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袁彬(1401年-1488年),字文质,江西新昌县义钧乡(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1]明朝官员,官至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

袁彬

他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土木堡之变后,追随明英宗左右。明英宗复辟后,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请之事无不听从。当时内阁首辅商辂罢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请别建,都得到批准。袁彬娶妻,明英宗命外戚孙显宗主婚。并时常召入宴请,谈论当年患难时事,欢洽如故。

成化年间,袁彬迁为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卒于任上。去世后,追赠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

目录

忠心护主

袁彬的父亲袁忠于建文四年(1402年)为锦衣卫校尉。袁彬自幼聪颖,善属文。正统四年(1439年)袁忠以疾辞官,袁彬代其校卫职。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大举南犯。此时;正值宦官王振掌权,面对瓦剌的进攻,王振不与诸大臣商议,怂恿明英宗亲征。明军至大同后,王振风闻也先兵力强大,没等交锋、便吓得收兵回京。八月,明军行至土木堡,瓦剌追兵杀到,明军阵脚大乱,王振被杀,英宗被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也先挟持明英宗,明英宗的众多侍从抛下英宗不顾,仓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和哈铭跟随英宗寸步不离、吃饭穿衣、行走睡觉,与瓦剌首领交涉等一切事务,全由袁彬承担。他对明英宗的照料无微不至。明英宗被掳后,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风刺骨,明英宗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英宗冻僵的脚裹人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明英宗而行;当英宗仰头南天,长吁短叹时,他便反复开导,坚定英宗回国的信心。明英宗对袁彬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发烧不省人事,明英宗急得不知所措, 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经明英宗这么一压,袁彬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历史评价

《明史》:异哉,土木之败也。寇非深入之师,国非积弱之势,徒以宦竖窃柄,狎寇弄兵,逆众心而驱之死地,遂致六师挠败,乘舆播迁,大臣百官身膏草野。夫始之不能制其不出,出不能使之早旋,枕藉疆场,无益于败。然值仓皇奔溃之时,主辱臣死,志异偷生,亦可无讥于伤勇矣。

个人著作

袁彬将他护驾的始末写成了《北征事迹》 一书,收入《四库全书》中[2]

家族成员

父:袁忠

妻:王氏

袁勋(子); 袁熹(子); 袁天章(孙); 袁承恩(孙)

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家族墓葬

袁彬逝世后归葬故里,与父母及妻王氏葬一处,形成袁彬家族墓群。墓群座落在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袁家之斫罴塘。在墓南3公里处清水桥头立有一巨碑(约为明正统嘉靖年间立),下乘龟跌座,为袁氏墓之神道碑,上刻"诰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袁公讳彬诰封一品夫人袁母王氏太夫人神道"。

墓群前,置放石牲之地约占三亩之广,依山丘缓坡自下而上安置石狮一对;石仲翁2具,系顶盔披甲武士;石马2具,无鞍鞯,辔头与真马高度相当;石狲2具,伏地锩卧;石羊一对,作跪伏状。石牲之后为御碑,碑作两列分立,共6块,每列各3块,均为汉白玉。各碑碑顶浮雕双龙珠与"圣谕"、"谕祭文"等篆额。左第二碑分三段,上段刻"奉天诰命",中段刻天顺六年(1462年)所制旌表袁彬的诰封,下段刻袁彬自撰《恭纪恩荣铭》。

袁彬墓御碑之多,尚属少见。1983年9月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明)袁彬. 中央研究院. [2019-12-10]. 
  2. 袁彬的著作.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