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槐花
小槐花 |
中文学名: 小槐花 |
小槐花[1](学名:Desmodium caudatum,别名:锐叶小槐花、茉草、抹草、磨草、魅草、仙草(潮汕)、巴人草、扁草子、草鞋板、豆子草、逢人打、旱蚂蝗、蚂蝗草、拿身草,中药名:清酒缸,闽语:bbua caur),为双子叶植物纲、豆科落叶固氮植物。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目录
基本信息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用于感冒发烧,肠胃炎,痢疾,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疔疮,乳腺炎。
(治癍痧发热方)三把苓1两、蛇泡簕5钱、鸭脚树皮5钱、岗梅根5钱、金盏银盘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癍痧发热为外邪传力之症,宜用解表清里法。本方三把苓、蛇泡簕清在里之热;鸭脚树皮、金盏银盘散在表之邪,岗梅根生津清热,以救热感伤津之醉。
(方歌)癍痧发热三把苓,蛇泡岗梅鸭脚呈,金盏银盘同煎服,清里解表法当承。
附方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1-2米。树皮灰褐色,分枝多,上部分枝略被柔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披针状线形,长5-10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具条纹,宿存,叶柄长1.5-4厘米,扁平,较厚,上面具深沟,多少被柔毛,两侧具极窄的翅;小叶近革质或纸质,顶生小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9厘米,宽1.5-2.5厘米,侧生小叶较小,先端渐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疏被极短柔毛、老时渐变无毛,下面疏被贴伏短柔毛,中脉上毛较密,侧脉每边10-12条,不达叶缘;小托叶丝状,长2-5毫米;小叶柄长达14毫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30厘米,花序轴密被柔毛并混生小钩状毛,每节生2花;苞片钻形,长约3毫米;花梗长3-4毫米,密被贴伏柔毛;花萼窄钟形,长3.5-4毫米,被贴伏柔毛和钩状毛,裂片披针形,上部裂片先端微2裂;花冠绿白或黄白色,长约5毫米,具明显脉纹,旗瓣椭圆形,瓣柄极短,翼瓣狭长圆形,具瓣柄,龙骨瓣长圆形,具瓣柄;雄蕊二体;雌蕊长约7毫米,子房在缝线上密被贴伏柔毛。荚果线形,扁平,长5-7厘米,稍弯曲,被伸展的钩状毛,腹背缝线浅缢缩,有荚节4-8,荚节长椭圆形,长9-12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7-9月,果期9-l1月[4]。
分布范围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喜马拉雅山,东至台湾。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沟边、林缘或林下,海拔150-1000米。印度、斯里兰卡、锡金、不丹、缅甸、马来西亚、日本、朝鲜亦有分布。
主要价值
【畲药】全株治风湿关节疼痛,胃痛,肾炎,淋巴结炎,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痈疖疔疮《畲医药》。金腰带:根主治感冒,寒热往来,退麻疹余热,蛔虫病,腰扭伤,疔疮痈疖及妇女经闭《民族药志一》。
【苗药】孟刘笔,秀:全株治疗风湿痛,咽喉炎,胃痛,痢疾,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桂药编》。胃草,磨谷拜,化草:全株治疳积,腰胀痛,蛇伤,疹出不透,乳痈;根祛风止痛《湘蓝考》。根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咽喉炎,胃痛《民族药志一》。
【仫佬药】饿马黄:全株治疗风湿痛,咽喉炎,痢疾,小儿疳积《桂药编》、《民族药志一》。
【瑶药】饿马黄:全株治疗风湿痛,咽喉炎,痢疾,脱肛《桂药编》。麻尿,饿马黄:根主治感冒发热,胃肠炎,痢疾,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脱肛,毒蛇咬伤,痈疖,乳腺炎《民族药志一》。
【壮药】棵文沾:全株治疗风湿痛,咽喉炎,痢疾,消化不良,贫血《桂药编》。粉呼:根治消化不良《滇省志》。粉呼,苛文沾:根主治消化不良,贫血《民族药志一》。
全草(青酒缸):微苦,平。祛风利湿,解毒,利尿。 用于吐泻,泄泻,痄腮,咳嗽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