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史那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阿史那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史那(Ashina) 为古突厥统治家族的姓氏,意为 “高贵的狼”,也具有“蓝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称为 “蓝突厥”,蓝色并不是指有蓝色的眼睛,而是指最高天神 “腾格里”,象征对突厥的最高统治权,该氏族主要与阿史德氏联姻,突厥灭亡后,被回纥人赶出草原,投奔唐朝,被唐王安置于中国各地,各支逐渐改为汉姓,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 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尔泰山的游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领突厥部众灭柔然,建立了继匈奴之后的第二个北方游牧汗国。由于权力体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达头可汗沙钵略可汗分别建立了西突厥和东突厥,此后阿史那一族逐渐衰落。
  • 阿史那出自“凉州杂胡”,匈奴之别种,是五世纪初被北魏逐出凉州的“沮渠氏”,以及它发迹于“高昌西北”之山间牧场,则是可取的史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阿史那                 含 义         高贵的狼
                  外文名          Ashina                  性   质           突厥统治家族的姓氏
                  人 种          蒙古人种                  信 仰           腾格里

种族起源

突厥的源流并未有定论,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应该带有匈奴的血统。大部分突厥形成了当代的哈萨克人。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又攻灭西突厥,突厥余部大部分西迁。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复国,8世纪中叶在唐与回纥等势力联合攻击下灭亡。

波斯地理学著作Hudud Ul Alam记载哈扎尔汗国的汗族为Asna一系,读音上非常近似突厥汗国的阿史那氏,那么阿史那部族的Y染色体或许是Q1b。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

突厥人主要讲各种突厥语。突厥语为黏着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国家发展

建立

  • 突厥第一汗国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属于柔然,世为柔然锻奴。突厥掌握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市中国缯絮”,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

发展

  •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与此同时,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
  • 大统十七年,土门婚配西魏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土门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转机

  • 土门建立汗国后,一年后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钵可汗(572~581)相继在位,此时为突厥汗国势力大一统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灭柔然(555),立东面可汗讨契丹,联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浑(556),开创了汗国的强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钵可汗为汗,佗钵复以兄、弟之子分统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齐、周两朝争与它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崛起

  • 西征中亚与第一汗国的分裂、灭亡。在前述期间,突厥也向西发展。 早在土门称汗之始,即派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亚,统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点密与伊朗的萨珊王朝(226~651)于563~567击灭嚈哒。室点密作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

鼎盛

  • 在552~581年间,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汗室的争位内讧,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西方室点密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据一方。
  • 581年,佗钵可汗死,诸小可汗互争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间的大风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尔伏 (尔拔)争位成功,称沙钵略可汗(582?~587)。此时,取代北周的隋于开皇三年(583)击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间对立的激化,天灾、疫疠的打击,导致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于583年正式分裂为东(北)、 西两个突厥汗国。
  • 开皇四年,隋朝遵照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突厥建立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这在隋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因国内混战疲惫而降于隋,隋助之重新立国。

故事传说

  • 突厥阿史那部被别国灭族,只有一个十岁的小儿幸存下来。一只母狼收留了他,将他哺育长大,并将他与狼相配。敌国得知,重新又派人将他杀害,并打算把与他相配的母狼一并杀死,身怀有孕的母狼于是逃往高昌国之北山,生下十男,子孙繁育,逐渐兴盛。正是由于这样的缘由,突厥族对狼顶礼膜拜。在突厥民族英雄乌可斯町汗的传说中,是苍狼引导他们,狼进兵进、狼停兵驻,最终取得胜利。

史料记载

  • 《周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二·突厥》云:“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
  • 《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卫之士,谓之附离(bori),夏言亦狼也。”《隋书》与《北史》记阿史那氏为君长,皆有“牙门建狼头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无疑是突厥族神圣的图腾物,因而突厥诸部落中,对狼至为崇拜,每于旗纛上图以金狼头。突厥可汗亦每以狼头纛赐其臣。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