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碱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津碱厂,也称永利碱厂、天碱等,现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和1917年依托久大精盐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
永利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由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碱厂和南开大学、《大公报》同时被称为"天津三宝"。 [1] 2011年6月,天津碱厂与比利时苏威公司合资组建天津渤化永利碱业有限公司。[2] 2014年1月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组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4]目前,天津碱厂旧址保存了天津近代工业具有标志性的工业遗存。
目录
历史沿革
名称及隶属变迁沿革
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创立大会召开。
1920年9月,中华民国农商部准许注册,定名为"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塘沽设立"永利碱厂"。
1934年3月28日,创始人范旭东将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并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利碱厂自建厂至1952年公私合营前,属私营企业,永利碱厂隶属于永利公司。1952年6月23日,永利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易名为"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永利碱厂则更名"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利沽厂",并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管辖。
1955年1月1日,永利沽厂和久大精盐厂合并经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久沽厂"。
195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成立,永久沽厂转归化学工业部领导。
1958年6月11日,永久沽厂由化学工业部划归天津市,隶属于天津市化学工业局。
1959年3月13日,永久沽厂改为隶属于河北省化学石油工业厅。
1961年7月1日,永久沽厂重新隶属于化学工业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先后改名为化学工业部前进化工厂和东方红化工厂。
1968年7月13日,改名为“化学工业部天津碱厂”。
1972年3月,天津碱厂再次由化学工业部划归至天津市化学工业局领导。
1991年5月8日,在天津市化工局及其下属企业的基础上成立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天津碱厂改为隶属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全名为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天津碱厂。
2011年6月7日,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碱厂与比利时苏威公司合资组建天津渤化永利碱业有限公司,比利时苏威公司占合资公司30%股权。
2014年1月1日,在与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增资扩股、改制组建的基础上,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
创办初期
久大精盐时期
1911年,曾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留学学习化学的范旭东学成归国并决定创办中国的化学工业。
1913年,他来到塘沽实地考察,发现塘沽是得天独厚的盐碱工业基地。随后,范旭东在其兄时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和师友梁启超等人的支援下,由范旭东、景韬白、胡睿泰、李积芸、胡森林、方积琳和黄大暹为赞助者,梁启超、范静生、李思浩、王家襄、刘揆一、陈国祥、左树珍、李穆、钱锦孙为赞助人,于1914年7月20日提出申请立案,同年9月22日获得批准建立久大精盐公司精制食盐,并在塘沽设立久大精盐厂。当时久大股东有诸多军政界人士相助,如黎元洪、曹锟、蔡锷和冯玉祥等。
1916年4月6日久大精盐厂竣工投产。同年9月11日,生产出的第一批精盐由塘沽运往天津销售,之后又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打开了销路。这时的久大精盐开始达到日产5吨的能力,每年可获利五六十万元。 1919年扩建东厂后,年产量可达6万2千多吨。
久大精盐厂的建成和投产,为日后永利碱厂的创办"变盐为碱"提供了原料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资金上为永利碱厂提供了极大的说明。
创办永利时期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致使进口中国的洋碱减少,天津、上海等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在当时世界制碱工业已有百馀年的历史,但当时中国却靠用天然碱溶化成碱水而后凝成块的"口碱"作为食用。此“口碱”质劣价昂且极不卫生。19世纪末,"洋碱"开始倾销中国,由于本国不能制碱,致使大量黄金外流。
