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何振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振中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本名;何振中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76年

主要成就;秦腔著名男旦

何振中(1908一1976),秦腔著名男旦,长安人,榛苓社科班出身,青衣花衫,各有千秋,被誉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代表作有《五典坡》《游西湖》《白蛇传》等,在秦腔界在很高声誉。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中获表演一等奖、导演荣誉奖。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

个人经历

一九零八年,何振中出生在陕西长安县。一九二一年,在何振中先生十三岁的时候,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家里的人就把他送到榛苓社去学戏了。他从小爱好秦腔艺术,开始学戏就很努力,老师和师兄们都很喜欢他。当时给他教戏的有张海牛、王果和曾建堂等老艺人。他经常演出的拿手戏《游西湖》和《玉堂春》就是跟曾建堂(又名一枝花)学来的,他的师兄何智民、惠济民也给他教过戏。何振中好学不倦,小旦、正旦、武旦他都学,老师教导他:"要当个好演员,想唱一辈子戏,必须先练好功。"在三年学习期间,他总是起鸡叫,睡半夜,勤学苦练,比别人下的功夫大,吃的苦多,他练唱也是不遗余力。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当年的情景时写道:"我十三岁加入榛苓社学习秦腔,每天练完武功后,接着进行练唱练白,是一样的重要。不能随便乱喊乱叫,每天要唱二十句或三十旬,道白说多么长的时间,也要能坚持。今天唱,明天不唱,高兴时唱,不高兴不唱;或者今天唱长点,明天唱短点,都是徒劳无益。不能长,也不能短;不能多。就象吃饭一样,每顿吃多少,要有份量,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在唱腔上慢慢增加功夫。我就是这样始终坚持着……三年从未间断。"(引自《西安戏剧》一九五六年第八期《谈谈秦腔的唱腔》一文)。他在榛苓社是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学戏刚满三个月,他就登台演戏,开始时演的剧目有《花亭会》《小放牛》等等。

一九二五年,何振中科班毕业,仍在榛苓社演出,这时他演出的剧目有《游西湖》《五典坡》《女丈夫》《红叶诗》等。后来,他随着榛苓社到关中各县演戏,走乡串镇,流浪糊口,演了几年,因军阀混战,无法维持生活,又回到西安。经李逸僧先生的介绍,参加三意社,在李先生的指点下,他在艺术了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三意社的台柱,被赞为:"碧梧鸣风,翠柳啼莺;壮士闻歌,默默无声。"

一九三三年前后,何振中西走甘肃、宁夏一带,在兰州等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后来,因军阀逼迫,他不愿意在兰州待下去了,又回到了家乡西安。一段时间,他苦闷极了,想到华山上去出家,但戏曲艺术仍然活在他的心里,使他无法割爱,哪个班社来请他,他就去搭班演出,这个时朗,他几乎走遍了关中各县镇。不久,他又上兰州创办《振兴社》,他自任社长,接去了一批名演员,其中有高符中、耿善民、晋福长等,轰动了这皋兰山下、黄河之滨的山城兰州。但美景不长,又因国民党军队捣乱,剧社解散,他又回到西安。在西安演了一个时期,他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和舞台美术家陶渠又西去兰州,这次带有电光布景,在兰州影响甚大,从此,西路的剧社也开始搞起布景了。何振中时常西去,到处奔波演戏,几经浮沉,受尽磨难,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回西安定居,参加尚友社,从而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

一九四九年,西安解放。一九五二年何振中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九五三年又赴朝鲜为志愿军演出。一九五六年,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奖状和演员一等奖。一九五六年以后,他积极参加发掘传统剧目遗产的工作,演出了《玉虎坠》《三娘教子》《赶坡》《游西湖》《抱斗》《黄河阵》《对银杯》和《五典坡》前后两本;并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尚友社副社长。在十年动乱中,何振中被戴上反动权威、大戏霸等帽子,遭到揪斗、凌辱,好不容易熬到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帮"之后,他第二次获得解放,刚准备以有生之年,为秦腔艺术尽自己一份力量的时候。病魔却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六十八岁。

