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國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國橋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出生 1936年8月
廣東省南海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國橋,男,1936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南海市,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1] ,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名中醫,國際知名瘧疾防治專家[2]。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3],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人大第八屆代表。現任中華傳染病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學會常委,廣東省熱帶醫學會副會長。曾任國家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瘧疾專題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特邀委員,衛生部一、二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和寄生蟲學分會常委,WHO西太平洋區域瘧疾臨時顧問。

社會任職

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全國人大第八屆代表,

現任中華傳染病雜誌編委,

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學會常委,

廣東省熱帶醫學會副會長,

曾任國家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瘧疾專題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三屆學術委員會特邀委員,

衛生部一、二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和寄生蟲學分會常委,

WHO西太平洋區域瘧疾臨時顧問。

學術成就

是我國青蒿素類藥臨床研究主持人,《青蒿素抗瘧研究》獲國家發明二等獎[4],獲求是基金《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青蒿素》,《抗瘧新藥青蒿琥酯》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臨床研究和推廣應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抗藥性惡性瘧防治藥物雙氫青蒿素複方》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

1974年首先證實青蒿素治療惡性瘧疾的速效低毒作用,通過延長療程獲得高治癒率;首先證明青蒿素類藥對惡性瘧原蟲配子體的抑殺作用,揭示青蒿素類藥有重要意義;首先提出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不易產生抗藥性的學術新見解;先後研製了5個青蒿素類複方,其中4個複方獲得發明專利。

主持腦型瘧救治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出惡性瘧原蟲每裂殖周期引起二次發熱的理論,腦型瘧環狀體期昏迷和大滋養體期昏迷及其不同預後的理論,以及皮內血片診斷法;用這些理論指導腦型瘧的救治,顯著降低病死率,共治療513例,治癒率92.8%,病死率7.2%。

關於惡性瘧熱型的解釋、圖解被收入WHO專家合編的《瘧疾學》中;皮內血片法被載入英國牛津大學醫學教科書;發表的學術論文成為國際上青蒿素類藥物臨床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一篇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學術論文被國際學術刊物引用160多次。


所獲榮譽

帶領的研究所團隊還因在艾滋病防治領域的成績獲得衛生部、教育部等四部局授予的"全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性病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是我國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同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3年被推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2000年由人事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白求恩獎章"。1986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人民教師獎章",1987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6年被中共廣東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0年榮獲"白求恩獎章"等。在青蒿素類藥防治瘧疾研究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979年)、國家發明三等獎(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求是科技基金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教委頒發的3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199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中華中醫學會科技二等獎(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發表論文數十篇,多篇論文被SCI收錄引用。主持編著《瘧疾的臨床研究》、《中國瘧疾防治與研究》等著作。2006年6月柬埔寨洪森總理授予"莫尼沙拉潘"金質騎士級勳章,表彰他帶領的青蒿素抗瘧研究團隊在柬埔寨作出的貢獻。2007年3月越南衛生部授予他"為了人民健康"獎章。

李國橋
李國橋

感人事跡

勇者不懼,仁者無敵。帶着對"五二三"項目的使命感和保障人類健康的責任心,哪裡工作最緊急、任務最繁重、情況最危險,李國橋就一馬當先地沖在最前面。

1981年8月,為了深入研究惡性瘧疾的發熱規律,李國橋不顧同事們的極力反對,將帶有惡性瘧原蟲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體內,試圖通過親身試驗,體驗病情變化。

這是一次可能危及生命的醫學實驗。為此,李國橋事先給單位和家人留下"遺書"--"這次試驗完全是自願的。萬一出現昏迷,暫時不用抗瘧藥治療這是研究計劃的需要,請領導和妻子不要責怪實驗的執行者。萬一真的發生不幸,到時只要在花圈上畫一個瘧原蟲,我就心滿意足了"

感染惡性瘧原蟲後,李國橋忍受着持續高燒的煎熬,以及肝脾腫大的痛苦,儘量拖延服用抗瘧藥的時間。在他的感召下,九位同事也拿自己身體做實驗。如今,無論世界衛生組織編著的《瘧疾學》,還是英國牛津大學的醫學教科書,仍記錄着當年李國橋他們的親身實驗數據和研究結論。

1982年8月,李國橋等人撰寫的論文《甲氟喹與青蒿素的抗瘧作用》,發表在世界著名的英國《柳葉刀》醫學雜誌上。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表有關青蒿素的國際論文。從此,青蒿素成為全球抗瘧專家的關注焦點。

進入90年代後,李國橋經常應邀到一些亞非拉國家,指導瘧疾防治工作。這讓他和團隊研製的青蒿素類複方抗瘧新藥,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1999年,他和同事們研製出的CV8,被越南列為國家一線抗瘧用藥。這是外國政府首次授予中國青蒿素類抗瘧藥最高榮譽。

2006年,李國橋和團隊研製出世界首個療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類複方抗瘧新藥--Artequick。這個新藥不僅療效快、治癒率高,而且只需兩天療程,每天服藥1片,價格僅為同類藥物一半,非常適合窮人服用。世界級抗瘧專家阿諾德給予此藥高度評價:"它是一個集中了優秀抗瘧藥全部特點的完美複方。"

出版論著

《青蒿素類抗瘧藥》,李國橋編著,科學出版社,2015年。

視頻

災難秘史7:為完成青蒿素的臨床試驗,李國橋竟以身試瘧疾 2020年12月28日發布

南粵大醫李國橋2019-03-2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