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成都印象卜(憲玲)

於 2024年11月17日 (日) 21:12 由 吊儿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成都印象卜'''<br><img src="http" width="280"></center><small>…”)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成都印象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成都印象卜》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成都印象卜

結束成都之旅,同開啟時一樣,天上下着雨,涼爽爽的。去往高鐵站的路旁,三角梅火熱地開着,一路相隨。帶着心中許多的不舍,我慢慢回放這幾天的行程。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相比古人,生在今世的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願意,便能飛上青天,飛過雲海,飛到夢想的地方。2019年7月15日。當飛機伴着隆隆的聲音離開地面緩緩上升,心裡有些激動。地面上的道路漸漸變成一條條越來越細縱橫交錯的線條,將田地村莊齊整地分割成一個個越來越小的綠色方塊,在薄紗般的霧氣中籠罩着漸漸淡去。一錯眼神的工夫,便突然穿越時空,進入另一個世界,眼前已是白茫茫的了,像孫悟空一個筋斗雲翻上了天空,腳下雲海翻滾,頭上霞光萬丈。兩個小時後,我降落在成都機場。

(一)錦里

出了機場,大如注,卻無法降溫初到的熱情。冒雨進駐預訂的酒店,放下行李便直奔距離最近的錦里老街。

古曰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所謂鄰里即街坊也。錦里,想來應該與蜀錦有關吧。據說自秦漢、三國時期就是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了。

雨漸漸小了,古樸昏黃的燈光已經亮起來。水波燈影中,踩着腳下剛剛雨水沖洗過的石板老街,順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走進去,一卷韻味十足的古街夜景在眼前漸漸展開。兩旁的小店畫檐雕窗,青藤環繞,典雅有致。店內陳設的各種工藝品和特色小吃,浸潤着飽滿的三國文化和川西民俗。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台,一個接着一個。一曲美妙的音樂傳來,"錦城絲管日紛紛",不想竟也身在其中了。同行的小秦和小董兩位美麗的姑娘,以她們年輕的熱情感染着我,每走一步都會拍照留念,恨不能把每一個細節都裝在囊中。一路悠悠然走來,各種美味飄香,惹得我們饞涎欲滴,選了一份麻辣鴨腸和紅糖圓子,初步領略一下成都美味,略解饞癮,樂不可支。第二天我們路過時再看白天的錦里,始覺夜的錦里更加美而有韻,特別又在雨中。

(二)寬窄巷子

對成都的嚮往其實最初是來自寬窄巷子,那應該是七八年前,在一位朋友的日誌中看到的,點點星星的文字從此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寬窄巷子,我終於來了。

來了,才了解到,這裡原來叫做少城,清朝康熙年間平定準格爾之亂後,在此建築滿城供留守成都的滿清官軍及其家眷居住。民國時期將三條平行胡同其中兩條根據寬度分為寬巷子和窄巷子,另外還有有井的一條稱為井巷子。現在,是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標誌之一。

入口的立體現代感設計已經足以吸引所有人的視線了。走進去,鱗次櫛比的商業小店鋪旁邊,立刻又呈現令人驚喜的創造,堅硬的鐵石材質,在這裡幻化為流水般柔軟,令人心動。古井口、旗人盔冠、舊電影、縫紉機、自行車等鑲嵌在牆壁中記錄着時代的步伐,同時也供人觀賞拍照。巷子內,一處處青磚黛瓦的四合院,形狀各異的大門、牆面和窗戶上的雕花,每一處都是美的所在。文化牆上寫着成都的記憶,掏耳朵的小攤擺在路旁。熙熙攘攘,人流如織,讓人感到的卻是一種帶着古樸氣質的繁華。在這裡,既能看到北方街道整齊的布局,也能發現川西生活的掠影;既能體會現代生活的節奏,也能感受成都特有的慵悠;既能領略成都的市井百態,也能小小地滿足一下偶爾襲來小資情調。

窄巷子的出口,一個偌大的牌子豎在拐角處:「你問我是愛寬巷子,還是愛窄巷子,我【愛你】」多麼浪漫而熱烈的表達。其實,我即愛寬巷子,又愛窄巷子,我更愛你。

(三)玉林路

來到成都,怎麼能不到玉林路走一走呢?那個玉林路的盡頭,被趙雷一曲唱紅的「小酒館」,要去打卡的地方。儘管一整天的遊蕩,已經兩腿酸麻,還是打車去往玉林路小酒館。夜生活還早,小酒館門口已經門庭若市,三三兩兩地,臉上全都洋溢着喜悅的光彩。注意觀察一下,其中竟然不乏如我一般年過不惑之人。世界原本可愛,年齡不是障礙。

