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賜衣
作品原文
《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原文注釋
(1)宮衣,指官服。曾經有諺語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節的風俗,吃粽子後穿上畫了圖案的衣裳,可以讓這一年都不再怕風霜。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指在端午節這天,自己終於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遺,這首詩應該是那時候寫的。被恩榮,指得到賞識而覺得榮幸。
(2)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葛,是一種植物,可用來織布,細葛,指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含風軟,指葛布像風那麼柔軟。香羅,羅是一種有孔的絲織品,香羅指羅的香味;疊雪輕,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這兩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題,指衣服的領子部分,濕,不是說濕潤的濕,而是柔軟的料子貼在頸上,涼涼的很舒服。當暑,指在天氣熱的時候,著,指穿着;清,涼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領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潤的,天氣熱的時候穿起來一定很涼爽。
(4)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意內,指心裡。稱長短,指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聖情,指充滿聖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裡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剛好,感覺全身都充滿了聖上的恩情。
古人註解
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在拾遺時作。五月建午,故曰端午。端,正也。
宮衣亦有名①,端午被恩榮②。細葛含風軟③,香羅疊雪輕④。
自天題處濕⑤,當暑著來清⑥。意內稱長短⑦,終身荷聖情。
(首二敘題。葛羅,承宮衣。自天,承有名。當暑,承端午。荷聖情,承被恩榮。《杜臆》:亦有名,見出於望外,時公將謝官矣。鍾惺曰:此詩是近臣謝表,語風趣而典。)
①【邵注】宮衣,宮人所制之衣。
②賀凱詩:"恩榮雨露濡。"
③【邵注】含風形其軟,疊雪形其輕。《漢·高帝紀》顏注:"絺,細葛也。"
④《吳越春秋》《采葛歌》:"弱於羅兮輕霏霏。"謝莊詩:"疊雪翻瓊藻。"【生注】細葛二句,每句三層,濕言其新,清言其涼。
⑤孔稚絺表:"斷自天筆。"
⑥《論語》:"當暑袗絺綌。"
⑦稱長短,言恰好稱意。杜詩第七句中第三字有不拘平仄者。如"多疊滿山谷"、"意內稱長短"是也。洪仲欲讀作平聲,謂長短合意,若經稱量者,如《枚乘傳》所云石稱丈量。
現代詩譯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
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