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柳鸣九

明明白白讨论 | 贡献2019年2月17日 (日) 08:54的版本

柳鸣九,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笔名柳邱。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生论文专题对象。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巴黎散记》、《巴黎名士印象记》等,其作品多次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18年11月19日,柳鸣九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柳鸣九
柳鸣九
原文名 Mingjiu Liu
出生 (1934{{month}}{{{day}}}) 1934年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标点“{”。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标点“{”。岁)
中国湖南长沙
国籍 中国

目录

人物经历

柳鸣九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儿童时代,基本上是在逃难的生涯中度过的。随着日本侵略军的不断进攻,从湖南长沙逃到耒阳,在耒阳相对安定了几年,又从耒阳逃到广西桂林,再逃到重庆。因为父亲就业地点的变换而辗转各地,但柳鸣九进的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如南京的原中大附中(即今南师附中)、重庆著名的教会学校求精中学、长沙的重点名校湖南省立一中。经过这些名校的教育与培养,柳鸣九在1953年考进了北京大学。 年轻时,柳鸣九曾做过几件轰动文化界的事儿。1978年,他公开批判日丹诺夫(Zhdanov)极左的文学观点,重新评价西方二十世纪文学,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和共鸣。1981年,他出版《萨特研究》,为在当时跟“蛤蟆镜”、“喇叭裤”被并列为三大“精神污染”的萨特正名,对他做了全面客观的译介,带动了“萨特热”。 柳鸣九大学毕业时,中国尚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不像现在这样可以自主选择工作。“我被当时的一个文学研究机构选中,具体是在一个翻译与编辑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为工作内容的编辑部供职,这样我便走上了致力法国文学研究的道路。”柳鸣九说,而这个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3]1957年23岁的柳鸣九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工作。这时北大文学所的所长是何其芳,文艺理论室主任蔡仪。柳鸣九一进所,首先在《西方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部当编辑。最令柳鸣九深感欣慰的是这里的学术环境和数一数二的学者学风。在那么多顶尖级别的学者指导下进行工作,柳鸣九算得上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的幸运儿。在译丛编辑部4年多期间,柳鸣九通过实际接触雨果,左拉,莫泊桑,司汤达,大、小仲马等等法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名家良作,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法国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华彩阶段,而处于这一学科研究和探索前沿的人,众所周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集专家、学者、翻译家于一身的柳鸣九先生。早在10年前柳鸣九的《法国文学史》(三卷本120万字)就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直到今天,这部《法国文学史》仍然还是中国文坛规模最大的多卷本别国文学史。 柳鸣九只受邀去过两次法国,分别在1981年和1988年。“两次我在巴黎的学术访问都得到了法方提供的 优厚待遇,他们为我创造了很好的学术访问条件,安排了我与法国当代一些最重要的作家进行了学术会见与谈话。”柳鸣九一一列举了这些曾经跟他有过交流的学者的名字:玛格丽特•尤瑟纳尔、阿兰•罗伯-格里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西蒙娜•德•波伏瓦、埃尔韦•巴赞、米歇尔•图尔尼埃、皮埃尔•加斯卡尔、索莱尔斯、罗杰•格勒尼埃、皮埃尔•瑟盖斯等等。

主要作品

散文集《巴黎散记》、《巴黎名士印象记》、《山上山下》、《米拉波桥下的流水》,评论集《采石集》、《凯旋门前的桐叶》、《塞纳河岸的桐叶》,论文集《理史集》,专著《法国文学史》(三卷)、《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译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局外人》、《雨果文学论文选》。《雨果文集》(20卷)、《加缪全集》等,多次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5] 主编丛书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书》(7辑)、《法国二十世纪文学》 丛书(70种)、《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10种)、《世界心理小说名著》(丛书13卷)、《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15 卷)、《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18卷,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世界散文经典文库》(8卷)、《雨果文集》(20卷)、《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已出14种)等。

成就荣誉

柳鸣九先生的学术成果丰硕,2000年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他还创造了许多的第一和之最——《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 70部共1500万字,序言约35万言;《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15卷600万字;《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18卷800万字(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雨果文集》20卷1000万字;《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10种;龚古尔文学奖作品。 柳鸣九早年提出的文学欣赏“共鸣”说、率先对左右中国译著学界的苏联日丹诺夫的极“左”框框开火、重新评价萨特都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选》10卷;《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系列等等。有国际知名同行开玩笑讲:柳鸣九先生这么多年写作的东西累积起来,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哩……正是由于他的学术业绩和成果,柳鸣九成了法国巴黎大学博士论文专题对象的被研究者。 2002年元旦之际,北京举办了雨果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这个隆重的纪念会由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联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作协等数十家文化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柳鸣九先生作为此会全程的主持者和参与者,发表了“雨果与中国”的演讲。柳先生还不无感慨地讲道:自己当了十多年会长,也算做了点实在事,以纪念雨果两百年收官退下,觉得可以了…… 2018年11月19日,柳鸣九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个人生活

柳鸣九有两个小孙女,他自己的小孙女一直生活在美国,而在他身边长大的另一个“小孙女”晶晶,其实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母亲长期在柳鸣九家做家政助理。于是,儿孙不在身边的柳鸣九和他的夫人——英美文化专家朱虹,成了晶晶的“养育者”和“监护人”。 晶晶一直成绩优秀,但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在北京高考。她的两位“监护人”虽然学富五车却是囊中羞涩,无力承担自费留学的高昂费用,于是只能发挥自身“优势”,亲自教导她的功课。经过两位老人十几年的努力,学业优秀的晶晶得到一份奖学金去了美国念大学,今年夏天已经大学毕业。 柳鸣九回忆道,送晶晶去上学的那一天,第一次来到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的柳鸣九有些晕头转向,他已经很久没坐飞机了。听到这,中国青年报记者好奇地问:“作为一个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难道出国很少吗?”柳鸣九答:“我出国的次数相当少,每次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我去过两次法国,回来就写成了《巴黎名士印象记》、《米拉波桥下的流水》和《巴黎散记》3本书。出国少并不影响我的学术研究,因为,第一,国内有关机构和图书馆,在外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文典籍储量很充足,足以让人穷经皓首;第二,我眼见有些人经常来来往往于国内外,耗费大量时间,学术上却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