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大陸
泛大陸(英語: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盤古大陸」,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蓋婭,大地女神)的合字,即「全陸地」。泛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億年存在的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所提出的。
羅迪尼亞大陸解體形成了岡瓦納大陸(又分為東岡瓦納大陸包括澳洲與南極洲克拉通,與西岡瓦納大陸),以及勞亞大陸,以及單獨的西伯利亞地塊、波羅的地塊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泛大陸。
目錄
板塊理論
無論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陸底下的岩層,都是由一塊塊大板塊構成的。在這些大板塊之間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幾千米深的海溝或者是巨大的斷層。由於受到地球內部熱力的影響,板塊並不是完全安定不動的,隨着時間變化會發生緩慢的傾碾與漂移。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侵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東亞板塊等等。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隨着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
今天北冰洋的加拿大海盆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而歐亞海盆更年輕,才剛剛0.53億歲。羅迪尼亞泛大陸和後來的岡瓦納古陸都曾發生裂解。岡瓦納古陸在其5億年演化歷史中,在2~3億年前又曾與勞亞古陸又一次聚合成潘加聯合古陸,證明世間萬物皆具活動性。
階段
泛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2]。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終極泛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泛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視頻
泛大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大陸漂移學說誰提出來的,高三網,2019-12-09
- ↑ 自然科學泛大陸,道客巴巴,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