秦腔

秦腔艺术

表演艺术

"一个好演员,要有勤学苦练、多会多能的本领,以求量中求质,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何振中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会戏很广,搭过许多班子,演过很多戏,在秦腔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榛苓社时演出《红叶诗》《计中计》《女丈夫》《玉龙钗》;到三意社时演出《玉堂春》《红鸾禧》《家庭痛史》《卧薪尝胆》,到兰州演出《黄河阵》《五典坡》《打金枝》《游西湖》等戏。何振中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剧目,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演唱艺术,成为一位一专多能的演员。他经常说,一个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必须广泛地向各方面学习,"要向老艺人学习,向同辈学习,向别的行当、别的剧种学习,向别的艺术学习,更重要的还要向生活学习。记得在三意社时,因缺乏生活,《花园谈心》一场戏就演不好,我便和苏哲民先生在一块溜大街,逛公园,又看了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记》电影,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那场戏就顺利的演出了。"

何振中在表演艺术领域里,苦苦追求,十分认真。他对自己创造的角色严格要求"上场带戏,下场留脉,"始终如一,一丝不苟。他在演《黄河阵》的琼霄下山为兄报仇时,在"抱锤"声中出场,如同猛虎下山,急切地奔向台口,瞪目一观战马,一个"秦琼背锏"式的亮相后,嘎然地扎在那里。他的这一奔、一瞪、一扎,充分表现了琼霄的暴烈的个性和替兄报仇的急切心情。他认为演员做到带戏上场,因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演员出台走上几步,或亮相,或说白,或念诗,或演唱,就这么一刹那之间,就能表现出戏中人物的出身、教养、性格和心绪,为何来,(上场的目的),欲何为(戏的发展线索)。尤其是'亮相'那一停顿,是一种最为明朗的表演程式。在这样特异的停顿中,要给观众以最鲜明的感受思索和回旋的余地,吸住观众,和演员共同进行艺术创造,把戏演下去。"这样就要求演员在上场的时候,心里有人物的历史情况、上场的目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带戏上场。例如他在《机房训》里扮演王春娥,上场时把衣服整理一下,即刻登机操作织布,脸上无有丝毫愁苦之色,以为织布操作对出身寒门的王春娥来说乃是家常便饭,况且如今织布是为了供养儿子读书成材,心里是怀着希望的,上场来心情平静,如果一上场就愁锁双眉,则是把人物理解错了的简单化的表演,结果从上场到下场没有多少层次变化,一味哭丧着脸,减少了内心的波澜起伏。不仅在上场的表演上刻意求功,在下场的表演上也要求竖经留脉。"竖其经,方可积纬成布;留其脉,戏则合情顺理。中国戏曲艺术,讲究启、承、转、合。场艺术的表现,就是要起到承的作用。承接本场戏以前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心情、动作等等。下场艺术的表现,就是起个启的作用,使观众看出戏和人物往后发展的趋势,就是给观众留下悬念。"在《黄河阵》里他扮演琼霄,何振中在《下山报仇》下场时,采用"烈马思槽"的程式动作:马三次回头不前,他则三次拉马奔问去路。反衬出马烈不如人烈的气氛来,把琼霄的意志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在何振中数十年的舞台生涯里,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三娘教子》里王春娥,《五典坡》里的王宝钏,《家庭痛史》里的李瑞英,《玉堂春》里的苏三,《游西湖》里李慧娘舞台形象,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他在《游西湖》一剧中塑造的"火中风凰"--李慧娘的艺术形象,更为戏曲界和观众称道。

