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喉 |
[[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喉
- 外文名;larynx
- 拼音;hóu
- 功能;有通氣和發音的功能
綜述
釋義;呼吸道前端上面連接咽、下面通氣管的部分,有通氣和發音的功能:喉嚨|喉炎|咽喉|歌喉。
喉結; #hóujié 成年男子頸部由甲狀軟骨構成的隆起物。也叫" 結喉 " 。
〖例句〗男同志的喉結長得很突出,一般可以看得出來。
喉〈名〉
喉頭
喉,咽也。――《說文》
喉咽者,量腸之府也。――《後漢書·馬融傳》
斷其喉。――唐·柳宗元《三戒》
又如:喉吻(喉頭與嘴唇);喉頭氣 (因生氣發怒而感到喉頭憋悶);喉韻(飲茶後喉頭產生的甘爽的回味)
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
喉急
喉急的表情
又作"猴急"
喉鏡
喉嚨
喉鳴
喉hóu
也叫"喉頭"。呼吸器官之一,氣管上方由軟骨和肌肉等構成的部分,喉內有聲帶,故又是發音器官。通常將咽喉混稱為"嗓子"或"喉嚨"。
喉:人體解剖部位名稱。出《素問·太陰陽明論》。《濟生方》:"喉者,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氣之所主也。"屬肺系,上通於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另外也有泛指今之口咽部或喉咽部者。
喉的解剖
喉上通口咽,下接氣管,為呼吸與發音的重要器官。位於頸前正中部,在成人相當於第3~6頸椎部,由一組軟骨、韌帶、喉肌及粘膜構成的錐形管狀器官。
喉軟骨
喉的支架由三個單一軟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會厭軟骨;三對成對軟骨–杓狀軟骨、小角軟骨和楔狀軟骨構成。
(一)甲狀軟骨
(thyroid cartilage)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塊軟骨,形狀如同豎立的向後半開的書,兩側由左右對稱的甲狀軟骨翼板在頸前正中線匯合形成一定的角度,男性夾角較小且上端向前突出,稱為喉結(thyroid notch),女性近似鈍角,喉結不明顯。兩側甲狀軟骨翼板後緣向上、下端延伸,呈小柱狀突起,分別稱為上角(superior cornu)和下角(inferior cornu),上角較長,借韌帶與舌骨大角相連;下角較短,其內側面與環狀軟骨後外側面的小凹形成環甲關節(cricothyroid joint)。甲狀軟骨上緣正中有一"V"形凹陷,稱甲狀軟骨切跡,為識別頸正中線的標誌。
(二)環狀軟骨
(cricoid cartilage)
是喉與氣管環中唯一完整的環形軟骨,是喉支架的基礎,對支持喉腔通暢,保證呼吸甚為重要。若因外傷缺損,常致喉狹窄。環狀軟骨位於甲狀軟骨之下,下接氣管,前部較窄,稱環狀軟骨弓,後部向上延展而較寬闊,稱環狀軟骨板(圖1-22)。
(三)會厭軟骨
(epiglottic cartilage)
扁平如葉狀,上緣游離呈弧形,莖在下端,附着於甲狀軟骨前角的內面。會厭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組織疏鬆故感染時易腫脹,嬰與兒童會厭質軟呈卷葉狀,並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後多近於平坦,質較硬。
(四)杓狀軟骨
(arytenoid cartilages)
又名披裂軟骨,位於環狀軟骨板後上緣,呈三角錐形,左右各一,頂尖向後內方傾斜,其底部和環狀軟骨連接成環杓關節,它在關節面上的滑動和旋轉可使聲帶張開或閉合。底的前角名聲突(vocal process),聲帶後端附着於此。底的外側角名肌突(muscular process),為環杓側肌和環杓後肌附着之處,司聲門的開放與關閉。