1914年,范旭东在创办久大精盐厂的基础上,决心"变盐为碱",兴办"永利制碱公司",开创中国制碱工业的先河。当时,垄断索尔维法制碱技术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担忧永利制碱公司一旦制碱成功挤掉它在中国的市场,于是提出与永利制碱公司"合作"以达到吞并的目的,但遭到拒绝。
永利碱厂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水准的索尔维法制碱技术,设计能力为日产纯碱40吨。在国内可以自制的机器设备在上海大效铁工厂制造,不能自制的由国外采购。在梁启超等入股、斡旋下,1917年10月9日,时任长芦盐运使段永彬下发了"为提倡实业起见,姑予照准"的免税训令,使得永利公司制碱用盐可以免于高昂税收。
从1918年至1924年,永利制碱公司开始为碱厂的设计和基建招揽人才。 1918年11月,董事陈调甫赴美请到一位顾问工程师W.D.Mount负责设计,但实际设计工作由中国留学生承担。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留学的侯德榜于1919年欣然接受了陈调甫的邀请,参加了永利碱厂的设计。
1921年,侯德榜获得博士学位并受范旭东之聘出任永利制碱公司工程师。 1923年,碱厂大部分机器设备安装就绪,陆续单机试车。所用原盐来自长芦盐场,石灰石和煤粉别由唐山卑家店石矿和开滦煤矿供给。
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首次开工出碱。但是,生产出的碱色红黑相间,无法销售。第二年3月,主要设备干燥锅烧坏导致全厂停工。
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在重新调试后重新开工,生产出雪白的产品,其碳酸钠含量超过99%。为区别于土法生产的"口碱"和进口的"洋碱",范旭东将其产品取名为"纯碱",并定确定了"红三角"牌的商标。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红三角"牌纯碱获最高荣誉金质奖章,并实现了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5]
此后的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荣获比利时工商博览会金奖。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国际上的两次获得大奖肯定,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
初期发展
永利制碱成功后,同时面对英国公司的恶意竞争和军阀官僚的盘剥发展艰难。 英商卜内门公司(帝国化学工业)为了垄断中国碱业市场利用英国在华的特权,于1924年永利碱厂第一次出碱后,通过英国外交大臣和其驻华使节,指令盐挟总所会办英国人丁恩,不经中国政府批准,擅自公布一项工业用盐征税条例,规定每100斤工业用盐纳税2角,使每吨碱增加成本5元,增长率15%。
对此,永利给予坚决抗议并多方揭发,经几次周折后丁恩迫于舆论压力于当年同意暂免一年,1925年又同意延期5年。至1930年同意永利碱厂工业用盐免税30年。
永利碱厂1926年6月29日第二次开工,生产出一流产品后,内门公司又采用大幅度压低碱价的手段,最低压价至原价的40%,以期在市场上将永利制碱公司挤垮。
1925年6月,上海的英文报刊《大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请看英国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呼吁民众支援民族工业,支援永利碱厂。同时为应付这一不利局面,永利以同样的方式在日本市场进行反击,在日本市场以低于卜内门公司的价格售碱,使卜内门损失巨大。不到一年,卜内门被迫主动求和,并申明今后在中国市场"不再任意压价"。
永利制碱公司在发展初期与卜内门公司的多次较量均以胜利而告终。[6]
碱厂创建及发展初期,还受到军阀、官吏的盘剥。生产所需原燃料绝大部分靠铁路运输。塘沽属军事要地,又为京奉铁路重点站及港口,连年内战致使军运频繁,经常多日派不出车皮为碱厂装运物料,因而影响生产。此外,军阀经常征收各种运输税,如粗盐附加税比英人丁恩尚高出20倍。
由于运输时常受阻,成品纯碱也往往不能及时运出,社会极不安定的环境导致了天津金融市场的混乱,银行利息加重,永利碱厂不得不重息借贷以维持运转。
193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庚子赔款的资助,为开发硫酸铵工业立项探索。同年,侯德榜在塘沽用英文写成的专著《纯碱制造》(Manufacture of Soda),1933年,该书由美国化学学会在美国纽约出版,揭开索尔维法制碱长达世纪之久的技术秘密,轰动国际化学化工界,被公认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1934年范旭东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制碱工业处于领先水准的情况下扩展经营范围,1935年在南京创办了永利铔厂,生产硫酸铵等化学品。[7]
1935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了解决永利索尔维法制碱的盐水精制问题,先后采取洗盐法、焙盐法、石灰纯碱法、石灰芒硝法和石灰与碳酸铵法等试验,最后确定用石灰和碳酸铵法。此法,所需设备简单,又符合制碱工艺,是对中国制碱工业的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
天津塘沽旧厂
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后,永利、久大两厂拒绝与侵华日军合作,永利公司总部被迫由天津暂迁香港,工厂便带领技职人员和工人技术骨干撤往四川。
1937年12月9日,日军下令兴中公司的刀根接管永利碱厂,刀根作为公司代表既无资本又无技术,强占永利后无法开工,便请日本三菱公司出技术和资本接收永利。三菱公司在改组工厂领导机构时,把兴中公司的刀根等人排斥出去,独自接管了永利。
