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化學分析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化學分析室成立於2002年(原理化所測試中心),於2010年納入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平台現有大型分析測試設備11台/套,總價值約2200萬元人民幣。包括:400M核磁共振波譜儀,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用儀、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比表面及孔隙率測試儀、化學吸附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1]光譜儀,X 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等。該平台設備全部納入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台,是北京物質科學與納米技術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重要儀器共享平台之一,面向所內外開放,為科研人員提供化學分析服務和技術支持。

機構簡介

化學分析室團隊主要由物理類和化學類專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現有專職管理人員4人,均具有博士碩士學位[2]。主要針對化學化工以及新材料檢測,為材料研究、材料應用與器件研究提供各種先進的分析測試和評價手段,不僅能夠在電子、原子、分子以及分子聚集體層面對有機化合物進行結構表徵與鑑定,還可以實現材料中有機元素和無機元素含量的半定量分析。

相關資訊

中科院理化所: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作為一個只有14歲的年輕研究所,經過不斷地積累和摸索,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正在走獨具風格的路線,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我們所工作的重心。」理化所副所長劉新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理化所是中科院諸多研究所中唯一一個偏重中下游產業鏈,並以技術轉移、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為其重要任務之一的研究所。

費勁的成果轉化

「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件費勁的事,分好些個步驟,任何一個步驟都可能決定着結果的好壞。」劉新建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前兩個階段,一是實驗室成果,也就是科技上新的理論和發現;二是在實驗室成果上的應用性研究。

比如理化所研發並在2001年通過技術鑑定的可以用於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質製冷技術,在那之前,只有美國和日本掌握着相關技術和製備工藝。這樣一個早期案例,可以算是該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2002年,藉助一次學術會議的機會,理化所邀請了一些企業的技術總工來參觀他們利用混合工質製冷技術研製的一個冰箱樣機,這台樣機能夠將溫度降到零下120多攝氏度(如今利用這項技術可以下降到零下200多攝氏度)。

「我們期望企業能掏錢來做中試試驗,推進這項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但當時沒有企業願意為此買單。」劉新建說,他們當時只好自籌了200萬元左右做中試試驗,最終吸引了企業花錢購買了相關技術,回報是2200萬元。

在他看來,這次成功的技術轉讓,重要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收入,更是在這方面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在混合工質製冷技術的延伸應用上,他們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要知道,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到高低溫試驗箱、天然氣液化裝置等。一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路線就此打通,這是一個典型事例,也是理化所的追求。

探索「理化所模式」

「有別於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學科建所』的思路,理化所結合自身的實際凝練出『以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建所』的思路,高度重視與支持具有明確應用背景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的曾明彬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此前所作的《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投資與監管模式研究》報告中就曾對理化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導模式進行過相關分析。

一方面,理化所側重從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實驗到產業化前期的帶有明顯中下游研究特色的「全過程」研究活動,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身優勢的技術創新活動。

另一方面,加速中試工藝線或示範線建設,加強與行業、地方、企業的合作,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有效方式。理化所已初步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成果轉移轉化「理化所模式」。

有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理化所共實施ZL82項,平均ZL轉化價格近200萬元,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餘項,轉讓經費總額2.08億元,股權投資近8000萬元,培育成功13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一家企業已經正式掛牌上市,預計投資收益2億元,3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

轉化模式多元化

為了解決技術轉移方面的操作問題,加強對成果轉化工作的組織管理,實現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推動,理化所還在2002年4月成立了產業策劃部。

該部門主管張彥奇告訴記者,他們的定位,就是在開展對外技術轉移工作的過程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突出對產業發展關鍵和共性技術成果的調研、策劃及轉移,集成各方面資源加速研究所中試工藝線或工業示範線建設,加強與行業、地方、企業的合作,探索促進技術轉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多年的探索,使得理化所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上不斷開拓,逐步形成有效、有特色的多元化轉化模式。

比如知識產權投資入股模式,這種轉化模式主要是以單項科技成果及相關的知識產權為基礎,與已有的企業或創業投資合作,組建新的科技型企業。例如中科力函,該企業以熱聲及相關技術為核心,與創業投資結合組建,開展太陽能熱聲發電、熱聲製冷等系列技術及產品的開發及產業推廣。

此外,還包括股權重組模式、現金+股權模式、技術授權模式以及技術孵化與高新技術企業育成結合模式。這些模式目前都已有實際案例作為支撐,共同構建了理化所多元化的轉化模式。

讓科研人員懂企業

「科技成果轉化中還有一道鴻溝橫亘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人員之間,在過去,這一點讓我們傷透了腦筋。」劉新建談到,早期他們所的科研人員和企業人員無法交流,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他們曾遇到這樣的尷尬,企業人員會問:「這項技術成熟不成熟」,他問的成熟是指相關技術至少做完了中試試驗,或是已經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應用;而科研人員會說「已經成熟了」,但其理解的成熟是指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實驗室階段,得到了科學論證,並非已應用。這就出現了明顯的理解差異。

再比如,雙方討論一項技術的好壞時,科研人員是通過發表的文章、同行的評價等等來介紹技術的特性和優勢,而企業人員關心的則是這項技術投入應用後的投入產出比、投資回報率等等,這就導致雙方無法走進對方的世界

「後來,為了讓科研人員聽得懂企業的語言,我們所組織了一批科研人員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讀MBA(工商管理碩士),去學習企業人員的思維方式和相關知識。」劉新建說。

理化所還依託外部智力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思路,邀請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專家展開系列培訓活動。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研究所科技工作人員的共識,湧現出了一支以產業策劃部為核心的懂科研、善經營、精策劃的技術經紀人團隊和技術轉移帶頭人。

有別於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學科建所」的思路,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結合自身的實際凝練出「以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建所」的思路,高度重視與支持具有明確應用前景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