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嚴徵

於 2019年1月28日 (一) 15:09 由 寰宇浩荡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嚴徵

嚴徵
嚴徵
英文名 Mian Guo
出生 1547年
江蘇常熟
逝世 1625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號天池,字道澈
籍貫 江蘇常熟
職業 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
知名作品 《瀟湘水雲》
《泛滄浪》
《飛鳴吟》
《秋鴻》等。

(1547年—1625年),號天池,字道澈,江蘇常熟人。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

目錄

人物簡介

嚴徵(1547年—1625年),號天池,字道澈,江蘇常熟人。明末古琴家,「虞山琴派」的創始人。明代大學士文靖公嚴訥的兒子,曾做過三年邵武知府。顯赫的社會地位使他在琴界起過很大的影響,類似宋末的楊瓚。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組織虞山琴派

1604年,嚴徵任邵武府知府。到任後,他抵制一切賄賂活動,老百姓每年向知府供奉豐盛的茶果銀子,嚴徵堅辭不受。他在任三年,將攢的錢,凡郡邑內傾壞的橋樑均修治一新,使群眾得到方便。嚴徵歸故里後,以琴自娛。

當時,常熟有很多琴人,大多受過徐門的影響。徐和仲的父親徐夢吉,號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以後又有過一個著名琴師陳愛桐,嚴徵就是向他的兒子陳星源學琴的。據說嚴徵還向一個不知名的樵夫學過琴,嚴徵為樵夫起了一個名字叫徐亦仙。嚴徵繼承了當地的琴學,又吸收了京師的名手沈音(字太韶)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嚴徵綜合諸家之長,逐步形成了具有「清、微、淡、遠」的一代琴風。由於常熟縣境有一座虞山,虞山之下有一條河叫琴川,故嚴徵將組織的琴社取名為「琴川社」,也稱琴川派或虞山派。

編印《松弦館琴譜》

「虞山派」是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它的代表作是《松弦館琴譜》,由嚴徵收編。該書所收22曲都是嚴徵自己彈過的琴曲,其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曉》、《溪山秋月》等。後來,曲目陸續增為29首。《松弦館琴譜》一度被琴界奉為正宗,在琴界有較大的影響,嚴徵提倡的「清、微、淡、遠」琴風,也被當作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風格。清初的胡詢龍,在《誠一堂琴譜》的序言中,總結「虞山派」琴學的貢獻時指出:「嚴天池先生興於虞山,創為古調,一洗積習,集古今名譜而刪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纖糜繁促之響。其於琴學最為近古,今海內所傳『熟操』者也。」

糾正濫制琴歌時風

嚴徵所收錄的《松弦館琴譜》,只有譜子沒有文字。嚴徵主張,音樂應發揮它本身的表現力,他認為不必藉助於文詞。音樂表達感情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詞所不及的。根據《常昭合志稿》中記載,《松弦館琴譜》中自序曰:「古樂湮而琴不傳,所傳者聲而已。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詞用一字當一聲,而謂能聲;又取古曲隨一聲當一字,而謂能文。」所以,嚴徵對當時一度出現的每一音都填上一個字作為歌詞的這種風氣十分反感。他認為,這種歌,歌詞不倫不類,邏輯混亂,語意重複,既無文采,更無詩意。有人甚至把一些古詩詞、散文,也一律逐字配音,平庸呆板,根本無法演唱。這種歪風一時充斥琴壇,出版了不少質量低劣的譜曲。由於嚴徵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批評,一時琴道大振,「虞山派」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人物評價

在1938年出版的《今虞琴刊》莊劍丞所寫的《今虞琴社同人常熟謁墓游山記》中的一段文章,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後世琴人對於嚴徵的崇敬:「以天池先生為有明一代琴宗。首倡琴川雅社,為同調切磋之所,一時海內琴士,莫不聞風響往。所著《松弦館琴譜》,力主清微淡遠,與江湖游士之煩手淫聲,籍為炫耀者,迥有霄壤之別,用能不趨俗尚、振起宗風、熔各派於一爐,而歸於中和之古樂,實300年來琴學上一大功臣。」因此,嚴徵創立的「虞山琴派」影響頗廣。[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