,立于云端,对法然上人说:“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为证之。” 这便是日本净土门中“二祖对面”的故事。 直到今天,大师及其灵塔、著作等神异感应事迹,时常听闻。

地位影响

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 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 日本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 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 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 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生云涌许多大师, 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 深入亿万众生心灵, 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 令亿万众生获得安身立命, 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 所以《瑞应珊传》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 在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以怀感、怀恽二者最为著名。 怀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因为专学法相,且博经通论,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 后受大师的启迪与引导,遂深信净土法门,并且精诚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用以通释修学净土的种种疑难问题。 怀恽,初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 大师寂后,他率众于终南山神禾原建灵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蓝作为纪念场所,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 则天永昌元年(689)奉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寂后受谥为“隆阐大法师”。 孟铣亦曾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给予善导大师这两位弟子高度的评价,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 

大师故事

放下屠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 善导大师在长安弘法布教,广泛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随着教化年深日久,渐渐百姓家家户户断肉食素念佛,满长安城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众所周知,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在百万以上,更有数不清的流动人口,想想看,古代唐朝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印刷机器,甚至没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讯、印刷技术等等都极其低级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断肉念佛的,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自有其特别的感化之力。 那时候,长安城里有个姓京的卖肉屠夫,眼见摊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难卖出去,心里不觉莫名其妙,跟人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此时忿恨之意立时如箭入心。 一日,屠户忽然提刀,气势汹汹地闯到寺院,赌誓要杀掉那个断其财路的善导。 他在寺院四下问人,知道善导大师住处,于是握紧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户走到大师面前,猛一抬眼,大师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间照显了他内心的罪恶,屠户心头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时间如冰遇日,化去无遗,屠户此时反觉惭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觉落地,扑通一下,顶礼合掌忏悔。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之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极乐世界,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闻大师开示,得睹极乐胜境的京姓屠户惭愧欢喜以极,惭愧自己居然对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导大师起杀害之心,惭愧自己多年来卖肉杀生无数,造罪无穷; 欢喜他今日恶缘竟转成了佛缘,蒙大师亲口开示,知有西方极乐世界,更欢喜的是知道了自己这样的必堕地狱之人,阿弥陀佛也不嫌弃,确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屠户进而又想,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有无止息的烦恼,不由心中升起极深极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树,合掌高声唱佛,堕地往生。 当时围观的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户的神识从顶门出而随佛西去。 事实上,也只有在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才真正能够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里的“成佛”并不是比喻性、象征性的, 因为,按照善导大师开阐的净土教理, 一切善恶凡夫靠佛力往生, 皆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 也即是众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点铁成金般“入佛知见,同佛受用”, 证悟、智慧、慈悲、神通统统与佛无异。其余法门,最多可以让屠户“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 可说是遥遥无期,因为倘若靠自力修行, 虽使其人明白了修行的理路, 尚待其人本身努力修行,渐修渐证, 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时。

造疏感梦 隋唐时代,《观无量寿经》是佛门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是为净土教的学人宗师尊重嘱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很多人在演讲、研习、读诵此经。 然而彼时整个时代,真正领会《观经》要髓的大师可说没有。 他们各自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场上注解、解释这部经, 进而一盲引众盲, 普遍得不到本经真实的殊胜利益, 进而一盲引众盲, 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说即是“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善导大师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于是,为了彻底纠正教界对此经的误解,力挽狂澜,决心撰写《观经疏》。 撰写前,他在佛前至诚标心结愿,首先申明表白说:“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我善导想要向世间显明此《观经》的真实精要之义,过去、现在、未来之人,但有解释此《观经》的人都要以我所作之此疏为标准,“楷”即是法式、标准、典范的意思,“定”则有更定、确定、决定之义,善导大师以如此自信豪迈的口吻像诸佛申明,接着又说:“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愿于梦中得见如上之所愿一切境界诸相。” 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诸佛共宣之净土法门的真实原意,请在梦中显示种种圣境证明之。 果真,善导大师即在发愿的当夜即见到西方种种庄严景象:百重千重的杂色宝山,种种光明照在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地上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 此后每夜即有一圣僧来入梦中,指导教授大师《观经》的科判及玄深义。 此疏完成后,此僧便消失不见了。 待整部书写完脱本后,善导大师再度祈请灵境现前,接着连续三夜又见种种圣境。 在书的末尾,大师写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这本《观经疏》显明之经义, 已经得到了诸佛的证明和确定, 后世若有人书写供养此疏者, 要如同抄佛经一般, 一字一句也不可随意加减。 这本《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根本元典, 后世皆谓此书为“弥陀传说”,珍重如经; 此书一出,《观经》的真实义,犹如杲日当空,朗朗然彻照大地, 释迦本怀、弥陀愿力彻露无遗, 古德由是赞言:“善导独明佛正意” 意指只有继承昙鸾大师、道绰禅师的净土宗正脉的善导大师, 才真正显明了《观经》的真实目的和意趣, 所以善导大师又被后人称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佛像放光 在善导大师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场上理解净土法门,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种种凡夫难以企及的条件,故当时整个时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这种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 随着善导大师建立了净土宗,且以汹涌磅礴之势将净土法门弘扬开来,净土法门逐渐恢复了“易行”、“安乐”的本来面目。 但毕竟历史积重难返,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师的迥异于诸师的讲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质疑与反对。 有一次,在长安城的一个寺院里,善导大师和一个金刚法师依理论判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已见,认为只靠念一句名号不能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观其根性,不以特别手段折服,他是不会信服,于是当即在座上庄严发愿道:“依照佛经,世尊所说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门,善恶众生但能上到一辈子地念佛, 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 ,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 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 佛没有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 那么请佛令殿堂里的两尊佛像放出光明, 为我证明; 如果这个法门是虚妄的, 众生念佛不生净土, 佛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 那请佛叫我善导从此高座之下, 直接堕入阿鼻地狱, 长时受苦, 永不出离!” 大师说完, 将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 佛像顿时大放光明。 金刚法师目睹此景,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 匍匐于地, 惭愧的向大师谢罪。 自此金刚法师臣服于大师净土之教, 专修念佛, 求愿往生。

