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黑樂茶碗 (銘·尼寺) 的原始碼
←
黑樂茶碗 (銘·尼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黑樂茶碗 (銘·尼寺)'''<br><img src="https://www.bazhantang.net/wp-content/uploads/2015/07/333-0_10.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zh-hant.hotbak.net/key/%E9%BB%91%E6%A8%82%E8%8C%B6%E7%A2%97%E9%8A%98%E5%B0%BC%E5%AF%BA%E8%8C%B6%E9%81%93%E7%94%A8%E5%85%B7%E4%B8%AD%E7%9A%84%E8%8C%B6%E7%A2%97%E7%82%BA%E6%A8%82%E7%87%92%E7%9A%84%E4%BB%A3.html 圖片來自熱備資訊]</small> |} '''黑樂茶碗 銘尼寺'''屬於[[茶道]]用具中的[[茶碗]],為[[樂燒]]的代表作品之一。茶碗的高8.2公分, 口徑9.8公分,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為[[長次郎]]最早期的作品之一,於天正14年為[[千利休]]所燒製。 此碗口延內缩,造型歪斜,高台矮小寬大,有切口,胎體厚重,器身有鐵鉗痕跡,但因是黑色故不明顯<ref> {{Cite book | author = 滿岡忠成 | title = 茶の美術:茶器と茶室 | location = 日本 | publisher = 学習研究社 | date = 1978 | pages = 143 | ISBN = 9784050029327 | language = ja }} </ref>。 器身厚施鉛釉,於高達一千兩百度的還原焰下燒製,釉色黑中帶褐,柔軟無光澤,盛裝抹茶時顏色變化萬千耐人尋味,此為長次郎黑樂碗的特色。 雖未列入國寶之列,已頗有後期黑樂茶碗具有的質樸禪意。 ==日本茶道歷史== 日本之有茶,大約是在[[平安時代]](注:唐宋時期,by 把盞堂)之前。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茶是由當時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帶回國,並首先在寺院推廣開來的。 與中國茶異曲同工,日本茶也是經由“[[藥用]]”至“[[飲用]]”的過程。 被尊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由宋朝攜回茶籽,並分送筑前背振山、栂尾山,分植于宇治等地,並將宋朝禪院吃茶儀規完整地帶入日本。 公元1211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書中詳錄以茶遣困、消食、解酒等功效。 公元1215年,由榮西獻上的二月茶治愈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飲茶更為風行。 此後不久,1235年,日僧圓爾辯圓入宋求法,並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 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ref>[https://zh-hant.hotbak.net/key/%E9%BB%91%E6%A8%82%E8%8C%B6%E7%A2%97%E9%8A%98%E5%B0%BC%E5%AF%BA%E8%8C%B6%E9%81%93%E7%94%A8%E5%85%B7%E4%B8%AD%E7%9A%84%E8%8C%B6%E7%A2%97%E7%82%BA%E6%A8%82%E7%87%92%E7%9A%84%E4%BB%A3.html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 把盞堂],熱備資訊 ,2021-04-05</ref> ==茶道用具== 日本茶道大致分為“[[煎茶道]]”與“[[抹茶道]]”兩種。“抹茶道”承襲“禪茶一味”的源頭,是具有日本風格及宗教性的美學藝術。抹茶茶道由[[武野紹歐]]、[[村田珠光]]等宗師草創,在[[千利休時代]]被推至頂峰。在“抹茶道”中,[[茶碗]]尤其重要,成為一切[[茶道具]]的統稱。 妙有與真空,收於一碗中<ref>[https://zh-hant.hotbak.net/key/%E9%BB%91%E6%A8%82%E8%8C%B6%E7%A2%97%E9%8A%98%E5%B0%BC%E5%AF%BA%E8%8C%B6%E9%81%93%E7%94%A8%E5%85%B7%E4%B8%AD%E7%9A%84%E8%8C%B6%E7%A2%97%E7%82%BA%E6%A8%82%E7%87%92%E7%9A%84%E4%BB%A3.html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 把盞堂],熱備資訊 ,2021-04-05</ref> ==茶碗歷史== 在日本,茶碗的分類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公認的分法是四類:[[舶來品茶碗]]、[[日本樂窯茶碗]]、[[日本國產茶碗]]及[[現代茶碗]]。 舶來品茶碗:中國茶碗、朝鮮茶碗、其他舶來茶碗; 日本樂窯茶碗:本宗茶碗、旁宗茶碗、仿造茶碗; 日本國產茶碗:京窯茶碗、將軍家窯茶碗、地方窯茶碗; 現代茶碗:歷史名窯繼承、現代創燒。 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襲自中國宋代茶道,所以在最初,來自中國的“唐物”特別受到日本茶人的追捧,尤其是建窯燒造的“[[建盞]]”。當時的日本學僧大多在宋的徑山寺、昭明寺、禪源寺、萬壽寺等寺廟參學,而這些寺廟主要集中在浙江天目山一帶。 在當時,寺廟茶儀非常受重視,通常都使用建盞點茶。作為修學的紀念品,留學僧人回國時會帶回一些建盞,由於是從[[天目山]]帶回的,所以稱之為“天目茶碗”。日本茶人非常欣賞有窯變效果的[[天目茶碗]],只有招待貴賓時才偶爾拿出來使用。 經歷了[[室町時代]]、[[書院茶時代]],日本茶道在集大成者[[千利休]]的帶領下走向返樸歸真的草庵時代。千利休是日本茶史上的一個傳奇,可以說[[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就是[[日本茶道]]的思想。 千利休所創“侘”茶的茶道美學影響了許多方面,[[草庵茶]]更是引領日本茶道走向禪宗美學“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並且由崇尚華貴“唐物”的審美過渡到遒勁枯高的本土化審美。在《南方錄》中,對千利休的主張描述如下: 草庵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在這種主張的影響下,[[日本茶道]]使用的茶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本本土燒造的“[[樂燒]]”及朝鮮茶碗漸漸成為主流,“[[樂燒]]”一碗之難求比之“[[天目茶碗]]”有過之而不及。<ref>[https://zh-hant.hotbak.net/key/%E9%BB%91%E6%A8%82%E8%8C%B6%E7%A2%97%E9%8A%98%E5%B0%BC%E5%AF%BA%E8%8C%B6%E9%81%93%E7%94%A8%E5%85%B7%E4%B8%AD%E7%9A%84%E8%8C%B6%E7%A2%97%E7%82%BA%E6%A8%82%E7%87%92%E7%9A%84%E4%BB%A3.html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 把盞堂],熱備資訊 ,2021-04-05</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39 塑造]]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黑樂茶碗 (銘·尼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