《游西湖》,也叫《红梅阁》,秦腔优秀传统剧目。何振中从青年时代演起,演了一辈子,他在李慧娘这个人物上是倾注了心血的。他认为,"李慧娘的生前死后,要演得有鲜明、强烈的对照。生前的戏要演得深沉,死后的戏要奔放有力。旦角的表演动作,一般讲究圆柔含蓄,这个戏则不然,尤其是后半部,不但用了吹火特技,而且在形体动作运用上,也大有'破格'之举,指法很刚劲、直硬,棱角很多,常用倾斜的身法和大叉步的步法,划扇也采用了许多花脸的程式,常常高划过头。在唱腔上,也不同于悲剧贯用的缠绵悱侧之音,取悦观众之耳,而用凄励、高亢、刚劲的音调,叩动观众之心弦。"他正是以这样的基调来塑造李慧娘的,一上场,他的表演就与众家夫人不同,面部略带愁苦之情,步法沉稳拘谨,向观众表示慧娘不满的心情。"游湖"上船时,贾似道先上船试船稳不稳,然后再让李慧娘上船,何振中在这时的表演,心绪是冷冷的,脸上是平静的,当转过身看贾似道时,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儿蔑视的光芒。就是这冷冷的、平静的一丝几蔑视,把李慧娘反抗以贾似道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可贵精神,初次展露在观众的面前。李慧娘生前的戏虽然很少,但必须掌握好沉稳的分寸。前边的"沉"是为了后边的"放"而铺设的。正如何振中在《戏曲表演艺术探索》一文中说的:"李慧娘生前的戏,越压得深沉,死后戏放起来就更为有力;把威武不屈的种子(人物性格的芯子),越埋得深,往后发展起来,也就越为壮大。李生前死后的性格虽然不同,但这个人物形象却是完整的,不能把李慧娘的性格前后割裂开来。必须牢牢地、有分寸地掌握住她的贯串动作--反抗。李慧娘死后的戏,要很好地掌握'爱'和'恨'这两个字。爱要正经,恨要正气。爱、恨都要有发展,而且还要交织在一起。"何振中这一段分析,把爱与恨的发展和交织的辩证关系谈得尤为精当。他自己在把握这人物的分寸上,也是恰到好处。在慧娘与裴生幽会时,当裴生见到慧娘心中生疑,想要躲开她,这时,何振中来了一个"推园场"的动作,略示要和裴生说明了情由,只是在裴生要喊出声来,他才扯了一下裴生衣襟,再无过分的动作,这正是道出了爱的正经和爱的萌生。他二人在反抗贾似道淫威中,爱与恨在交织地向前发展了。"救裴"一场,把这种心绪表现得更为炽烈。李慧娘一上来。当裴生问道:"你为何来迟?"慧娘心中充满了痛苦,只是回头瞪了裴生一眼,转身无言暗泣。这个暗泣既是为了过去的遭遇而伤痛,更是为了今日的离别而伤痛;这个瞪眼既是责怨裴生事到如今还迷醉于儿女私情之中,更是对贾似道残酷、凶恶的仇恨和愤怒。何振中对这一瞪眼、一暗泣的深刻分析,在他的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较深的理解人物性格,才能在塑造人物时作到得心应手,心形相映,运用自如。他把李慧娘复杂的心理和爱与恨理解得十分深透,所以,演来真切感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救裴"一场中,如他自己所说的:"裴生跪倒向慧娘求救时,唱到'你不救生谁救生'时,我用扭身、甩发、扑在裴肩,表示埋头隐泣,伤感痛恨之极,接着在'磨锤'中将扇子倒在左手,右手微微颤动着抓住裴肩,表现了对裴生惜别和爱情。本来'磨锤'是常用来表现生气和着急的感情的,没有用它来表现爱的,这里我破例的把它用来表现爱,我觉得只有用这样锣鼓点,这样的动作,才能表现出慧娘对裴生强烈、饱满、深沉的爱和借别的痛。紧接着李慧娘唱:'平章老贼巧安排',我唱到'贼'字时便戛然而止,手像剑一样指了出去,充分的喷放了一下对贾似道久积胸中的仇恨,然后才唱'巧安排'三字。如果一口气把这七个字唱完,戏就不足了。对裴瑞卿的爱,对贾似道的恨,要讲究对比、衬托,方才显得爱的深沉、饱满,恨的深沉、强烈。爱情发于内而形于外,口、眼、手、身、步样样都互相配合,否则就会减弱感染观众的力量。"何振中对李慧娘这一人物,分析得十分深刻,表演得异常精彩。这些都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对我们研究《游西湖》和塑造李慧娘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何振中在参加演出和导演之余,把他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和旦角表演艺术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总结,写出《戏曲表演艺术探索》《谈谈秦腔的唱腔》《谈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两个问题》等论文,都是秦腔表演史上颇有见地的力作。尤其是他的《戏曲表演艺术探索》更为珍贵,这是他在剧协陕西省分会举办的"戏曲表演艺术讲座"上的报告,由王征同志记录,剧协陕西省分会一九六二年月印成一小册出版。经过十年浩劫,此书极少见到,何振中其人也已作古,所存无几。