三菱公司通过当时日本对华北进行经济掠夺的“华北开发公司”,威胁当时“华北政务委员会”出面,动员永利原有部分股东承受自己的股权,以标榜永利为中日“合办”企业。由于受到股东的抵制,直至1939年才正式宣布“合办”并成立董事会。中日"合办"永利碱厂,中方代表为傀儡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日方代表为日本华北开发公司。
1939年8月31日,中日“合办”永利公司正式隶属于北支那开发公司的华北盐业公司。侵华日军占领碱厂后,于1937年开始检修,1938年7月1日点火开工,7月15日产出产品。
重建"新塘沽"厂
1938年1月,永利化学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领导机构和下属工厂技术人员向内陆撤退至四川,拟在这里重建中国化工基地。4月4日,久大向四川盐务管理局递交关于创建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的申请,并在半月后获得批准。历经四个多月的工程后,在自贡自流井张家坝建成了模范食盐厂。与此同时,永利选中了犍为县五通桥老龙坝,改称"新塘沽",并准备建造碱厂、酸厂、炼焦厂和水泥厂等一系列配套工厂。
1939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创办出版《黄海发酵与细菌特辑》双月刊,简称《黄海》。在这一时期,永利碱厂资金来源是1939年12月30日签订借资合同向国民政府借到的2000万元。
当时,建厂最大的障碍是运输困难,1940年春天从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陆续运抵越南海防,但因战乱,各设备在运川途中被抢劫毁坏甚多,导致建厂计划未能实现。
1942年,永利碱厂用路布兰法小规模制碱,日产纯碱10馀吨。另外,还因陋就简,生产烟煤、焦炭、陶瓷等产品,供应大后方的工矿企业应用和人民生活急需,并以此维持生计。
发明联合制碱法
永利碱厂在四川重建碱厂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主要原料食盐昂贵。 而索尔维法制碱盐的利用率最高仅为75%,经济效益不高。 1939年在建设“新塘沽”厂时以侯德榜为首的永利碱厂技术人员,经数年研究创建了新的纯碱制造技术。
1941年3月10日,范旭东在“新塘沽”全厂集会上宣布,将新的制碱法命名为“侯氏碱法”,以表彰侯德榜在世界制碱工艺中的新突破。
1943年10月22日,侯德榜因其对于世界制碱工业的贡献,被英国化工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的称号。
1949年后,由侯德榜提议,改名为"联合制碱法",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该制碱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天津碱厂、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碱厂、四川自贡鸿鹤化工厂、湖北应城化工厂等建成并投产,成为中国主要的制碱工艺之一。 [8]
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久大董事长景韬白邀集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厂老职工约10馀人,于8月下旬来塘沽组织护厂队保护工厂。 11月初公司派李烛尘与彭九生来接收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厂。在接收中发现,很多设备由于占领者8年间的粗暴使用,有的损坏严重、残缺不全甚至完全损坏。11月下旬,公司派佟翕然担任永利碱厂代理厂长兼技师长,恢复建立了各种管理机构并调整了人员。由于工厂损坏严重且缺乏资金,当时开工出碱困难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和技术人员仍坚持参加修复工作。他们在减薪的情况下增加工作量,以期早日渡过难关。工人最初领半薪,职员只发生活费,直至出碱后才恢复全薪。在这种情况下用了3个月时间,最终于1946年2月26日,永利碱厂重新开工出碱。
然而在此期间,国共内战爆发,受其影响通货膨胀严重,国内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打击,当时市面上多以倒买实物来谋取暴利,永利碱厂的纯碱成为投机倒把的筹码,每日所产之100多吨纯碱,大部分被强购贻尽。碱厂产品售出所得已无法购回原料,维持局面已很艰难,更不能虑及发展生产。
1948年12月16日,因战事原因工人不敢上班,永利被迫停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月17日,解放军占领塘沽 这时的永利碱厂厂房破旧、设备失修、生产凋敝,亟待恢复生产。中国共产党上级党组织发动职工对机器设备进行大检修。2月11日,永利碱厂重新复工,生产出了纯碱和烧碱。
1949年5月6日,中共领导人刘少奇到永利碱厂视察,向干部、工人表示慰问。碱厂的生产情况日益好转,纯碱日产量达到127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以信贷方式贷给永利12亿元旧币,是当时为全国最大的一笔企业贷款。此外,政府还破格特许五家私营银行动用库存,以说明永利流动资金的周转,政府让信托公司收购永利的所有积压纯碱,实行包销政策。为了扩充烧碱生产,政府下令禁止烧碱进口,并给永利无息贷款16亿元,作为扩大烧碱生产之用,为了保证永利原材料及建筑材料的运输,国家甚至停止了军运。
至1951年,政府用于永利恢复生产的投资贷款达563亿元。在1949年至1952年的三年中,碱厂的纯碱生产大幅度地增长,由1949年的4.1万吨,以年均递增30.6%的速度上升到1952年的9.1万吨。
1953年7月1日,久大精盐厂也实行了公私合营,由政府委派陈西平兼任永利碱厂厂长和久大精盐厂厂长。
1955年1月1日,永利碱厂与久大精盐厂这两个早已密切相关的企业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简称"永久沽厂"。[9]
永利制碱公司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于1952年,经董事会全体董事和全体员工一致同意,将社中一切财产和所有工作人员并归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4年4月23日,毛泽东到天津碱厂视察。
