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來自 wangluo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中國古代建築

特點: 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

建築結構: 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1]

目錄

古代建築簡介

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及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看,中國古建築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着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眾多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成員,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這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特點。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着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來說,一座歐洲建築是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的逐漸展開看,不可能全部看到。走進一座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一個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建築特點

斗拱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有四:

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為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

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

古代建築,雕樑畫棟,牆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鑑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

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建築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記》,建築條例著作有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園林著作有《園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愷、宋朝李誡、明朝蒯祥、清朝樣式雷。

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台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方正嚴整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為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築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滄浪亭司馬光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岩宮的飛升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徵有三。其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着維繫、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建築的整體效果。

木構架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幹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繫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繫梁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複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築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後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牆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於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於就地取材和加工製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於加工製做。

裝修與裝飾

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杆,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杆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製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樑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複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於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准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製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