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乳腺腺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乳腺腺病
乳腺腺病
原图链接

英文名称 :adenosis of breast

就诊科室 :外科

多发群体 :中年人

常见病因 :和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

常见症状 :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

乳腺腺病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表现。其主要改变是乳腺的腺泡和小导管明显的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甚至腺泡上皮细胞散居于纤维基质中。根据病变的发展可分3期:即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 [1]

病因

一般认为和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有关。即可能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

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在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各种的激素处于平衡状态,如因各种原因导致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症状。 [2]

临床表现

乳腺腺病
原图链接

该病好发于中年人,发病至就诊时间约2年左右,发病年龄较乳腺囊性增生病早5年左右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为本病的主要表现。

周期性疼痛

表现为月经前乳腺胀痛加重、肿块增大,行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肿块变小。此种周期性疼痛常因病变分型而不一。在小叶增生型时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腺病型时则疼痛减轻,硬化性型时几乎无疼痛。疼痛常为胀痛、针刺样痛或隐痛,可向患侧腋窝、肩部放射。

乳房肿块

常为多个,可累及两侧乳腺但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上。肿块形状不一,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小叶增生型肿块质韧;纤维腺病型,硬度中等;硬化性腺病型,质硬有时被误诊为癌。肿块触痛以小叶增生型明显,纤维腺病型次之,硬化性腺病时无触痛。乳腺肿块和疼痛常因胸闷不舒畅、性情急躁等情绪变化而改变,尤以小叶增生型患者当情绪波动生气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变硬。

月经紊乱

小叶增生型患者月经常不规则、经期短、月经量少。 [3]

检查

乳腺腺病
原图链接

实验室检查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该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

(1)钼靶X线摄影病变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区域、也可广泛弥散于乳房中。增生的乳腺密度增高呈结节状或毛玻璃状,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一般模糊不清。弥漫性病变整个乳腺密度增高,正常的腺体结构消失,病变阴影趋向融合。少数患者可有相对粗大的钙化灶,广泛地分布于病变区内。

(2)B超检查乳腺内结构紊乱,腺体组织回声增粗,光点增强呈颗粒状,增生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带状强回声交织形成的网状阴影,或类似“豹皮样”回声结构。 [4]

诊断

乳腺腺病
原图链接

中年女性出现的乳腺周期性疼痛和肿块,伴随月经呈规律性改变,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行X线摄影和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维生素药物

维生素药物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改善肝功能,从而加强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调节性激素代谢。同时还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1)维生素A可促进无活性的过氧雄稀酮及孕稀酮转变成有活性的雄稀酮和孕酮,后两者有拮抗雌激素作用。

(2)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间变,调节卵巢功能使血清黄体酮/雌二醇比值上升,使成熟卵泡增多,黄体细胞增大,并抑制孕酮氧化,增加了孕酮的作用,从而纠正内分泌紊乱。

(3)维生素B6主要参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维生素B6缺乏者可引起经前紧张,雌激素过剩本药对调节性激素平衡有一定作用。

激素治疗

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因应用不当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只有其他疗法无效时,或患者疼痛症状较重时,才可慎重使用。

(1)雄激素疗法①甲睾酮(甲基睾丸素);②丙酸睾酮;③丹他唑等。

(2)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对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持续给药。

(3)溴隐亭总有效率可达70%~97%。

手术治疗

经过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或临床上不易与乳腺癌相鉴别时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以肿块局部切除为主,肿块较多者可行经皮下乳腺全切术。术中应做冰冻切片,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而行不应做的乳腺癌根治术。 [5]

参考来源

  • 曹钟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乳腺腺病的探讨. 《 CNKI 》 , 2000  
  • 洪和平,程伏林.   三苯氧胺不同用药方法治疗乳腺腺病1024例分析. 《 中国综合临床 》 , 2004  
  • 胡怡,赵维,黄嗣王.   乳腺腺病的综合影像学诊断的临床研究. 《 CNKI 》 , 2001  
  • 姜军,柳凤轩.   免疫抑制性酸性蛋白在乳腺腺病和乳腺癌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 vip 》 , 1990  
  • 王红莉,刘佩芳,邵真真,青春.   乳腺腺病瘤MRI表现特征分析. 《 临床放射学杂志 》 , 2015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