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需求非對稱論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需求非對稱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需求非對稱論是指,價格變動時,消費者對降價和提價的反應不同,導致需求有非對稱性。價格提高時,需求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時需求增加的幅度。

需求的非對稱性與搜索成本有關。價格能夠提高到彎折點的原因就是搜索成本。當搜索成本高於消費者購買較低價格商品所節省的費用時,他們就會繼續在原來他們樂於去的商店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商品。

另外,對於價格變動的信息,消費者和廠商的反應也是不對稱的。廠商提價肯定會減少一部分需求,而廠商降價卻不一定會擴大銷路。在這種情況下,出於利潤最大化的考慮,理性的廠商將會把價格提高到彎折點,而不是採取降價策略。價格處於彎折點上,消費者會覺得搜索低價商品的代價過大,而不願意離開原廠商。所以,只要經濟環境不變,彎折點不變,產品價格比也相對穩定,實際價格就有了粘性。當經濟環境改變時,彎折點可能移動,廠商價格也會移動,但是,產品相對價格之比大體不變。價格仍有實際粘性。

價格粘性概述

價格粘性是指市場經濟下,商品的價格不容易發生變動的一種現象。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價格不容易發生變動,而彈性就是指價格非常靈活。一般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隨着供求變化而不斷的發生變動,具有相當的彈性,從而可以促進資源實現優化配置;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價格有官定,不隨市場因素的變動而變動,因此具有粘性。這只是簡單意義上的闡述。

需求概述

在微觀經濟學中,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商品的數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說:「我需要去吃飯;我需要去上學「。然而需要與需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是一個自然概念,表示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對物品或感情的要求。比如一個人餓了,想吃飯;又或者人們很喜歡某個明星,想跟他(她)一起合影,這些都叫需要。與需要相對應的是滿足。比如:一個人需要去吃飯,然後他吃了一碗飯之後,就會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

需求是一個經濟概念,表示和購買能力有關的消費欲望。需求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1、需求是與消費相關的。

也就是消費者需要花錢購買的商品,才算是消費。比如一個人餓了需要吃飯,鄰居給他送了一塊麵包,那麼他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但是這並不是消費,因為這個人沒有花錢,所以不算是需求。

2、需求的基礎是消費的欲望。

消費的欲望強調的是消費者想通過花錢來獲得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價格下願意購買商品,就意味着雖然消費者需要付錢,但是仍然想要得到這種商品。比如玩電腦遊戲的時候,有些人寧願不吃飯,也要充錢,那麼他對這款遊戲是有需求的。同樣,父母給孩子報輔導班,並不一定是孩子想去上輔導班,但一定是父母願意花錢讓孩子去上輔導班的。

3、需求與購買能力相關。

消費者最終會不會購買某件商品,跟他的購買能力有關。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雖然大家都很喜歡,但是當它的價格很高時,就只有很少的人才會去購買。因為大多數的人可能並沒有購買能力。而這些沒有購買能力的人,雖然很想獲得這件衣服,但他們其實並沒有需求。有能力購買某件商品的消費者,才有需求。

與需求相對應的,是供給。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該種商品的數量。所以,當某個消費者願意在10塊錢的價格下,購買一個麵包,並且他兜里正好有10塊錢時,就構成了一個麵包的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