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禽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禽龙属
图片来自itsfun

禽龙属学名Iguanodon,意为“鬣蜥的牙齿”),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禽龙类,为大型植食性动物,身长约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

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比利时英国德国。它们主要生存于约1亿2600万年前到1亿1300万年前。禽龙的演化位置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亚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演化过程的中间位置。禽龙与年代更晚的鸭嘴龙类,共同属于禽龙类演化支。

禽龙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发现,并在182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吉迪恩·曼特尔进行描述与命名。在过去的研究历史中,有许多化石被归类于禽龙,年代横跨侏㑩纪启莫里阶白垩纪森诺曼阶,范围广达欧洲北美洲亚洲、以及北非。但根据近年研究,这些化石多被归类于其他属,或是建立为新属。目前有两个有效种,分别是贝尼萨尔禽龙I. bernissartensis)与加尔韦禽龙I. galvensis)。

禽龙是继斑龙之后,世界上第二种正式命名的恐龙。斑龙、禽龙、以及林龙是最初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古生物学界对于禽龙的了解,因为新发现的化石而随著时间不断改变。禽龙的大量标本,包括从两个著名尸骨层发现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员可提出许多禽龙生活方面的假设,包括进食、移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禽龙的重建图也随著标本的新发现而改变。

描述

禽龙是种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进。最著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I. bernissartensis),平均重达3.08公吨,成年个体的身长约10公尺,有些标本可能长达13公尺。其他种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大;外形类似、较粗壮的道氏禽龙身长8公尺,而同时代的菲顿禽龙体格则较为轻型,身长为6公尺,这两个种已被建立为新属[1]。禽龙有高大但狭窄的头颅骨,喙状嘴缺乏牙齿、可能覆盖者角质,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

禽龙的手臂长而粗壮,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手掌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2]。但拇指尖爪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协助进食。小指修长、灵活,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肢强壮,但并非适合奔跑,每个脚掌有三个脚趾。脊柱与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坚挺(这些棒状骨头经常在模型或绘画中省略)。禽龙与较晚期的近亲鸭嘴龙类,在身体结构上相异不大。

物种

因为禽龙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龙之一,过去曾有许多的种被归类于禽龙属。不同于其他早期恐龙(例如斑龙畸形龙),禽龙并没有成为“未分类物种集中地”,但禽龙仍拥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而它们的分类目前仍持续进行重新研究。

其中最著名种是贝尼萨尔禽龙,化石已发现于比利时英格兰,可能还有德国西班牙、以及法国;而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南达科他州的化石已建立为新属;发现于突尼西亚蒙古的化石,可能属于禽龙属。在2008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重新研究禽龙的各种,将贝尼萨尔禽龙的范围限定在比利时贝尼萨尔附近发现的化石;而欧洲其他地区发现的禽龙化石,年代为巴列姆阶,体型较为粗壮,另外标明为Iguanodon sp.,意为未确定名称的种。贝尼萨尔禽龙过去被视为典型的英国恐龙,但现在与英国关联不大。

最初的模式种是安格理克斯禽龙(I. anglicus),但该种的正模标本只有一个牙齿;而且该种自从被发现以来,只有发现一个部份化石。因此在2000年3月,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将禽龙的模式种改为较著名的贝尼萨尔禽龙I. bernissartensis),编号IRSNB 1534标本被选为新正模标本。禽龙的最初牙齿目前位在纽西兰威灵顿纽西兰国家博物馆,但并没有被展出。禽龙的最初牙齿原本为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所有,当曼特尔死后,他的化石被交给住在纽西兰的儿子沃尔特·曼特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