文革及地震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天津碱厂遇到严重困,十年间纯碱产量仅以每年2.75%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逐步下降。
1968年,碱厂拟建联碱工程以实现侯氏碱法,动土开工后却因故压缩下马。
1970年3月9日,联碱工程第二度动土兴建,计划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建成后,合成氨年产量为5万吨,氯化铵产量为15万吨,并改造每年15万吨氨碱为联碱。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塘沽等地,天津碱厂因此受到严重破坏,全厂被迫停工。与此同时,联碱专案被迫暂时停建。以集中恢复氨碱生产。至1978年底,联碱一期工程方才建成并投产。
===改革开放初期 === 。 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行业开始逐步恢复生产,纯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联碱一期工程建成的基础上,天津碱厂于1980至1984年进行了投资额为5626.94万元的恢复性大修工程以扩大产能。
1985年2月14日,天津碱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和天津化工厂共同组建天津市渤海化工联合进出口公司。 [10]7月25日,经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基建重点专案之一的天津碱厂60万吨纯碱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1989年4月,天津碱厂承担了唐山碱厂开工的任务。
1990年,天津碱厂成立了纯碱分厂、化肥分厂、化工分厂、动力分厂、机修分厂五个分厂。
1990年,中国大陆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压缩基础建设规模,纯碱市场需求下降且国内纯碱行业生产能力增加,使纯碱由短线产品迅速变为长线产品,大量使用者致函天津碱厂要求注销合同或要求停发缓发期货,中国大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纯碱奇缺的局面至此结束。
1991年5月8日,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在天津市渤海化工联合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成立。
天碱搬迁
天津碱厂位于滨海新区的核心区,随著滨海新区的发展,化工企业已经不再适合在城区生产。2005年12月18日,天津渤海化学工业园区暨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工程在天津临港工业区正式开工。 [11]渤海化工园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主持规划、建设和营运,园区规划总投资630亿元。[12]
天津碱厂除保留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外,开始分期分步骤进行整体拆除并搬迁至天津临港经济区渤海化工园,新厂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
2010年11月4日,天津碱厂有关负责人接受《渤海早报》记者采访表示,企业将在力所能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珍贵遗存,根据计划,黄海化学研究社遗址的碱厂厂史馆、4号白灰窑、建于1918年的化盐池及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部分遗留设施将做原地保留,加以保护。
2011年8月1日,天津碱厂两座分别高100米和150米的标志性烟筒在投入使用25年后被爆破拆除,标志著天津碱厂的搬迁工作接近尾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纪念永久保存。[13][14]为纪念天津碱厂在中国化工产业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天津碱厂的老厂区留下一套设备和一间厂房。[15]根据规划,现在的天碱地块,属于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的一部分。
搬迁后
2014年1月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暨第一次股东大会举行。
2014年11月24日,纪念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碱厂)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津举行。 [16]
主要产品
目前,天津碱厂除经营红三角牌碳酸钠外,同时还生产经营工业氯化铵、碳酸氢钠、氯化钙、偏矽酸钠等种类繁多的无机化工原料产品;现在公司已开始涉足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领域,2005年,天津碱厂搬迁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增加甲醇、醋酸、丁醇、辛醇、聚甲醛等有机化工产品。
永久黄团体
"永、久、黄"团体是中国兴办民族化学工业初期由范旭东先生在天津一手创办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所共同组成的化学工业团体。范旭东先生也正是因为创办了"永、久、黄"团体,而被尊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1922年8月15日,在范旭东先生的倡议下,久大精盐公司研究室从久大精盐公司剥离,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关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命名,范旭东先生曾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相互关系
