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天之四灵之一,道教将其称为“监兵”[1],在不同的道经中有“帝君”、“圣将”、“神将”和“捕鬼将”等称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神格
最早象征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于四象为少阴,在五行则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灵,汉代之后五行又与“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相联系,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中信的象征。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战神[2][3],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4],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凶神[5]。
- ↑ 《七帝紫庭延生经》“朱雀为陵光,玄武为执名,青龙为孟章,白虎为监兵。
- ↑ 《宋书》“胃,兗州之分,参白虎主兵......除旧布新之象。”
- ↑ 《金锁流珠引》“白虎主万兵”
- ↑ 《道法会元》“主远出,增人口,并田土有收,蚕吉,收轻,可祀白虎,官讼皆散”
- ↑ 《六壬大全》“后二太阴并吊客,后四白虎是凶神。岁前二辰丧门凶,前四畜官官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