唱腔艺术

秦腔历史悠久,丰富多采,历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何振中十三岁进入榛苓社学艺时,榛苓社为使学生们唱腔吻合板眼、字正腔圆,专门聘请演小戏的名演员修条子,给学生教练唱腔。修条子经常给学生们说:"秦腔要想唱好,首先要懂五音(即喉音、舌音、齿音、唇音、鼻音)。如果能很好地掌握五音,运用适当,才能发出正确的音调。"何振中根据老师的教导,在十四岁时开始练唱。每天练习,不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坚持三年,他的唱腔有了很大的长进,可以适应各种角色的需要。

在《谈秦腔的唱腔》一文中,何振中依据自己学习的体会,介绍了几位老前辈在唱腔上的成就。他说:"老前辈刘立杰先生用的天罡音(脑音),满宫满调,悠扬清亮。《金沙滩》杨继业的四句'老杨业来泪滴血,低头不语恨天爷,既然生下贼仁美,不该生我老杨业。'把老将军杨业被困在两狼山的悲愤情绪完全表达出来了。我和他合演《周文送女》,当周兰英扯住周文衣衫跪地哀求:'……也要耻笑爹爹无才',周文[白]叫板后唱"难道说你啼哭父不伤悲"时,把周文对女儿的怜爱,既不能走,又觉无颜停留,感到左右为难的心情,由一句戏流露出来。老前辈陆顺子,嗓音较暗,不够用;但对板眼极熟,结合自己嗓音,能够很好地适当运 用。《祭灵》中'满营中三军们齐挂孝……'一段[慢板]表现了悲痛不安和急切报仇的心情。由于音暗,便从舞蹈中加强戏剧的气氛,观众赞美'真是满前场白蝴蝶飞。'在唱'荆州王亡魂听根苗',系用下音子上板,也是结合自己的嗓音进行创造的。刘立杰和陆顺子先生,就是根据各人嗓音高、低、亮、暗的不同,发挥和运用了各人的优点。"

"老艺人杨金声先生,用的是齿唇音和鼻音。发音展脱,收韵紧凑;字正腔圆,从不拖泥带水。《释放》一剧,在放吴承恩逃走时 一段[慢板]'小姣儿不知落何地,混无宝镜在哪里?吴承恩今日出 得府去,丢家嫂叫人好惨凄。吴丢了自己独生的儿子,又将家嫂 托自己,愁烦苦闷从唱腔音调里表达出来。老前辈杨金声先生, 也是唇音,由天罡音发出,声音不大,吐字刚毅、有力。《三娘教子》由念诗紧接上板。如念诗'春娥坐机房……叫人好悲伤'紧接 上板。如念诗'王春娥坐杨房泪流满面……'抑扬顿挫、声声要好。李正敏先生发音技巧,《白玉细》一场,歌喉婉转,轻松愉快。"