(五)小角軟骨
(corniculate cartilages)
(六)楔狀軟骨
(cuneiform cartilages)
成對,有時缺如,在小角軟骨前外側,兩側杓會厭皺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狀結節。
喉的韌帶與筋膜
(一)甲狀軟骨上緣與舌內下緣之間有甲狀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e)連接,其中央及兩側後緣增厚部分,稱甲狀舌骨中韌帶(median thyrohyoid ligament)及甲狀舌骨側韌帶(lateral thyrohyoid ligament)。兩側有喉上神經內支及喉上動脈、靜脈經此膜穿過入喉,為喉上神經封閉注射部位。
(二)甲狀軟骨下緣與環狀軟弓上緣之間有環甲膜(cricothyroid membrane)連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稱環甲中韌帶(median cricothyroid ligament)。嚴重喉源性呼吸困難時,可經此膜穿刺或切開以解除窒息。
(三)環狀軟骨下緣與第一氣管環之間有環氣管韌帶(cricotracheal ligament)連接。
喉腔
喉腔上起自喉入口(laryngeal inlet),下達環狀軟骨下緣並接氣管。由室帶與聲帶分隔為三區。
(一)聲門上區(supraglottic portion)位於室帶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稱喉入口,聲門上區前壁為會厭軟骨,兩旁為杓會厭皺襞,後為杓狀軟骨,介於喉入口與室帶之間又稱喉前庭(vestibule)。
(二)聲門區(glottic portion):位於室帶與聲帶之間,包括:
1.室帶(ventricular band):又稱假聲帶,左右各一,位於聲帶上方並與聲帶平行,由室韌帶、肌纖維及粘膜組成,呈淡紅色。
2.聲帶(vocal cord):位於室帶下方,左右各一,由聲韌帶、聲肌及粘膜組成,因缺乏粘膜下層,含血管少,在間接喉鏡下呈白色帶狀,其游離緣薄而銳。兩聲帶間的空隙稱聲門裂(rima vocalis),簡稱聲門。聲帶張開時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狹窄部分。聲門前端稱前聯合(anterior commissure)。
3.喉室(laryngeal ventricle):開口於聲帶與室帶之間的橢圓形空隙,其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sacculus of larynx),內含粘液腺分泌粘液潤滑聲帶。
(三)聲門下區(infraglottic portion):聲帶下緣至環狀軟骨緣以上的喉腔,上部較扁窄,向下逐漸擴大為圓錐形並移行至氣管,幼兒期此區粘膜下組織結構疏鬆,炎症時容易發生水腫引起喉阻塞。
喉肌
喉肌分為內外兩組。
喉外肌將喉與周圍結構相連,可使喉體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及頦舌骨肌,此組肌肉均附麗於舌骨之上,可使喉隨舌骨上升而上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隨舌骨下降而將喉拉向下。
喉內肌依其作用
(一)使聲門張開(聲帶外展)主要是環杓後肌(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muscle),起自環狀軟骨板背面淺凹處,斜向外上方,止於杓狀軟骨肌突後面,收縮時將杓狀軟骨的聲帶突向外轉動,使聲帶後端分開,聲門開大。
(二)使聲門關閉(聲帶內收)
