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Wfang讨论 | 贡献2019年3月7日 (四) 18:56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
原文名 波兰语: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
出生 1763年5月7日
维也纳
逝世 1813年10月19日
国籍 波兰
职业 法兰西帝国元帅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波兰语: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生于维也纳。他是有很强军事背景的一位波兰贵族的后裔。他的父亲名安德烈·波尼亚托夫斯基,是波兰亲王,同时是在奥地利军队服役的中将。他的叔叔奥古斯特为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曾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中文名 波尼亚托夫斯基 外文名 Josef Antoni Poniatowski 国 籍 波兰 出生日期 1763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813年10月19日 职 业 法兰西帝国元帅 信 仰 天主教 主要成就 为保卫波兰独立主权而斗争 成为拿破仑麾下元帅 荣誉军团勋章 大鹰级 目录 1 征战生涯 ▪ 军政初期 ▪ 华沙大公国建立后 2 人物评价

征战生涯

军政初期 约瑟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一位著名的波兰爱国者,他也是由拿破仑晋升的众元帅中唯一一个外国人。他的座右铭是“上帝,荣誉,祖国,”他风流潇洒颇有女人缘,但有传闻说他迷恋一个大他十岁的女人。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承认他的能力和荣誉,并称他为“波兰的拜亚尔”。

他是一位在奥军服役的波兰贵族的儿子,1778年波尼亚托夫斯基也追随父亲的脚步以中尉的军衔在奥军服役。到了1787年他已经成为了龙骑兵团的中校,并且在第二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副官。他主动请缨率领一个步兵纵队对沙巴茨要塞进行突击,但是他被爆炸的炮弹的弹片击中右腿而负伤,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奥军的作战行动。

1789年波尼亚托夫斯基从奥军退役,但在那之前,他必须发誓不会拿起武器与奥地利作战。回到波兰,他作为一名主要将领加入波兰军队,这是由于他的叔叔是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92年俄国入侵波兰,波尼亚托夫斯基负责指挥在乌克兰的波兰军队,他的副手就是著名的塔德乌什.科希丘什科。虽然敌我实力悬殊,他还是在杰隆卡和杜边卡击败了俄军,但是这改变不了最后失败的命运。当国王屈服于俄罗斯的意志时,波尼亚托夫斯基对这件事非常失望,并辞去军职。但他还是相信国王会发动全国人民起义去反对俄罗斯,他写了一本小册子要求人民反对俄国,并将俄国人赶出波兰。

他先后游历了维也纳和布鲁塞尔,当科希丘什科在1794年发动起义时,波尼亚托夫斯基返回波兰。起初他拒绝担任将领,只想以一名普通的士兵作战,但是经过科希丘什科的劝说,他同意指挥一个师。不幸的是,他惊奇地发现,在战斗中他们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并耻辱地吃了败仗,随后他把他的师的指挥权交给了东布罗夫斯基。起义失败,他拒绝为俄军服役,他退役后来到维也纳,直到1798年他才回到了华沙。

1806年接受了由普鲁士国王任命的华沙总督一职及波兰临时政府中的陆军部长职务。 1807年早期,拿破仑一世任命他为在法国服役的第一波兰荣誉军团司令。

华沙大公国建立后,被任命为大公国总司令。

在1809年整个奥地利战役期间,波尼亚托夫斯基成功地领导了与费迪南大公在加利西亚的战斗。在遭受作战失利和被迫放弃华沙后,他重整旗鼓并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策略向奥军反击,并成功夺回了卢布林,桑多米尔,扎莫希奇和布罗迪。拿破仑对他的巨大成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为他颁发了荣誉之剑,之后波尼亚托夫斯基有获得了荣誉军团大鹰级勋章和华沙大公国大十字军事勋章。接下来波尼亚托夫斯基先后在华沙成立了一所炮兵及工程兵学院和一所医院。 [1]

1811年,作为波兰的公使前往巴黎。1812年,任法兰西帝国的第五军(35000人)军长,该军由波兰人和萨克森人组成。在8月7日的斯摩棱斯克战斗中,他担任右翼,强攻该城,表现出色。9月7日的博罗迪诺战斗中,他担任右翼,迂回攻击俄将巴格拉季昂的左翼部队,但遭到顽强抵抗而未能成功,不过使巴格拉季昂本人负了致命伤。在11月27-29日别列津纳河战斗中负伤。