何振中对秦腔的唱腔是很有研究的,他从前辈名演员唱腔艺术上得到许多启迪和教益,并把这些有益的营养,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去。例如《玉堂春》一剧中唱的"拉拉拉……扯扯,"就是由齿唇音发出,唱时运用舌花音,这样气力比较强,吐字也真清,悦耳动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

何振中认为,"演员在角色中,不但首先要懂得五音,还有两点也须特别注意:(1)锻炼耳音。如果耳音准确,可以及时掌握音弦的高低,不至荒腔走板。(2)要懂板眼。什么是黑板、红板,怎样去避板,躲板,赶板,闪板,才能不吃梆子。秦腔要唱好,必须有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一滴一点的积累,一年一年地钻研,历久坚持,不懈不怠,才能有巩固的基础。"何振中在唱腔上的这些见解,都是他在实践中用血汗换来的,对青年演员很有教益。(以上引文均见何振中《谈秦腔的唱腔》一文,原文载《西安戏剧》)。

特技艺术

看过《游西湖》的人,对吹火都很欣赏,对何振中的吹火更为赞许。戏曲大师梅兰芳看了《游西湖》慧娘的吹火,颇为赞赏,在一篇《谈表演艺术》的文章写道:"有人告诉我这出戏的'吹火'是秦腔表演的传统特技,观众是常常拿来测验演员的本领。"

何振中的吹火技术,可以说是近五十年来最优秀的一个。他对吹火的运用,完全是为了塑造人物,不是为吹火而吹火。通过吹火的特技的运用,除了演染气氛,烘托剧情之外,其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李慧娘的愤怒、机智、勇敢和蔑视敌人的刚强性格,用火炬和烟火代表着光明与正义的力,慧娘正是火中的凤凰,贾似道这个黑暗势力的代表不正是倒掉在炽烈凶猛的烟火之中了吗?

何振中在吹火之前,总是自己包好黄香,比别人包得紧一些,把黄香放在口内用气喷出,用气要恰当,呼吸要轻,不要用口呼吸,用鼻子换气,防止把黄香吸到口内,吹罢不要大口吸气,注意火烧了脸,在旷野演戏更要注意,吹火时要看风向,不然会把自己烧了。何振中曾经说过:"吹火主要是用气问题,若用气自如,火吹出去,可以随大随小,随远随近,随紧随慢;若是气用不好,不是一团黑烟,就是一股火光,喷出去分散不开、看起来很不美观。"一般演员的吹火,少者只能吹四、五口,多者可吹十来口,何振中可喷三十多口。在何振中还可吹"二龙戏珠"、"一串铃"、"二仙传道"、"八仙过海"、"满堂红"等火技。这就是他继承老艺人的绝招,创造性地运用在《游西湖》上。他把李慧娘的满腔仇恨怒火,通过喷火而喷射出来,从而成功地塑造了火中的凤凰李慧娘的完美形象。

存世作品

1.《赶坡》选段

2.《走雪》选段

3.《棒打无情郎》(《金玉奴》)(选段)(1958年12月1日录音)

4.《大登殿》(全折)(与康正绪、张健民、李正斌等合作演出实况录音)

5.《黑叮本》(全折)(与张健民、李正斌合作演出实况录音)

6.《打金枝-背舌》(全折)(与康正绪、付凤琴合作演出实况录音)

7.《打金枝-背舌》(全折)(与康正绪、宋尚华合作演出实况录音)

8.《玉虎坠》(选场)(与张新华、李爱云合作演出,1950年录音)

9.《斩秦英》(全折)(与王玉琴、付凤琴、康正绪合作演出录音)

10.《回荆州》(全本)(与刘毓中合作演出实况录音)

参考资料

  1. 名震陕甘的秦腔名旦何振中 , 今日头条,202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