1.環杓側肌(lateral cricoarytenoid muscle)起自同側環狀軟骨弓兩側上緣,止於杓狀軟骨肌突前方。收縮時使聲帶突轉向內而關閉聲門。
2.杓肌(arytenoid muscle):位於喉後壁,由橫行和斜行的肌纖維組成杓橫肌和杓斜肌,收縮時可使兩側杓狀軟骨互相向中線接近,使聲帶內收聲門關閉。
(三)改變聲帶張力
1.環甲肌(cricothyroid muscle):起自環狀軟骨弓的前外側,斜向後上止於甲狀軟骨後部下緣及下角之前緣,收縮時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弓接近,以環甲關節為支點,增加甲狀軟骨與杓狀軟骨間的距離,將甲杓肌拉長,增加聲帶張力,並略有聲帶的內收作用。
2.甲杓肌(thyroarytenoid muscle):起於甲狀軟骨背面中央部前聯合,後端附於杓狀軟骨之聲帶突及聲帶部,收縮時牽引杓狀軟骨向前方移動,使聲帶鬆弛,並使聲門關閉。甲杓肌和覆蓋其上下的粘膜是聲帶的主要組成部分。發音的音調與該肌收縮的緊張度有關。
(四)會厭活動肌
1.杓會厭肌(aryepiglottic muscle):收縮時可將會厭軟骨拉向後下方使喉口關閉。
2.甲狀會厭肌(thyroepiglottic muscle):收縮時可將會厭軟骨拉向前下方使喉口及喉前庭擴大。
神經
喉的神經均為迷走神經分支。
(一)喉上神經(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在相當於舌骨大角平面處分為內外兩支,內支為感覺神經,在喉上動脈穿入甲狀舌骨膜處後上方入喉,分布於聲帶以上區域的粘膜。在梨狀窩處粘膜下該神經位置較淺,故可在此作表面麻醉。外支屬運動神經,支配環甲肌。喉上神經病變時,喉粘膜感覺喪失,致發生誤咽,同時環甲肌鬆弛致發音障礙。
(二)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為喉的主要運動神經,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喉內諸肌,亦有感覺支分布於聲門下區粘膜。兩側喉返神經的徑路不同,左側徑路較長,在主動脈弓前由迷走神經分出,繞主動脈弓下方,然後沿氣管食管間溝上行,在環甲關節的後方進入喉部。前支分布於喉內的內收肌,後支分布於喉內的外展肌。右側喉返神經在右鎖骨下動脈前方由右迷走神經分出向下、後繞此動脈,然後沿氣管食管間溝上行,到環甲關節後方入喉。
凡在喉返神經的徑路上侵犯和壓迫神經的各種病變都可以引起聲帶麻痹,聲音嘶啞。由於左側徑路較右側長,故臨床上受累機會較多,如兩側喉返神經同時受損,可發生失音或呼吸困難。
生理功能
一、呼吸功能
呼吸時喉部的作用為改變呼吸道的大小,以適應身體的需要。聲門為下呼吸道上端的狹窄處,通過聲帶的運動可改變聲門的大小。平靜呼吸時,聲帶位於內收及充分外展位的中點,吸氣時聲門稍增寬,呼氣時聲門稍變窄。劇烈運動時,聲帶極度外展,使氣流阻力降至最小。呼氣時阻力可以增加肺泡內壓力,利於肺泡與血液中的氣體交換。血液的pH值及二氧化碳分壓可以影響聲門的大小,因此喉對肺泡的換氣及保持體液酸鹼平衡也有輔助作用。
吸氣時由於舌骨下肌肉的收縮,整個喉頭下降,喉腔變大,利於氣體吸入肺內。平靜呼氣時整個喉頭向上移位。喉粘膜內存在化學感受器,當它受到刺激時,反射地影響呼吸中樞的功能,使呼吸頻率和深度發生改變,這些化學感受器是由脫髓鞘的傳入神經纖維支配,經喉返神經到達中樞。另外,肺的傳入神經系統可以反射地影響喉的肌肉運動,因而影響呼吸功能。
二、發聲功能
正常人在發聲時,先吸入空氣,然後將聲帶內收和拉緊,並控制呼吸。聲音的強度取決於呼氣的聲門下壓力和聲門的阻力。聲調決定于振動時聲帶的長度、張力、質量和位置。至少有40條肌肉參與發聲。
