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环码头巴士总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环码头巴士总站
图片来自itsfun

中环码头巴士总站(英文:Central (Ferry Piers) Bus Terminus)是香港一个巴士总站,位于中环六号码头对面。

车站配置

  • 现时总站有四条双坑,780113071260391947全部使用双坑。

总站路线资料

城巴7号线

石排湾 ↔ 中环码头 该路线是香港第一条巴士路线,由1921年起营运至今。

城巴11、511线

11 中环码头 ↺ 渣甸山 提供渣甸山来往铜锣湾、湾仔、金钟及中环的巴士服务,于1954年10月1日起投入服务。

511 大坑径 → 中环码头 1994年5月16日投入服务,现由城巴营运,辅助11线的服务。

城巴12线

中环码头 ↺ 罗便臣道 该路线提供半山区(坚道、西摩道及罗便臣道)来往中环的港铁接驳巴士服务,于1955年8月16日起投入服务。

城巴71P线

深湾 → 中环码头 该路线提供深湾、香港仔及田湾前往薄扶林道、上环及中环渡轮码头的巴士服务,于1982年11月16日起投入服务,只于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提供服务,为城巴71线的特别班次。

新巴91线

鸭脷洲邨 ↔ 中环码头 海怡半岛(美康阁) → 中环码头(特别班次) 该路线提供鸭脷洲邨、利东邨及香港仔来往薄扶林道、上环及中环渡轮码头的巴士服务,于1982年11月16日起投入服务。

新巴94线

利东邨 ↔ 中环码头 该路线提供利东邨及香港仔来往薄扶林道、上环及中环渡轮码头的巴士服务,于1989年11月16日起投入服务,只于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提供服务。

过海隧道巴士307线

大埔中心 ↔ 中环码头 于1990年代初期,为舒缓渐趋饱和的九广东铁及地铁,运输署、九巴及中巴建议开办多条由新界往港岛的早晨特别线,而该路线在计划之时,原本命名为304号线,最后正名为307号线,于1991年8月12日起投入服务。

过海隧道巴士603、603P线

603 平田 ↔ 中环渡轮码头 该路线提供蓝田及油塘一带来往湾仔及中环的特快过海隧巴服务,回程并途经金钟及铜锣湾,该线早于东隧未通车时便已计划开办,原称403,来往油塘及湾仔,但东区海底隧道通车后,却没有立即开办,直至蓝田南部的碧云道一带开始发展,该处公屋及居屋开始入伙,才正式开办,并正名为603,由九巴独家经营,于1994年6月30日起投入服务。

603P 中环渡轮码头 → 平田 2000年8月31日起投入服务,是603线的特快班次,不经铜锣湾一带。

过海隧道巴士N681线

中环码头 → 马鞍山市中心

新巴722线

耀东邨 ↺ 中环码头 该路线提供耀东邨来往湾仔及中环的特快巴士服务,是老牌东区走廊特快路线,于1984年6月8日配合东区走廊第1期(铜锣湾至太古城段)通车投入服务,初时来往鲗鱼涌及金钟站,祇于平日繁忙时间提供服务,1995年2月4日起延长至耀东邨,2010年5月15日起,起讫点改为此站。

城巴780、780P线

780 柴湾(东) ↔ 中环码头 该路线提供柴湾来往湾仔及中环的特快巴士服务,是老牌东区走廊特快路线,于1984年6月8日配合东区走廊第1期(铜锣湾至太古城段)通车投入服务,初时来往柴湾(新厦街)及中环(永和街),祇于平日繁忙时间及假日日间提供服务,1985年6月22日起配合常安街的柴湾(东)巴士总站启用而迁往该处。

780P 兴华邨 → 中环码头 于2004年5月31日投入服务,取代原有的新巴781线,只于平日上午繁忙时间提供服务,为城巴780线的特别班次。

中环码头

中环码头英语:Central Ferry Piers),全称中环渡轮码头,位于香港香港岛国际金融中心对开的海旁,一直沿海滨延伸至上环金钟,为香港岛横渡维多利亚港两岸及来往香港多个离岛的主要渡轮码头。中环码头经数次整合,结合了政府码头卜公码头统一码头大会堂码头爱丁堡广场码头中环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的功能,使到中环大部份渡轮服务均集中在一处,香港海事博物馆也位于中环码头东部。

历史

中环码头位置贴近交易广场。填海之前,该处原有合称港外线码头卜公码头统一码头。卜公码头原址位于《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的地营运来往尖东屯门大屿山愉景湾的航线,统一码头原址于港景街统一码头道附近。两座码头拆卸前,经营港外线码头航线及维多利亚港内航线,包括往佐敦道码头大角咀码头等目的地;此外,更有开设荃青快线,来往荃湾青衣岛;至1990年代,因为乘客量锐减而停办。

