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 |
元(拼音:yuá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頭部突出的側立的人形,本義即人頭。頭位居人體最高處,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來表示天地萬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為頭的用法後來逐漸被"首"取代,"元"在語言使用當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義。此外,在現代漢語裡,"元"還作為貨幣單位使用,它是人民幣的基本單位之一。"元"也是中國古代的朝代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元
拼音 yuán
注音 ㄩㄢˊ
平水韻部 上平聲第十三·元
部首 一、兒
總筆畫 1+3、2+2
五筆86&98 FQB
倉頡 BDRD
鄭碼 MMU
統一碼 5143
四角號碼 1021 2
造字法 指事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字級 一級(編號0080) 字源解詁 指事字。"元"在商代金文(兀作父戊卣)中寫作圖1,容庚《金文編》引高景成雲:"乃元字初文,與兀為一字。"從《金文編》知道,最早的元與兀是一個字。林義光《文源》亦說:"兀,蓋與元同字。"圖1的金文實際上就是一個側立的人形而突出強調其頭部。它與甲骨文、金文作的"人"字構形區別就在於突出代表頭部的填實的圓點。它與金文的"天"字構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天"是正面而立的人形而突出強調其頭部,以示其最高處。"元"與"天"二字的構形,僅僅是依靠人形正面而立與側面而立的不同來分別指人的頭部(首)與人的頭頂(頂),這恐怕就只是一種習慣或者說是"約定俗成"了。
"元"的甲骨文寫作圖2、3,表示人的頭部的圓實點虛化為一橫,西周金文就甲骨文之形寫成圖4。"元"字的這種字形演變,與"天"字是一致的。至於後來,再在上加一橫,特指其頭部之所在,便是甲骨文、金文常見的各種"元"形了。再加一橫之後的便成了"元"的基本結構,一直沿用至今,隸變時只是將側立的人形變成"兒"而已。未加一橫的字形隸變後就成"兀",與"元"分立為二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一部】愚袁切(yuán)
始也。從一從兀。
【注釋】徐鍇注:"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
說文解字注
始也。
段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從一,兀聲。
段注:徐氏鍇雲:不當有聲字。以髡從兀聲,䡇從元聲例之。徐說非。古音元兀相為平入也,凡言從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為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已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顛也是。次釋其形,若從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
廣韻
愚袁切,平元疑 ‖元聲元3部(yuán)
元,大也。始也。長也。氣也。又姓,《左傳》衛大夫元咺。又後魏孝文改拓拔為元氏,望在河南。愚ኮ切。二十二。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 元·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並音原。《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從二,從人,仁字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身則為體之長。《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爾雅·釋詁》:元,始也。
又《廣韻》:長也。
又大也。《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注: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
又首也。《書·益稷》:元首明哉。《前漢·班固敘傳》:上正元服。注: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為元服。
又本也。《後漢·班固傳》:元元本本。
又百姓曰元元。《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注: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又《公羊傳·隱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左傳》注: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羅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辭也。君即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史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為法也。
又氣也。《公羊傳》注:變一為元。元者,氣也。
又正月一日曰元日。《書·舜典》:月正元日。注:朔日。
又《諡法》,行義悅民、始建國都、主義行德,並曰元。
又姓。《韻會》:《左傳》衛大夫元咺。又後魏孝文拓跋氏為元氏,望出河南。
又《韻補》葉虞雲切。音輑。桓譚《仙賦》:呼則出故,翕則納新。夭矯經引,積氣關元。《史記·敘傳》:莊王之賢,乃復國陳。既赦鄭伯,班師華元。◎按新、陳並非文韻。
考證:"《書·堯典》月正元日。" 謹照原書堯典改舜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一(橫)③丿(撇)④乚(豎彎鈎)
【寫法】❶"二"窄、扁,"兒"寬、大。❷"二"居上半格,略偏左;兩橫上短下長。❸"兒"兩筆都從橫中線上側起筆,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鈎部超出上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