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18.1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W及Z玻色子 的原始碼
←
W及Z玻色子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W及Z玻色子</big> ''' |- |[[File:W及Z玻色子.jpg|缩略图|居中|[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0409%2F1b7c8a01j00ra2jvf001vd200u000oug00g200da.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W及Z玻色子 所属科目: [[物理学]] 作 用: 负责传递弱核力 发现时间: 1983年 |} W及Z玻色子,在物理学中,W 及 Z 玻色子是负责传递弱核力的基本粒子。它们于 1983年在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CERN)被发现的。这次发现被认为是粒子物理中的标准模型的一大胜利。 ==产品介绍== W 玻色子是因弱核力的“弱”(Weak)字而命名的。而 Z 玻色子则半幽默地因是“最后一个要发现的粒子”而名。另一个说法是因 Z 玻色子有零(Zero)电荷而得名。 W 玻色子有两种,分别有 +1(W+)和 −1(W−)单位电荷。W+ 是 W− 的反粒子。而 Z 玻色子(Z0)则为电中性的,且为自身的反粒子。这三种粒子皆十分短命,其半衰期约为3秒。 这些玻色子在各种基本粒子之中属重型的一类。W 的质量为 80.4 GeV,而 Z 则为 91.2 GeV。它们差不多是质子质量的一百倍 —— 比铁原子还要重。玻色子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因其限制了弱核力的相用范围。相对地,电磁力的相用范围无限远因为光子无质量。 ==预测== 于1950年代量子电动力学的空前成功后,科学家希望为弱核力建立相似的理论。于1968年,这个论调在统一电磁力和弱核力后达到高潮。提出弱电统一的 Sheldon Glashow、Steven Weinberg 和 Abdus Salam 因此得到 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见)。他们的弱电理论不止假设了 W 玻色子的存在来解释β衰变,还预测有一种未被发现的 Z 玻色子。 W 和 Z 玻色子有质量,而光子却没有 —— 这是弱电理论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些粒子现时以一个 SU(2) 规范理论(Gauge theory)来精确描述,但理论中玻色子必定无质量。譬如,光子无质量是因为电磁力能以一个 U(1) 规范理论解释。某些机制必须破坏 SU(2) 的对称来给予 W 和 Z 玻色子的质量。其中一个解释是由彼得.希格斯于1960年代晚期提出的希格斯机制。它预言了一种尚未发现的新粒子 —— 希格斯玻色子。 SU(2) 测量仪理论、电磁力和希格斯机制三者的组合称为 Glashow-Weinberg-Salam 模型。它是广泛接受为标准模型的一大支柱。至 2003年为止,标准模型未被实验证实的预言只有希格斯玻色子。 ==发现== W 和 Z 粒子的发现是 CERN 引以自豪的。首先,于 1973年,弱电理论预言了中性流作用;那时 Gargamelle 的气泡室摄得一些电子突然自行移动的轨迹。这些被诠释为中微子通过交换隠形的 Z 玻色子与电子互相作用。因中微子是测不到的,故只有电子的动量改变可测。 以 W 和 Z 粒子要到一强劲的粒子加速器建立后才正式被发现。第一部这样的加速器是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其中 Carlo Rubbia 和 Simon van der Meer 在1983年一月进行的一连串实验给出了明显的 W 粒子证据。这些实验称作“UA1”(由 Rubbia 主导)和“UA2”,且实为很多人努力的成果。Van der Meer 是负责加速器(随机冷却)的。UA1 和 UA2 在几个月后(1983 年五月)找到 Z 粒子。Rubbia 和 van der Meer 因而得到 198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见)。这算是保守的诺贝尔奖成立以来最异常的一步。 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理论中的“错误”== 去年,费米实验室的另一个结果也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沸腾,也是因为实验结果与标准模型理论预测有差别(不过还没有得到5个σ)。对于理论中的这种“错误”,为什么大家如此兴奋呢? 因为这意味着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自从十年前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后,标准模型的框架可以说已经搭建完成了,而且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呢?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标准模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有很多事情解释不了: 中微子质量问题:标准模型中的中微子质量是严格为零的,但是目前的实验已经表明,三代中微子的质量不可能都是为零; 暗物质:天文观测暗示了暗物质的存在,那么暗物质对应的粒子到底是什么呢? 暗能量: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来自哪里呢? 正反物质不对称:宇宙中只有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组成宏观物体的大量反物质聚集),但是在宇宙之处,正反物质应该是等量产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反物质消失了呢? 希格斯粒子:虽然希格斯粒子已经被发现,但是希格斯粒子的细节还不清楚,甚至还不知道希格斯粒子是不是基本粒子都不清楚 再往大了说,要想统一四种相互作用,对标准模型的扩充是一定的!但是任何理论上的发展,都需要实验作为指导。原则上来说,理论只需要做到逻辑自洽就可以,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果可以千差万别,甚至在有的领域,可以说人手一个理论(模型)。<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4HK22C6051193U6.html W玻色子质量实验与理论矛盾,或是十年来最重要的进展],网易,</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30 物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W及Z玻色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