喉內肌的收縮使喉軟骨移動,改變各軟骨之間的相互位置,使聲門閉合和開放,喉內肌的收縮還能改變聲帶的質量、長度和張力。聲音的產生決定於呼出氣流的壓力與喉內肌彈性組織力量之間的相互平衡作用,這種平衡作用的變動,可以改變聲調、強度和音質。發聲時喉內外肌收縮,使聲帶內收並保持張力,主要由於甲杓肌、環杓側肌、杓間肌及環甲肌的收縮使聲門內收,而環杓後肌則使杓狀軟骨保持穩定,不受環甲肌的牽拉。聲帶振動是波狀運動,聲門開時,其振動始於聲帶下部,進而向上、向外,聲帶邊緣似向外翻;在聲門關閉時,聲帶運動則與上相反。
喉外肌亦參與發聲。發聲時喉頭垂直移位,特別於發元音和高調高強度聲音時更為明顯,移位與變更聲帶的長度、張力和位置相協調。
正常發聲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喉部受隨意和反射系統的控制,它涉及到發聲前調節聲調、發聲反射調製和聲音監聽三個過程,任何一個過程發生障礙都會造成發聲異常。
三、保護功能
喉的杓會厭皺襞、室帶和聲帶,類似瓣狀組織,具有括約肌作用,能發揮保護下呼吸道的功能。杓會厭襞收縮時關閉喉入口,防止食物及其他異物進入呼吸道。室帶下面平坦,上面呈斜坡狀,當喉室韌帶外側的肌纖維收縮時,室帶內緣可以互相接觸,關閉喉的第二個入口,因其上斜、下平的外形,喉室帶也有活瓣作用,氣流易進難出。在咳嗽反射時,室帶關閉迅速,為時短暫;但在固定胸部時,動作緩慢,關閉持久。室帶主要功能為增加胸腔內壓力,完成咳嗽及噴嚏動作,大小便、嘔吐、分娩以及舉重時,要求升高腹壓,此時室帶的括約肌作用極為重要。聲帶上面平坦,下面呈曲面,可阻礙空氣進入,當聲門下壓力升高時,易使聲門開放,空氣難進易出,與室帶作用相反。兩側聲帶接近後在其下方形成圓拱形輪廓,兩側室帶接近後在其上方形成形態相似方向相反的圓拱形輪廓,使閉合的聲門區不致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氣流所沖開。聲帶和室帶對氣流的阻抗能力大小不同,聲帶抵抗自上而下的氣流沖開聲門的能力可數倍於室帶抵抗氣流自下向上沖開聲門的能力,故喉部發生阻塞病變時所造成的呼吸困難以吸氣性困難為主。聲帶的括約肌作用,組成第三道防線。
四、吞咽功能
吞咽時,喉頭上升,喉入口關閉,呼吸受抑制,咽食管口開放,這是一個複雜的反射動作。食物到達下咽部時,刺激粘膜內的機械感受器,衝動經咽叢、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傳入纖維到達延髓孤束核,繼至腦幹網狀系統和疑核。通過傳出神經纖維,使喉內收肌收縮,同時抑制環杓後肌的活動,使聲門緊閉,聲帶拉緊,而腦幹網狀系統抑制吸氣神經元,使呼吸暫停。如果食物進入喉的入口,則會刺激喉上區域粘膜內感受器,而增強這種反射。聲帶的收縮由前部開始,繼續向後直至全長都相遇到一起,此時由於杓會厭肌的收縮,室帶也關閉。完成吞咽之後,聲、室帶迅速分開,開始呼吸,常常是先開始呼氣,這些活動是反射性的而不是隨意的。所以,處於睡眠及淺麻醉狀態下的人都有吞咽功能。
喉前庭和聲門區的關閉反射與喉咽部的感覺有關,因此當喉前庭和咽喉部的感覺消失時,或全麻神志喪失時,這種關閉反射消失。
喉外肌亦參與吞咽反射,正常吞咽時,由於甲舌肌的收縮和環咽肌的鬆弛,使甲狀軟骨與舌骨接近,喉頭抬高。胸骨甲狀肌的活動則限制甲狀軟骨向上移動,如果沒有喉外肌的參加,聲門關閉的力量也會減弱。
五、喉的循環反射系統
主動脈壓力感受器的傳入纖維,經過喉的深部組織、交通支、喉返神經,傳至中樞神經,形成反射弧。喉內這些神經如果受到刺激則會減慢心率或出現心律不齊,喉內表面麻醉不會消除這種反射,因為神經纖維位置深,但當做插管和喉氣管鏡檢查時,有可能引起這種反射,該反射可用阿托品抑制。
除上述功能外,喉部可通過關閉聲門,提高腹腔和胸腔的壓力來完成咳嗽、嘔吐、排便、分娩和上肢用力的動作。正常吸氣時,縱隔負壓增大,便於靜脈血流回心臟,呼氣時,縱隔正壓加大,便於動脈血流出心臟。吸氣性呼吸困難時,靜脈回流受阻,頭頸部靜脈擴張,可致發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