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甲骨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6月5日 (五) 18:4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甲骨.jpg|thumb|right| [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8-08-30/900/N03A00_P_01_04.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甲骨

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1]

中国最早的甲骨发现于距今8600—78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二、三期文化层舞阳甲骨。最早为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并刻有文字(甲骨文)的甲骨,则是距今3000馀年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还契刻有占卜的文字—— 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包括释读、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断代研究和社会历史考证等。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和综合研究。

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2019年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目录

甲骨的发现

甲骨文在1880年间,陆续在中国各地发现,只是当时被当作中药的药材使用。直到1899年(光绪25年),才被学者认识到它是极具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从此甲骨摆脱了药材的命运,成为珍贵的学术史料。同时,却也成为盗掘者争相追逐的目标。

1928-1937年,在中国河南安阳殷墟,进行了十五次考古发掘工作,这是全世界第一次针对甲骨文的科学发掘,共获得甲骨约两万五千片。这十年的发掘,不只让史语所成为全世界收藏甲骨数量最多的单位,更累积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为考古学、汉字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2]

1936年,发掘的YH127坑,出土甲骨一万多片,是全世界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一次,整坑的甲骨堆积,其实就是殷商王室的“国家档案馆”, 保存了完整的王室档案,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档案之一。

2018年8月30日,中国河南殷墟考古近日取得重要收获,发掘出商代晚期无字甲骨坑、道路、大墓以及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其中出土甲骨165片,属于贵族使用的甲骨,与商王使用的甲骨有差别,显示商王使用的甲骨整治和占卜手法更娴熟。[3]

甲骨文

是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种文体。

甲骨文的出土发现,将汉字乃至世界承认的中华文明提前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商代。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记事,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目前还有许多文字未被释读出来,是中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种文体,将汉字乃至世界承认的中华文明提前至距今4千年左右的商代。

最早发现甲骨文者为清末官员兼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学术界基本认同。甲骨研究已形成“甲骨学”,是中国考古学分支学科。

甲骨学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可分为狭义甲骨学和广义甲骨学。狭义甲骨学局限于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门古文字学。<>东吴大学图书馆 - 甲骨学 - </>

广义甲骨学

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包括整合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文化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辞的一些自身规律,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

1930年代以来,随著学者对甲骨卜辞的更深入的认识,以及对卜辞背后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知,甲骨学与甲骨文这两个概念逐渐分开。

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王宇信强调,甲骨文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字释读学之外的甲骨学,并随著甲骨学的发展,愈益为学者所认识。

甲骨学则是对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来窥视上古的历史、社会、习俗。不能把甲骨文与甲骨学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