一回到波兰,波尼亚托夫斯基就着手改组剩下的波兰军队。作为盟军开始为法兰西帝国流血,他给曾经给予他不公正待遇的奥地利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送出一份决斗书,然而施瓦岑贝格并没有回应他。1813年春他率领忠诚的波兰军队开赴德意志继续为法国作战。1813年3月12日,担任第八军(7000人)军长,参加德国战役。10月2日,奉命赶到莱比锡之南,由缪拉元帅统一指挥,负责阻击联军波希米亚军团。第八军坚持马克勒堡、多里兹和孔尼维兹一线。波尼亚托夫斯基积极地参加了整整数个月的战斗,并且在10月12日被长矛所伤。10月15日被授于帝国元帅衔,在莱比锡周围残酷的战斗中,他的15名参谋人员阵亡,他也再次负伤。皇帝命令他加入后卫部队。当他企图控制埃尔斯特桥(法军后撤唯一通道)时,他两次负伤。不久桥梁被提前误炸,为了不当俘虏,他骑马冲入河流,但战马未能爬上陡岸,反压在他的身上,就这样,刚任命的元帅于1813年10月19日在埃尔斯特河被淹死。他的遗体从河中打捞上来以后被临时安葬于莱比锡。11月19日,在华沙的神圣十字教堂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人物评价

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一位勇敢无比的指挥官和深受波兰人民爱戴的英雄。拿破仑一世评价他为:"充满荣誉感和勇敢精神,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一生为了波兰能够独立而战斗,但他企图利用法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让波兰独立的目的,却导致波兰成为法国的侵略基地,他的波兰军团也成为法国侵略政策的工具,最终使自己成了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法国大革命 法国将领 ▪ 尤斯塔奇·查尔斯·德·奥斯特 ▪ 皮埃尔·弗朗索瓦·夏尔·奥热罗 ▪ 亚历山大·德·博阿尔内 ▪ 卡尔十四世·约翰 ▪ 路易斯·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 让-巴普蒂斯·贝西埃尔 ▪ 布律纳 ▪ 路易·尼古拉·达武 ▪ 格鲁希 ▪ 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 ▪ 让·拉纳 ▪ 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 ▪ 奥古斯特·德·马尔蒙 ▪ 安德烈·马塞纳 ▪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米歇尔·内伊 ▪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 若阿尚·缪拉 ▪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 让·维克多·莫罗 ▪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敌对方将领 ▪ 卡尔大公 ▪ 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 ▪ 弗雷德里克王子 ▪ 卡尔·威廉·斐迪南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宗派势力 和人物 波旁王朝 ▪ 查理十世 ▪ 路易十六 ▪ 路易十七 ▪ 路易十八 ▪ 杜巴丽夫人 ▪ 雅克·内克尔 ▪ 查尔斯·亚历山大·德·卡洛讷 吉伦特派 ▪ 罗兰夫人 ▪ 夏绿蒂·科黛 ▪ 孔多塞 山岳党 ▪ 乔治·雅克·丹东 ▪ 雅克·路易·大卫 ▪ 卡米尔·德穆兰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路易·德圣茹斯特 波拿巴党 ▪ 拿破仑·波拿巴 相关事件 ▪ 瓦尔密战役 ▪ 凡尔登战役 ▪ 热马普战役 ▪ 第一次反法同盟 ▪ 土伦战役 ▪ 旺代叛乱 ▪ 内尔温登战役 ▪ 法玛斯战役 ▪ 凯泽斯劳滕之战 ▪ 瓦蒂尼战役 ▪ 维勒斯考其斯战役 ▪ 布卢战役 ▪ 图尔奈战役 ▪ 图库万战役 ▪ 阿尔登霍芬战役 ▪ 洛纳托战役 ▪ 卡斯奇里恩之战 ▪ 内勒斯海姆战役 ▪ 安贝格战役 ▪ 维尔茨堡战役 ▪ 巴萨诺战役 ▪ 罗韦雷托战役 ▪ 埃门丁根之战 ▪ 施林根战役 ▪ 第二次巴萨诺战役 ▪ 阿尔柯拉战役 ▪ 里沃利会战 ▪ 加的斯湾战役 ▪ 新维德之战 ▪ 爱尔兰起义 ▪ 美法准战争 ▪ 第二次反法同盟 ▪ 史塔卡赫战役 ▪ 玛涅诺战役 ▪ 卡萨诺战役 ▪ 诺罗之战 ▪ 马伦哥战役 ▪ 霍恩林登战役 ▪ 吕内维尔和约 ▪ 亚眠和约 ▪ 加利亚诺之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