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弟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弟兄》
来自作品人物网的图片
《dì xiōng 》


作品名称 :《弟兄》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彷徨》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创作年代 :近代

发表时间 :1926年2月10日

《弟兄》[1] 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6年2月10日北京《莽原》半月刊,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基本概述

《弟兄》主要叙述主人公张沛君的弟弟生病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张沛君承受着同事对兄弟关系猜测议论的压力,以及是否要抚养侄子的生活重担,于是无法化解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与不得不放弃侄子的权益以维护自己儿女的优越生存条件之间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 《弟兄》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虚荣与自私,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内容简介

小说里的弟兄二人是首府办公部门公益局的同事。哥哥张沛君对待弟弟张靖甫向以慈爱、奉献著称,他们一直被视为模范兄弟。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抱怨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不像沛君、靖甫这样“兄弟怡怡”,终日争吵不断。 靖甫突然发高烧,一病不起,于是沛君给医院里的德国大夫打电话,没找到人。万般绝望之际,他请来了一位中医,经诊断,说他弟弟确实患了猩红热,能否医好得看他个人的命运。幸运的是,德国医生后来赶到了,经他确诊,靖甫只是普通的发热出疹子。 当天晚上,张沛君睡着了。次日醒来后,他想起昨夜的一连串可怕梦境:“床前站着一个满脸流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他忙着收殓,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去。地方仿佛是在家里,看见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但同时也觉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权和极大的力。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荷生的脸上一掌批过去”,“荷生满脸是血,哭着近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都来攻击他的”。[2] 

创作背景

1917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发热病倒,《弟兄》就是在这件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当时,鲁迅的同事说新近有多起死于猩红热的病例发生,他很害怕自己的弟弟也将因此死去。于是,鲁迅特地请德国的大夫前来诊治,诊断后说他弟弟不过是生了麻疹。《弟兄》尽管是以此事为原型写成的,但并非这件事的简单实录。周作人在他的日记中曾指出他兄长小说里的描写与他本人对此事的记忆有一定的出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以往的研究者认为《弟兄》的主旨是揭露伪善者或赞美真挚的兄弟之情,但如果联系当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实际思想,从渗透于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探寻蕴含其间的寓意,透过小说的整个画面(而不只是某个具体形象),该小说的主旨是说明生活拮据状况给人们带来感情上微妙的变化,表现出在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社会里,维护正当的兄弟感情之难。这种状况甚至连那些原来是“兄弟怡怡”的人也不免受到考验。《弟兄》的主旨是在于提供一个“伪善者”的形象,更不是对知识分子虚伪面貌的揭露,恰恰是表现出经济状况对人们思想、情感的制约。暴露了病态社会对正常人伦关系的冲击乃至破坏。

艺术特色

在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沛君内心潜隐的与靖甫的利益冲突,另一条是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前一条是明写,但由于小说只通过沛君心理活动和梦境来表现,所以旁人不易察觉。后一条是暗写,可由于其父在同事面前的絮叨诉苦而人人皆知。小说里,秦、张两家虽文化层次不同,家庭背景各异,但从本质上看,导致两对兄弟冲突的原因是相似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是财利之争。只不过,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冲突已经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白热化”阶段,而沛君与靖甫的隔阂、冲突尚未明朗与升温。在小说中,明暗两条线索随着故事的发展出现两次明显的对比与联结。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头,当时,沛君正沉醉于众人的称赞声中,由于兄弟多年的和睦友爱而被视作道德的楷模,此时,自私好斗的秦家兄弟无论性情还是为人都是完全无法与沛君相提并论的,但是误诊风波过后,靖甫病情好转,明暗两条线索在结尾再次对比、交错、联结时,却使沛君起初所具有的“榜样”作用、批评资格在故事的结尾烟消云散,明暗两条线索使作品前后两部分内容形成结构的反讽。 尚未怀疑靖甫得急病时,沛君在办公室里慷慨陈词,俨然以榜样自居,宣称兄弟间从未对钱财斤斤计较,可是一旦疑心靖甫将要病死,在不顾微薄收入延请名医抢救弟弟之余,他却不禁打起了个人的“小九九”。毫无疑问,沛君对弟弟的感情是真实的,但在为靖甫求医过程中,他的玄想与梦境却都不经意间暴露了他潜意识里的各种私心杂念,与他之前在同事面前的公开表白形成矛盾,并且与同事事前事后对他的多次恭维也互相抵牾,形成强烈反讽。

作品评价

正面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房日晰:《弟兄》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讽刺小说,鲁迅以力透纸背的笔力,细腻地刻画了张沛君这一伪君子的生动形象。鲁迅的《弟兄》不仅比《儒林外史》中范进守礼的情节更“妙”更“辣”,而且全篇构成一个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负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闳:“《一件小事》、《弟兄》之类,幼稚得可笑,几近于无聊。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