杰出艺术 伊河如镜,又如玉带,波光潋滟,岸边杨柳依依。河畔边两山对峙,如蜂窝般密布于两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龛,蔚为壮观。 伊水东山一处不时传来“叮叮当当”捶斧凿击山石的声音,山下数不清的人头攒动不息,人们正紧张有序热水朝天地完成者一场很大的工程,有的挥动捶斧凿着山石,有的挑筐运走迸溅下的石块,有的拿绳尺丈量长宽,有的背粮水供应大家饮食…… 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僧,静静地站在山崖上佛容依稀渐露的大佛前,目光坚毅而深远,神情清静而慈悲。他就是整个工程的总设计者、监造者,古代称其职为检校僧的善导大师,他正领导着庞大的工程人员雕凿着史上绝无仅有的杰作——龙门卢舍那大佛。 弛名世界的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石雕,是善导大师留给后人的伟大而永恒的杰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唐高宗发心在龙门修福造佛,皇后武则天以其脂粉钱二万贯作为资助。 由于善导大师的佛教艺术造诣早已名扬海内,上达天听,于是皇帝下诏命他为检校僧,负责前去主持监造。 大佛前后耗时三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仰视者内心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与慈悲触手可及,佛的博大胸怀与悲愍之心展现无遗。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般修长而舒展,目光文静而含蓄、恬淡凝神,充满了雍容睿智的神情与崇高不凡的气宇,嘴边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平和与安详,其严整周密的几何尺度和精致的刀工技巧将佛陀的面相刻画的庄严肃穆,佛陀内心的高尚宽宏,慈悲无尽,被展演得淋漓尽致! 正如唐朝以“丰满”为美,今人以“瘦削”为美一样,古今中外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往往会随着时代、地域不同而难以得到人们普遍地欣赏与认同,此方人以为精美绝伦,另一方人却觉得平庸无奇,或觉索然无味。此一个时代人以为美妙无双,另一个时代人却觉得粗鄙造作,有时甚至会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艺术熏陶的广大民众的鉴赏眼光更是如此。 然而,这一尊卢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每一方人,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一睹的当下不约而同地惊叹于他的庄严精妙,磅礴气势,仿佛大佛所打动的是人类内心的最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最深度处,每一方人,每一时人,都是一样的,人们看见大佛不觉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一尊大佛就是特别为我而雕凿的!”这一点说来并无夸张,从洛阳龙门石窟景点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流量就可以知道,不管什么日子里,都有全世界不同种族肤色,不同信仰思想的人,千里乃至万里迢迢来仰瞻这一新超越时空、无以伦比的大佛! 往生摄化 善导大师往生之后,他的威德摄化之力并没有由此而歇止,除了他留下的五部九卷继续在世间开化群迷、导归极乐外,他还常从极乐世界回来应现于世,史上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就是善导大师之灭后灵仪,直接启发、引导、成就的另一位莲宗祖师。 少康大师俗姓周,浙江缙云人。长到七岁时尚未开口说话,一日他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在大雄宝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少康大师突然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其母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必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后,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并游历四方,参学知识,唐贞元年(公元785年)他来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的佛典放光,细观查之,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宗祖,他的遗文放光,莫不是启发加被与我,引导我修习净土?便于便在心中默默祝祷道;“若我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即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 少康目睹这些瑞相,感动之心,无可名状,遂五体投地顶礼遗文,发誓说:“劫石可将移动,我少康修学净土、弘扬净土的誓愿绝不会变移!” 少康发此弘誓愿后,为表心迹,特别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即纪念堂),恭敬瞻仰顶礼善导大师遗像,乞愿得见善导大师真身,顶礼之际,果见善导大师遗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颜巍巍,于空中对少康作是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宿缘深厚,故两次得到善导大师的灵瑞加被,深明净土法门,最为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无上妙法,立誓终生弘扬此道,永无二心。 少康大师后来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少康大师用此法化导一年后,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幼,见到少康大师,莫不躬身合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渐渐念佛成为当地一种风尚,念佛的声音盈满街市道路。 唐贞元十年(公元795年),少康大师在新定城郊乌龙山上启建净土道场,高筑三级法坛,聚集大众举行共修,于斋日时,四众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声念佛,众人跟着唱诵佛号。少康念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囗中出来,十声则有十尊佛出来,如连珠状。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为恳切,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专,悲感自责,因而加功用行,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大师预知时至,临终嘱告身边的四众弟子说:“当于西方净土,起欣乐愿生心,于此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所有草木一时变白。 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两位祖师之德能如出一辙,加之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甚深不可分的因缘,时人都赞称少康大师为“后善导”,誉之为“今弥陀”。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曾重修少康大师塔坟,称之为“后善导塔”。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乃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曾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 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 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 度生还亦到娑婆 精要法语 编辑 播报 1、《观经》〈流通分〉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

参考文献

  1. 善导大师,腾讯,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