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
胡安国( Juan Guo) (1074年-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 [1]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 [2]
胡安国 | |
---|---|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1131年,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其所着《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着《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文集》十五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桉》中有《武夷学桉》,明正统间从祀孔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乾隆二年(1737年)拨内府库银建祠于隐山,并将其居住地称为“胡文定祠”。王夫之肯定安国的“着攘夷尊周之大义”,但对“兵权不可假人”持有否定态度[3]。
目录
生平
幼时能背诵《训童蒙韵语》,十五岁到州学就读。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两年后,入太学学习。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第三名,除荆南教授。徙居潭州城南,曾任湖南学事。因推荐永州布衣王绘、邓璋等人,蔡京恶之,被解职。大观四年(1110年)复职。宣和初任江东路学事。宣和末官至尚书起居郎。钦宗时出任通州(在今江苏省南通市)知事。高宗召其为给事中,写出《时政论》21篇,因论及旧相被解职。绍兴八年(1138年)进宝文阁直学士。晚年辞归,致力学术研究。逝世后得谥号“文定”。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今排头乡黄荆坪村。
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潜心研究《春秋》,王夫之肯定安国的「着攘夷尊周之大义」又不同意「兵权不可假人」的观点[4][5],1131年,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着作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遣》及其他文集。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适逢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船迎接,于是溯湘江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弟子数十人,潜心续撰《春秋传》。胡安国志在经世济民,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
绍兴五年(1135),因胡安国修纂的《春秋传》成书,朝廷任命他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胡安国还未就职,谏官陈公辅上疏攻击那些自称是继承了程颐之学的人。胡安国的奏疏上达朝廷,陈公辅等人则抨击胡安国的观点荒唐。改任胡安国永州知州,胡安国推辞未就任,后又改提举太平观,升宝文阁直学士。
南宋绍兴八年四月(1138年),胡安国逝世,葬隐山,朝廷破格赐谥文定。
南宋绍兴八年六月至八月,宋高宗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由潭州官府所建。
主要着作
后世纪念
- 胡安国墓
胡文定公墓,位于湘潭县排头乡“天下隐山”山麓,名叫“仙鹅孵蛋”的一座小山坡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六月至八月,宋高宗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由潭州官府所建。 与天下隐山的慈云禅寺、濂溪祠(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祠堂)、三贤祠(纪念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胡安国,其季子胡宏、学者称五峰先生,弟子张栻的大型祠堂)隔垅相望。
- 胡文定公祠
胡氏后裔改碧泉书院为祠,取名胡文定公祠,专供祭祀。祠门联有二:“海纳百川,院育千人。武夷道脉,湘楚名家。”
- 三贤祠
胡氏后裔及湘人慕其胡氏父子之贤圣,生师其人而殁犹敬其神,在南宋理宗年间就修建了“三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