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新华村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新华村'''隶属 [[ 湖南省 ]] 岳阳市云溪区 [[ 路口镇 ]] ,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猪村,也是湘北地区一个有名的富裕村。全村2007年出栏生猪1.7万头,人均纯收入13600元,户均拥有存栏母猪、猪舍等有形资产超过30万元。尤为可贵的是,该村已没有贫困户,户户有存款,即使是经济状况最差的农户,拥有的养猪资产也在10万元以上。新华村远离集镇,全村120户504人,人均耕地不到2亩。十多年前,全村人还只是单纯依赖种植业,虽然基本不愁温饱,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ref>[ (附图)], </ref>
=简介=
在乡村,一些地方的农户对养猪感到困惑,怕病怕价格波动,不敢放胆养猪。但新华村十多年来,对养猪业情有独钟,养出了经验,更养出了财富。
1995年,当改革的浪潮在全国各地激荡的时候,新华村人也开始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卢北岳,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汉子,开始养起了“外贸猪”(即瘦肉型猪)。经过3年的辛勤努力,卢北岳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养猪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成为新华村致富第一人。村里一些人便跟着他这个活生生的样板学起来。
在新华村人奔向富裕的道路中,共产党员和村干部始终是“第一推手”。在养猪业发展之初,村里就倡导养殖瘦肉型猪,村民每引进一头繁殖瘦肉型猪的杂交母猪,村里就奖励30元,这样全村在2000年就已全部改“瘦”换代。这种猪不但市场好销售,而且每头的利润要高出普通肉猪100多元,仅此一项,全村当年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2002年,当大家尝到养猪的甜头后,扩大养殖规模便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但许多人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扰。作为养殖大户的8名党员齐聚在村党支部书记家里商讨解决的办法。后通过与信用社的反复协商,以“联户担保”的模式解决了难题,信用社当年向该村发放养猪贷款达600多万元,使该村的养猪业迅速跃升——当年有22户新增了猪舍,全村新增母猪300多头,年出栏生猪超过了1万头。
新华村民风淳朴,在过去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村民们之间就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在追求致富的道路上,村党支部更是把大伙儿“捏”到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该村100多户养猪户中,至少有80%以上在养猪初期都得到过同村村民的帮助。村民之间短期的资金互助、饲料赊借是常有的事,但却无任何人从中收取利息和好处费。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下,该村80%以上的农户都成了养猪户。
新华村养猪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凯歌”。2003年初,一场可怕的生猪瘟疫使全村损失超过1000万元,几乎将新华村人刚刚燃起的养猪激情全部扼杀。面对如此情况,村干部紧急行动,从畜牧部门和农学院请来专家,挨家挨户为猪治病,向村民讲授防治生猪疾病的知识。
经过这一次的灾难,村里人明白了,看似简单的养猪,也要讲科学、信科学。从那以后,全村人主动学习,互相讨教,几乎都掌握了防治生猪疾病的基本技能,大面积的生猪疫病在该村再也没有发生过。现在,村里专门成立了养猪协会,实行了种苗、饲料、防疫、销售、人工授精“五统一”,建立了能随时互通信息的网络。
=行情=
市场的起伏涨落,对新华村的养猪业,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何找准市场的规律,踏准市场的节奏,新华村人一步一步地探索着,对生猪市场行情有了独到的把握。村民们告诉记者,生猪市场行情是波浪型的,当价格到达一个顶峰后,必定不久之后会有一个低谷,而且顶峰和低谷的交替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利用这种周期性,新华村人现在总能在生猪价低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在价高时将利润赚得最满。2005年底,生猪价格刚开始走低,新华村养殖户便迅速制订对策:将2006年确定为调整期,压减养殖规模,将重点放在品种改良上。很快,该村的1200多头老母猪一下淘汰掉700头,同时,又以最低的价格从外地购进了700多头幼龄良种母猪。待2007年生猪价格上升时,该村购进的母猪已全部发挥增值作用。村民们在这波生猪价格涨潮中,赚得乐翻了天。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61,7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