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克鲁伯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彼得·格林贝格)
皮特·克鲁伯格 | |
---|---|
皮特·克鲁伯格 | |
原文名 | Peter Grünberg |
出生 |
比尔森 | 1939年5月18日
逝世 | 2018年4月7日 | (78岁)
国籍 | 德国 |
职业 | 物理学家 |
皮特·克鲁伯格(Peter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德国科学家。是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体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应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皮特·克鲁伯格
- 外文名称:Peter Grünberg
- 国 籍: 德国
- 出 生 地:比尔森
- 出生日期:1939年5月18日
- 逝世日期:2018年4月7日
- 职 业:物理学家
- 毕业院校: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
- 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
个人生平
- 1939年5月18日出生于比尔森。
- 1959年到1963年,克鲁伯格在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学习物理。
- 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
- 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1972年开始担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教授。
- 1988年,克鲁伯格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 1992年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
- 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
- 2018年4月7日在德国逝世,享年79岁。
所获荣誉
- 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与阿尔贝·费尔、帕克林共同获得)IUPAP磁学奖。
- 1998年获由德国总统颁发的德国未来奖;欧洲物理学会惠普欧洲物理学奖。
- 2007年日本国际奖。
- 2007年获沃尔夫基金奖物理奖(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
- 2007年10月9日,和阿尔贝·费尔因各自独立发现巨磁阻效应,而共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12年5月11日,加盟山东大学任专职教授。
- 2012年10月,受聘南京邮电大学“Peter研究中心”教授。
科学研究
瑞典斯德科尔摩皇家科学院发布的颁奖声明称,艾尔伯·费尔和皮特·克鲁伯格1988年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效应-巨磁电阻效应,即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
该系统非常有助于从硬盘中读取数据,因为机器在读取数据时必须把用磁记录的信息转换成电流。随着这项发现公布,一些研究者和工程师开始在制作读取头中加以应用,1997年首个应用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取头研制成功,很快成为标准技术,即便今天最新的读取技术也均由巨磁电阻效应发展而来。
众所周知,硬盘能够存储包括音乐在内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存在微小的磁化区,信息则通过记录磁场变化的读取器取出。硬盘越小,各个磁化区的面积也越小,磁化的程度也越弱。因此如果欲在一张硬盘中存储更多信息,就需要更为灵敏的读取器。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制成的读取器,可以将细小的磁场变化转换成不同的电阻,使读取器产生不同的电流,而电流是读取器的信号。
参考资料
-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 法德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