受到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影响,原有的港外线码头停止服务,所有离岛线在1995年迁往中环1至7号码头。爱丁堡广场码头于2006年11月12日搬迁至位于民光街民耀街交界的中环7号和8号码头,毗连的大会堂码头则提供来往愉景湾尖东码头的飞翔船渡轮服务,随后迁往中环8号码头东翼(已经停航)。皇后码头作为公众码头功能亦在2007年4月26日起被中环9号码头所取代。

上盖发展

1994年7月,行政局同意由油麻地小轮申请发展中环码头4至7号的上盖物业,小轮公司原计划在中环环头兴建四座西式帆船物业﹐造价成本为36亿元﹐其后更改设计为中式帆船,并将建费3亿元,并在码头上盖预留桩柱。双方因补地价问题方面出现造分歧,港府在1995年12月提出27亿元补地价费用,油麻地小轮于1996年5月还价20亿元。在亚洲金融风暴后,油麻地小轮更指补地价减至七亿元才算合理。1998年6月政府主动将补地价降至17亿元,但小轮公司在7月却还价1亿9100万元。政府于1998年7月21日要求油麻地小轮回复是否继续经营渡轮业务及补地价,但小轮公司在8月14日公接纳政府建议。1998年8月15日,行政会议决定停止与油麻地小轮就中环码头发展计画进行磋商,并把其经营的12条航线连同天星小轮经营的红磡至中环航线服务分为8组作为公开招标,中环码头上盖发展计划因而搁置。

2005年1月5日,新渡轮共建维港委员会提出改善中环码头海旁的初步概念设计,建议政府斥资6.6亿元,分两期进行美化工程,兴建一条多功能、设有商场和食肆的长廊连接新天星码头(7号及8号码头)和2号码头,以园林绿化和文化艺术品装饰的平台连接码头区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了令渡轮营办商透过租务增加收入,香港政府曾经考虑在中环4至6号码头上盖增建一层,让营办商出租作餐厅或零售业务,从而增加非票务收入及汇聚人流。但是海滨事务委员会批评建码头设计平庸,提议加入开放式餐饮空间,以增加建筑物的透视度,另外有委员提出3座码头天台层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创意设计。加建后码头的零售业务可以增加渡轮公司的非票务收入,但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官员指出,暂时难以评估新设施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补贴票价。

2012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对原来的码头设计作出改动,将天台层改成有360度环视的观景台,游人除了可以欣赏海滨景致,亦可以回望山景。5层的码头建筑中,第3、4层均作零售、餐饮及休闲用途。2013年,香港政府计划动用6亿970万港元于同年11月开始为中环4、5及6号码头各额外兴建一层半楼层(采用比较透明及环境保护的设计,具备流线型的特点,各楼层均提供休憩用地),以增设餐饮及零售空间,以赚取船务外的非票务收入,补贴渡轮服务的营运,并且翻新或者改装现有楼层,顶层一半面积将会可以供予公众作为休憩用途,5号码头工程将会率先于2015年完成,其后为4及6号码头。工程完成后,将会可以提供12,600平方米的商用建筑楼面面积,作为餐饮、零售及其他与海滨有关全的用途。

2013年2月21日,海滨事务委员会港岛海滨发展专责小组开会,讨论由营运及管理中环7号码头的天星小轮有限公司提出的建议,作为未来发展。建议提出,利用中环码头连接大楼地下约1,627平方米的空间,开设以售卖香港平民化特色熟食为主的夜市,成为“上环大笪地”。天星小轮认为,此举能够方便公众外出寻访美食,亦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景点。此外,中环码头一带的廉价美食并不多,加上位于香港海事博物馆即将正式开幕,成为中环码头的新景点,认为是契机增加中环码头一带的活力。按照初步构思,夜市可以容纳逾10间特色食肆,每晚可以凝聚约2千人,开放时间平日由下午5时至凌晨,周末及假日则提早至上午11时开放,同样于凌晨收市。有关食肆将会设有台椅,晚行朝拆,确保码头空地早上回复原貌,不会影响人流往返码头。天星小轮公司指出,若果有关部门支持建议,公司将会制订详细的计划及订定招租安排[1]

2013年5月20日,计划动用6亿970万元,年底起开始在中环四、五、六号码头各加建一层半楼层,以增添餐饮、零售赚取额外非票务收入补贴渡轮服务,并在现有楼层进行翻新或改装工程,顶层一半面积会供公众作休憩用途,工程将于2015至2018年分期完成加建工程完成后,可提供12,600平方米的商用建筑楼面面积,将用作餐饮、零售及其他与海滨有关的用途。但直到2019年初,有关计划仍未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环码头 拟搞大笪地.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