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香云纱(纱质材料)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2] 香云纱,是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实际上是薯蓣科的薯莨汁液泡过的小提花绸,和广东顺德、南海、三水等地特有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泥(俗称“过河泥”)发生化学作用的产物。薯莨汁液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和“过河泥”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黑色沉淀物,凝结在制作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3] 2011年07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中文名 :香云纱
  • 产地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品质特点 :凉爽宜人、轻薄柔软、不易起皱
  •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1年第100号
  • 批准时间 :2011年07月06日

目录

简介

香云纱其实指的是一种传统工艺,绝大部分的香云纱底布是桑蚕丝的面料,所有燃烧可以鉴别是否为桑蚕丝,通常以桑蚕丝的面料为底胚布,做了矿物涂层的工艺的面料,都叫香云纱。这种工艺的产地是广东的顺德,这种传统工艺,需要做涂层(那一带特有的矿物涂层),晒太阳等,所有一般产量低,一匹布就15米左右,可能也只有广东一带有那么多日照长度。 区别好坏,其实各有所好,这个很难讲,同样是香云纱面料,不同类型的香云纱,有薄有厚,有软也有硬,不一而论的。但可以分享点目前的市场价格,和怎么样的香云纱更贵的常识。

目前市场价来说,从低到高:素绉缎香云纱,珍珠缎香云纱,龟纹香云纱,冠乐绉香云纱。

这是常见的几类,另外印花的工艺会影响价格,数码印花或者传统印染,还有就是丝的用量,桑蚕丝的当然越厚越贵。

一般而言,花色的多为莨绸类,素绉缎香云纱和珍珠缎香云纱最多,手感软些,属于绸缎面料。 纯色的香云纱,莨纱类的比较多,手感相对硬一些,透气性好一些。古代有女穿莨绸,男穿纱的讲法。一般冠乐绉香云纱,龟纹香云纱属于莨纱类。莨纱类以纱类面料为主,透气性更好,同时硬一些。可能和古代男子干体力活有关。同时莨纱类的纯色多,很少有莨绸类的那么多印花的。[4]

历史渊源

香云纱(绸),亦即莨纱、绸,具有近600年历史。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广东就已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这就是广东特产莨绸的前身。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南海开始织造土蚕丝平纹织物——绸,经晒莨染整后便是莨绸;清宣统元年(1909年)佛山有晒莨户9家,工人约200名。莨绸主要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国初期,南海首创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蚕丝织物,小提花者称“帐纱”,大提花者称“云纱”,统称为“纱”,经晒莨后即为莨纱,其时,南海、顺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了织造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厂,或单独从事晒莨工艺的晒场,珠三角呈现出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普遍出现了“织晒卖”“自晒卖”等形式的经营者。

莨纱绸”的生产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南海县西樵和顺德县的伦教,丝织厂多达数千家,多数丝织厂兼作晒莨,有丝织机3万余台,晒地500余场,从事丝织及晒莨的工人达三、四万人,年产“莨纱绸”200—250万匹。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字伯南)主粤期间,力倡建设广东社会,振兴广东经济,其中桑、蚕、丝业列为广东经济命脉,广东省政府组织中外专家对全省桑蚕丝业进行实地考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省政府下令在顺德大良“十二亩”(地名)设立振兴桑蚕丝业总实施区,直辖于广东省建设厅。总实施区下设六个分区,其中伦教是最重要的一个分区。后经省政府反复调研举证,决定在伦教再设立一个“伯南中心模范蚕村”,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桑蚕丝业的示范基地。

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刚停,随即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人造丝首创问世,售价较真丝低廉得多,欧美各主要用丝国,逐渐以人造丝代替桑蚕土丝生产绸缎,广东丝绸业受到严重打击,一落千丈,顺德伦教亦无一幸免,至1949年,多数晒莨厂已濒临破产,佛山市内仅剩50家丝织晒莨厂且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建国初期,政府通过组织生产自救,互助合作、公私合营等方式,对“莨纱绸”生产户、厂进行调整合并,组建新工厂,如佛山市、顺德县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佛山晒莨厂、伦教晒莨厂,不再依附于丝织厂内。

产品特点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5]

产地环境

顺德是珠三角腹地,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甘蔗、桑基、鱼塘”,是和谐、循环生态的典范。塘中之鱼以草为饲,鱼之粪便积于塘底,混合于泥之塘泥是多年生的甘蔗、多年生的桑的最佳沃土。蔗——甘、脆而多汁,桑——柔嫩而翠绿。蔗叶、桑叶,蔗基上、桑基上之青草统统可以喂鱼,这就是和谐的循环生态。

顺德接近珠江水系出海口,其中主干流西江、北江从广西、湖南之崇山峻岭之间涌出,途经数百里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到达中山、南海、顺德,同时主干流分成无数支流,形成河涌交错如网,流速更加缓慢,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层逐渐沉积,形成丰富的晒莨技艺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同时,河涌两岸多是平坦之地,到处可以种植青草以形成晒莨技艺的主要场地——“晒地”。晒莨技艺另一主要原料——薯莨,在高要、禄步、新兴等地之山麓,随处可见。发展到民国初年,顺德(伦教)拥有晒莨工场已有300余场之多。

生产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轻工业厅为了规范莨纱的生产,会同省商业厅专门制订了“白坯纱”的生产标准,并通过生产实践,扩大了坯源,除了白坯纱是莨纱的主要传统坯源外,“电力纺”、真丝细花绸”等品种也用来晒莨,广义而言,其他真丝绸产品经练白后都可用来晒莨但质量不同。

20世纪80年代,香云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流行了起来,伦教兴办起多家晒莨厂。80年代末,香云纱甚至远销海外。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香云纱产业在集体经济转制的浪潮中再次衰落。 [6]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顺德伦教成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地。2011年,顺德区政府成功为“顺德香云纱”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3年,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地方标准。

入选非遗之后,香云纱市场陡然升温,伦教的晒莨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传统工厂制成的香云纱要耗时半个月、历经数十道工序,而大量新进入市场的投机者用机器生产,三四天便制成香云纱,这种产品低价劣质,对传统香云纱工厂冲击严重。香云纱产业第三次衰落,市场再次经历大洗牌。到了2011年,顺德只剩下包括成艺晒莨厂在内的4家香云纱工厂。 [10] 截至2017年,伦教香云纱年产量约200万米,产品销往杭州、广州和深圳等重要集散地。[7]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