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起源於上古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天之四靈之一,道教將其稱為「監兵」[1],在不同的道經中有「帝君」、「聖將」、「神將」和「捕鬼將」等稱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總稱。
神格
最早象徵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於四象為少陰,在五行則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靈,漢代之後五行又與「三綱五常」中的五常相聯繫,成為了「仁義禮智信」中信的象徵。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戰神[2][3],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4],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凶神[5]。
- ↑ 《七帝紫庭延生經》「朱雀為陵光,玄武為執名,青龍為孟章,白虎為監兵。
- ↑ 《宋書》「胃,兗州之分,參白虎主兵......除舊布新之象。」
- ↑ 《金鎖流珠引》「白虎主萬兵」
- ↑ 《道法會元》「主遠出,增人口,並田土有收,蠶吉,收輕,可祀白虎,官訟皆散」
- ↑ 《六壬大全》「後二太陰並弔客,後四白虎是凶神。歲前二辰喪門凶,前四畜官官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