排隊進入,原來裡面不過僅有二三十平米的空間,昏暗的燈光,牆面上密密層層的塗畫,桌台上的小燈造型,無不渲染着一種現代的浪的小資的氣氛。三個人都是平生第一次進酒吧,而且是千里之外的異地他鄉,心裡卻絲毫沒有陌生感,如同平日坐在快餐店裡一樣的正常。不知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對這個城市文化的無條件認同。

一位出租車司機師傅告訴我們,熱鬧的景區是專為遊客設置的,玉林路才是成都人生活的真實場所。於是第二天晚上,我們又騎行去了玉林路,這一回,是慢走。小酒館門前同樣的熱鬧,卻換了另外一群滿懷激情和期待的人們。我們從一旁繞過去,悠閒漫步。透過玻璃窗,看到拐角處的老酒吧里,一位歌手抱着吉他,投入地唱着,路過的行人以及我們,有一搭無一搭地聽,有的駐足一會兒。夜市小攤上,各種小飾品琳琅滿目,細緻精巧。當地人用他們特有的聲調說着"吃串串"。我們找到一家,坐在門口排隊,小秦饞蟲涌動,眼巴巴看着裡面騰出二人桌和四人桌,三人桌的一家一直占着。她說等他們出來,我們就狠狠地瞪他們兩眼。等到我們吃起來,轉頭看到另一三人組等在門口,她又說他們是不是也會瞪我呢。她可愛的樣子,脫口而出的直爽,常常惹得我和小董捧腹大笑。小店的裝飾情趣獨特,拙稚的書法寫着溫暖而俏皮的文字:「我掐指一算,在座的都是朋友。」「我現在吃飽了,穿暖了,開始想你了。」「沒有姑娘,再葷的飯局都是素局。」「這世界,總有一個人偷偷愛着你。」……

夜半三更,我們才離開玉林路回到住處,耳邊迴響着熟悉的旋律:「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突然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來到成都,哪怕是流浪。因為這裡,是個用心生活的地方。用心生活的地方,才會讓人怦然心動,才能留住人的心。

(四)人民公園

我想在每一個中國城市裡都會有一個人民公園吧。可是此行之前,有兩位朋友都提到了去成都要去人民公園。成都的人民公園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落腳成都的第二天,我們三人便以最「人民」的方式,從住處騎行去人民公園逛逛。

天陰沉沉的,似有若無地零零星星地飄着點小雨,很涼爽。我們導航到達的應該是一個偏門,門口一個手持鋼槍背插刺刀的戰士石雕塑像,底座上寫着「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隱隱感到這個公園可能是一個抗日紀念館。走進去,園裡的綠植繁茂蔥蘢,蒼翠欲滴。絲毫沒有方向感,便順着彎彎曲曲的綠植夾道前行。前面是一個雕塑群,妻子依別丈夫,母親揮別兒子,那丈夫深情的眼眸,兒子眷戀的回望,讓人有想流淚的酸楚。塑像群後面,壯士出川的文化牆,造型錯落古樸,鏗鏘有力,上面有關於川軍出川及抗日情節的簡單介紹,網搜又作了進一步了解,這也是此行的一個收穫。停停走走,一座高大的紀念碑聳立在眼前。我們三人吭吭哧哧地辨認着碑上的古體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回顧歷史,這座紀念碑建於1913年,是當時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它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直接引燃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

走出辛亥革命廣場,這個公園才真的像個休閒娛樂的場所了。遊人還少,小路靜謐清幽,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流清清,人工湖晨霧繚繞,鶴鳴茶社依溪臨湖而設,竹製的桌椅擺成一片,周圍竹樹蔥蘢,青藤環繞。已有不少客人三五成群地圍着桌子坐下來,打起了撲克。據說當地的居民常常以十幾元的茶錢坐在這裡從早晨消磨到傍晚,也許這才是成都慢生活最真實的體現吧。作為遊客的我們,即便真的坐下來喝茶,估計也沒有那份悠然的心情,能有機會駐足一看也算是一次清修了。

在人民公園遊蕩一個上午,還有蘭草園、盆景園、假山、小亭等等,到最後才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從《公園記》中了解到,這個公園原來始建於1911年,是中國最早的幾個公設園林之一,據說是中國第一次採用「公園」二字命名的公園,未曾考證。