"永、久、黄"团体的三家均是由范旭东先生一手创办,因此关系也极为密切,其中久大与永利也被称为姊妹厂或姊妹公司。
永、久、黄三家:
久大精盐成立最早,并为其他两家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援。
永利碱厂则是延续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
黄海化学工业社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机构,其前身则是久大精盐公司的实验研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菌学及酒精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分为二,一半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中科院化学工业研究所。 [17]另一半,则参与组建并成立重工业部综合工业研究所。
目前,坐落在天津碱厂老厂区内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天津滨海新区最为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
四大信条
1934年,"永、久、黄"团体的创始人范旭东先生为发展事业需要,制定了“永、久、黄”团体的四大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地)相信科学。
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地)发展实业。
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
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企业文化
社会价值
民国初年,永利碱厂的建立对现今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塘沽地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催化作用。永利碱厂以及永、久、黄"团体在塘沽形成规模之后,塘沽城乡建设逐渐加快。企业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塘沽地区聚集,各类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建设,如塘沽第一所幼稚园、第一所私立小学——明星路小学、天碱医院等。 [18]
相关商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并随著天津碱厂的发展而走向兴旺,原本分散的居民点连成一片,使塘沽城区形成规模的步伐逐步加快。
参考书目
- 《天津碱厂志》,天津碱厂志编纂委员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isbn=7-201-01224-X
- 《中国化学工业从“红三角”崛起》,王晓亮、王恩祺、吕健,天津日报2014.11.24
-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赵津、李健英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 《"永久黄"团体档案汇编: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赵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1日 isbn=7-80515649-2
参考文献
- ↑ 象牙塔与城市的远与近 ceh.com.cn 2011.04.28
- ↑ 天津渤化永利碱业揭牌 tj.news.cn 2014.5.4
- ↑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创立 bcig.cn 2014.05.05
- ↑ 天津渤化永利公司成立 ccin.com.cn 2014.05.04
- ↑ “红三角”亮相万博会一举夺魁获金奖 tjsoda.com 2015.10.05
- ↑ 工业篇:天津建卫六百年·丹心制碱红遍全球 enorth.com.cn 2011.07.05
- ↑ 民国化工(1912-1949)——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chemmuseum.com六月 3, 2015.06.03
- ↑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侯德榜 people.com.cn 2015.05.12
- ↑ 谁是毛泽东建国后唯一登门拜访的民建领袖 xinhuanet.com 2015.05.12
- ↑ 天津通志> 外贸志 > 外贸企业 tjdfz.org.cn 2011.09.23
- ↑ 2005年滨海新区大事记 bh.gov.cn 2015.05.12
- ↑ 天津渤海化学工业园 ccaon.com 2014.02.22
- ↑ 天津碱厂老厂拆迁接近尾声 tj.xinhuanet.com 2016.03.05
- ↑ 天津碱厂最后两栋建筑定向爆破拆迁已全部完成 2014.05.04
- ↑ 94年天碱老厂成历史两座百米以上烟囱拆除 sohu.com 2015.05.12
- ↑ 永利化工纪念成立100周年 ccin.com.cn 2015.09.23
- ↑ 北方网: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enorth.com.cn 2011.05.21
- ↑ 天津碱厂老职工关注天碱命运热议工业遗存保护 tianjinwe.com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