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電能

於 2019年11月27日 (三) 14:08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電能是指使用電以各種形式做功(即產生能量)的能力。電能既是一種經濟、 實用、清潔且容易控制和轉換的能源形態,又是電力部門向電力用戶提供由發、供、用三方共同保證質量的一種特殊產品( 它同樣具有產品的若干特徵,如可被測 量、預估、保證或改善。 電能被廣泛應用在動力、照明、化學、紡織、通信、廣播等各個領域,是科學技術發展、人民經濟飛躍的主要動力。電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電能
 

中文名稱:電能

外文名稱:Electrical Energy

單位:焦耳

目錄

基本介紹

 

電能,是指電以各種形式做功(即產生能量)的能力。電能被廣泛應用在動力、照明、冶金、化學、紡織、通信、廣播等各個領域,是科學技術發展、國民經濟飛躍的主要動力。

形式種類

有直流電能、交流電能、高頻電能等。這幾種電能均可相互轉換。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包括水能(水力發電)、熱能(火力發電)、原子能(核電)、風能(風力發電)、化學能(電池)及光能(光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等。

電能也可轉換成其他所需能量形式,如熱能、光能、動能等等。

電能可以靠有線或無線的形式,作遠距離的傳輸。

電能單位

 

電能的單位是「度」,它的學名叫做千瓦時,符號是kW·h。在物理學中,更常用的能量單位(也就是主單位,有時也叫國際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

它們的關係是:1kW·h=3.6×10^6J

電能公式:W=UIt=Pt

根據歐姆定律(I=U/R)

W=UIt

W=I^2*R*t

W=U^2/R*t

能量轉換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包括水能(水力發電)、內能(俗稱熱能、火力發電)、原子能(原子能發電)、風能(風力發電)、化學能(電池)及光能(光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等。電能也可轉換成其他所需能量形式。它可以有線或無線的形式作遠距離的傳輸。(小資料:2000年我國火電、水電、核電的發電總量達13556億千瓦時,居世界第二。

應用 電能被廣泛應用在動力、照明、冶金、化學、紡織、通信、廣播等各個領域,是科學技術發展、國民經濟飛躍的主要動力。

物理介紹

 

電能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電路元件或設備吸收或發出的電能量,用符號W表示,其國際單位制為焦耳(J),電能的計算公式為 W = Pt = UIt 通常電能用千瓦時(kW · h)來表示大小,也叫做度(電):

1度(電) = 1 kW · h = 3.6 ×10^6 J

即功率為1000 W的供能或耗能元件,在1小時的時間內所發出或消耗的電能量為1度

·1)電能單位:千瓦時或焦耳

·2)電能換算:1kW·h=3.6×10^6J

·3) 瓦和千瓦的運算:1kW=1000w

(千瓦時,是"度"的學名。符號是kW·h;更常用的單位是焦耳(joule),簡稱「焦」符號是J)

電能替代主要技術和設備

 

關於電能替代,目前業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終端能源消費領域,使用清潔電能替代燃煤、燃油等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消費方式。其涵蓋領域非常廣泛,涉及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用戶需求角度,電能替代技術和設備目前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電制熱(冷)類,比如電鍋爐等。

二是電制動力類,比如電動汽車等。

三是其他類,即用低碳電能替代高碳電能的類型。

根據2017年電能替代的統計結果,電制熱(冷)類約占替代電量的60%,電制動力類約占替代電量的30%,其他類(以電替電)約占替代電量的10%。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只針對「替代」部分數據的統計結果。推動電能替代需要在提高環保標準和環保執法力度的同時,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建設。只要各利益相關方在共同遵守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形成共贏的局面,就能促成電能替代的可持續性發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