(五)武侯祠

無論是有文化的沒文化的中國人,大概從兒童時期就知道諸葛亮,但並不是知道諸葛亮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更不一定知道成都的武侯祠為什麼大門上寫着的卻是「漢昭烈廟」幾個大字。這裡有個歷史和幾經變遷的故事。劉備病逝白帝城後移柩成都,葬於惠陵。因其諡號「漢昭烈帝」在惠陵旁建廟漢昭烈廟。諸葛亮生前受封「武鄉侯」,逝後被追封「忠武侯」,後人在漢昭烈廟旁建諸葛亮專祠——武侯祠拜祭。可是由於人們對諸葛亮的愛戴,出現了丞相祠堂香火盛,帝王廟前行人稀的現象,大概為了平衡這種現象,幾經變化,在明朝時將武侯祠併入漢昭烈廟中,形成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合一的格局。可是人們不管門額上掛着的什麼,仍然稱以「武侯祠」,代代相傳至今。

這裡可以當作是三國文化博物館。依照君臣尊卑有別,前君後臣,兩殿分設。劉備殿中兩旁關張同供。諸葛亮殿大門兩旁是岳飛的草書《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的石刻。從碑刻前緩緩走過,不懂書法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種遒勁的力量。殿中是諸葛亮的塑像,兩旁還有兩尊,分別是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塑像。院中的迴廊里有諸葛亮的生平主要時段和事跡介紹,多數之前都已知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用這二十八個字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我將寥寥所知講給同行的兩位姑娘,兩人多有感慨。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時期是這樣的。現在這裡地處鬧市,一派繁華,遊人如織。人們一撥一撥地進來又出去,吵吵嚷嚷,卻極少有人細細品讀。我也隨着走進來,心裡想着諸葛先生會不會很煩。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是不是也算到了1800年後的今天,坐在這裡迎來送往,以這樣的方式接受人們的觀賞而非拜祭,虔誠的和不虔誠的。

我的學生兼忘年小友劉笑純對諸葛亮的崇拜到了極致,她在兒童時期就在家裡用硬紙板製作諸葛亮牌位祭拜,初中時以賦體寫出幾百字的祭文。知悉我去成都,發信息給我說:「替我拜拜諸葛爺爺。」我站在諸葛先生像前,以規範的姿勢,雙手合十舉過頭頂,緩緩移到胸前,深深三鞠躬。又重新拜道:「諸葛先生,山東濟寧卜憲玲代劉笑純前來拜謁。」發視頻給她,了此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祠里的紅牆夾道。出諸葛亮殿往西,經桂荷樓,就來到紅牆夾道。紅牆鮮艷亮麗,牆外綠竹清脆,枝葉扶疏,色彩相襯相映。小道彎曲迂迴,靜謐幽深,走在其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恍惚是另一個世界。我們在紅牆夾道中漫步,選取各種不同的角度拍照,可喜地發現,有一些人總是跟着我們的節奏選取角度,這讓兩位美女充滿自信,歡樂之情溢於言表。

(六)杜甫草堂

遊覽杜甫草堂是在成都的最後一天,從四川博物院出來已經下午四點多了,杜甫草堂騎行幾分鐘即到。可能是時間的原因,草堂門口不像其它景點那樣熱鬧,門面也不像其它地方氣派堂皇,給人一種淡然清淨之感,正好契合對草堂的想象。門上的匾額和門口兩幅楹聯也都是簡樸的風格,仔細辨讀兩幅楹聯,一副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另一幅是:「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沒有注意是什麼時代何人所寫,但覺得這兩副對聯真是好極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拖家帶口來到成都,窮困潦倒,在眾多朋友的支助下建立草堂寓所。雖然僅僅住了四年,卻創作詩作二百多首。一首《蜀相》,同丞相祠堂一起大名垂宇宙,可是最終,又能有幾位舊人同他一起「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呢?

漫步草堂,這裡是一座設計精巧的園林,裡面小橋流水,竹樹掩映,秀麗清幽,幾乎一步一景,每一處景致都與詩聖的名句相攜相承:「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勾」……少陵碑亭是個以茅草為頂的小亭,裡面的石碑上刻着「少陵草堂」幾個大字,是清雍正朝果親王允禮的筆跡。這個果親王應該就是《甄嬛傳》中那個甄嬛愛了一生負了一生的果親王了。在武侯祠中也看到他題寫的匾額,據說是果親王奉命送達賴進藏,途徑成都時拜謁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時留下的。園中的碑廊也是我們喜歡的地方,廊下的牆面上刻滿不同時代不同名人的書法,書寫的都是詩聖杜甫的整首詩,草書隸書楷書行書,行雲流水,瀟灑俊逸,我們三個在碑廊流連許久,讀詩賞字,興致盎然。

沿着幽靜的小路緩緩前行,遠遠的看見幾間草房,我說那估計就是傳說中的草堂了。小董在手機上搜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複習,說要讀完了再參觀,這樣才更有感覺。其實哪裡還是那座為秋風所破的茅屋呢?如今的茅屋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象徵罷了。小秦開玩笑說,我看面積還不小,起碼一百多平米。大家哈哈大笑,頓時忘了千年前那陣討厭的秋風了。天漸漸暗下來,我們坐在園中小憩,見有當地居民開始陸續來園中休閒,便繞一覽亭略作停留,出北門,結束杜甫草堂的遊覽。

(七)都江堰、青城山

小時候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都江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印象,戰國時期,李冰父子,是記憶中的字眼,後來偶爾聽到別人提起時,表示知道這回事罷了。產生想看看都江堰的想法,是在2008年地震以後頻繁的新聞報道中。一拖十多年,在這期間,也曾多次從不同角度了解過都江堰,卻怎麼都弄不明白,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如何才能歷經近兩千三百年而沿用至今,又不輸現代高科技的呢。

終於,親自走過都江堰,親眼看到都江堰,一步步登上玉壘閣俯瞰都江堰。頂禮膜拜。

隨着參觀的人流,走過地震後重建的仿古建築群,走過南橋,就進入都江堰景區的大門了。南橋下汩汩流淌的河水,看完都江堰後回顧走過的路才明白,這就是經過都江堰兩次分流而來的內江水了。伏龍觀在長長的通道盡頭端坐着,通道兩旁塑着歷代治水名臣的雕像,語音講解里特別提到《西遊記》中取景人參果的銀杏樹。一一路過,直奔主題。擁擠中顫顫巍巍走過一個小索橋,晴朗的天空下,一副青山綠水的畫圖展開在眼前。一片闊大的水域後面,蒼翠的青山一層一層地疊向遠處,變成黛眉一彎,與白雲相互糾纏不清。

由於遊覽順序是從下遊走向上游,因而只能邊走邊看局部的風景,寶瓶口,離堆,飛沙堰,眼前都是一樣的山清水秀,語音中關於工程原理的講解不甚了了。就這樣懵懵懂懂中,走過夫妻橋,過二王廟,登上玉壘閣,俯瞰整個都江堰工程,再回想一下,才明白其中道理。不知道是每個人都是如此遲鈍,還是我獨迷茫,或者是多數人都在懵懂中來過便是了。

從上游開始,都江堰工程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部分。魚嘴分水堤先把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淺而闊,內江深而窄,這樣,汛期水大,少量水流向內江,枯水期水少,大量水流向內江,無論汛枯,都保證了內江水源的充足。但是,充足的內江水並不能聽話地流向寶瓶口,於是有了第二道分水工程飛沙堰。不知這裡是否需要說明,堰與堤的不同,堤是擋水工程,堰,是可以漫過的。如果從魚嘴分流過來的內江水過大,就會有一部分漫過飛沙堰併入外江,不然,就會順利流向寶瓶口,進入成都平原。從此,那一方天地旱澇無憂,從此,才有了天府之國的富饒豐厚。

在都江堰工程展覽參觀時又了解到,寶瓶口是玉壘山的一個山口,這個山口據說是李冰當年以火燒石,岩石爆裂而成,分出的石堆便是離堆。而飛沙堰是以長竹籠裝上圓石堆積而成,既能緩解水的衝擊力,又有效地根據水位調節內江的水量。整個工程除了這些人為建造的部分之外,還巧妙地運用了江流的彎道,漩渦,將沙石自然排出。不能不驚嘆,這是保留了大自然極大尊嚴的巧妙利用,這是人類智慧的極大發揮,這是世世代代的福澤。

余秋雨先生曾經把都江堰和長城做比較,大可不必。兩項偉大的工程,一個已經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永遠屹立在國人心中;一個如母親的乳汁一般經久不息地潤澤國人的心田。個人以為,都江堰在課本中真的不應該那麼一掠地出現,而是,讓每一個中國人,認認真真地,學習。

可能由於連日行走,從都江堰下來,已是筋疲力竭,在青城山入口處猶豫良久,卻沒有勇氣登山了。儘管只是在山門前的古樹林裡小憩,也已經感受到了那裡的清爽深幽。突然覺得,這座山,是個應該住下來十天半月慢慢領略的所在,白娘子能寂寞千年,想必也是愛上了這裡的清幽吧。只是,成仙修道,終究還是抵禦不住俗世人間的誘惑。想到這些,還是拖着酸麻的雙腳,沿着山溪,聽着潺潺流水,一步步走回這凡俗的人間吧。[1]

作者簡介

卜憲玲,女,中學教師。生於微山湖畔,現就職於山東濟寧。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濟寧市散文學會會員。作品見於《山東文學》《當代散文》《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等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