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35.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 的原始碼
←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img/3312/02d371babe219da763_n.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173328/3325975980/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 内容简介 == 缺乏专注力困扰着无数人,问题的根源也许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潜藏着一头天生好动,讨厌抽象事物,总是经不起诱惑却能量巨大的“野兽”。要想提高专注力,就需要我们大脑中具备理性的“驯兽师”与野兽成为亲密的伙伴,巧妙引导其惊人的能量,使野兽将能量释放在我们想要的地方。 当然,驯服野兽并不简单,本书恰是一本轻松易懂、以科学为基础的“野兽驯养指南”。借助本书,你不但可以理解专注力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还可以快速掌握涉及自我效能感、动机管理、注意力保持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 45 个超实用方法,长久有效地提高专注力。在书中,你将学到∶ 如何实践健康的饮食方案,让野兽充满活力和能量; 如何通过回报感觉计划法,让野兽更有动力追求目标; 如何创造简单的仪式,激发野兽的自动化反应; 如何用故事改写自我形象,说服野兽积极行动; 如何借助正念,控制野兽的冲动和不良情绪; 如何关爱驯兽师,学会自我接纳和积极休息。 让我们一起唤醒沉睡的专注力,激发 400% 的工作效能吧! == 作者简介 == [[铃木祐]](すずき ゆう) 日本新锐科学作家。1976年生,庆应大学毕业后在出版社工作,后成为自由职业者。他阅读了大量科学论文,采访了600多名国外学者和专业医生,目前正在撰写以健康为主题的书和期刊文章。著作有《最好的身体状态》(『最高の体調』,クロスメディア?パブリッシング)、《超压力消除法》(『超ストレス解消法』,鉄人社)、《旧石器时代饮食法教科书》(『パレオダイエットの教科書』,扶桑社)等。 译者简介 [[孙颖]],2016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教育。擅长翻译社科类图书。 == 原文摘录 == “解离就像你在一朵云里面看着另一朵云从你身边路过。云是地球的天气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改变云的形状、控制云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试图这么做的人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请像观察路过的云并据此写一本日记一样来对待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久,云就会过去,天空中有云的时候请不要伸手。” “把自己的内心想象成站台,想法和情绪是经过站台的电车。电车只是暂时停在站台上,一定会在不久后开走。你是站在站台上的人,只是看着电车经过。只要不坐上电车,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会到别的地方。” == 书评 == 以下是我给这本书写的推荐序。这本书收到试读本时,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一些,所以主动写了这篇。 像特工一样筛选情报,武装自己(推荐序) 高地清风 拖延干预与自我管理专家 牛津正念中心正念认知疗法(MBCT)在训教师 战拖®社群创始人 几周前,华章心理的邹老师找到我,邀请我给这本书写封底推荐语,理由是——它跟拖延关系密切。 我翻看了一下,书中很多方法的确让人倍感亲切,也是我在战拖®社群中一直倡导的,就答应了。 然后,作为“拖延症咨询师”,我把这件事“拖”过了十多天,原因是——因为我发现,这本书太特别了,是本难得的好书。只写两句推荐语是不够的,我自告奋勇来写一篇推荐序了。 难得在哪里呢?在我看来最难得的是,它示范了在信息过剩、知识匮乏的时代,我们如何筛选情报,用以武装自己。 这是一种特工般的技能,非常有用。但在自我管理领域里,有这种意识的还不多,做到的更少。所以借这篇序言,展开说说。 一、“饿死在面包堆里”:心智层面的赛博朋克 行动力和专注力密不可分,而每一个曾为拖延而困扰的人,都希望改善它们。 在2008年,我在“拖延症”这个网络流行词的发源地——豆瓣网“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带领大家一起活动时,市面上关于行动力和专注力提升的技巧,还不算很多。质量上乘、条理清晰的中文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少到什么程度?那时我们不得不自己动手,主动搜罗翻译国外的书籍。《终结拖延症》等几本经典的“战拖”读物,就是那时的作品。 十余年过去,情况已经全然不同。自媒体浪潮、知识付费、短视频轰炸……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步步紧趋的时代,内容生产已经工业化,提升行动力和专注力的各种指南,也俯拾皆是,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在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里,普通人的拖延减少了吗?行动力增加了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在有些人那里,反而愈演愈烈。 一种“饿死在面包堆里”的奇观出现了:看过了一大堆方法,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却没能付诸应用,见证效果。 相比于原先没了解那么多方法的时候,反而更加沮丧,甚至绝望。因为没了解那么多方法时,反而还有一点希望感。 有些时候,甚至阅读和观看这些内容本身,就成了一种拖延,成了消解而不是培育行动力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做“赛博朋克”。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感是不是必然能改善?答案是未必。科幻作者们使用的词汇“赛博朋克”,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形容科技先进,但普通人却没能从中获利,反而备受压榨的状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数人却没能在自我管理领域掌握适合自己的知识,这多少也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了。不是物理环境上的赛博朋克,而是心智层面的赛博朋克。 二、这不是你的错 这种状况带来的挫败感,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人就此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和尝试。甚至责怪自己,怪自己没有努力去实践。 但我想说,这种局面未必是你的错。至少不全是。 方法遍地走,行动力不如狗——未必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反而在很大比例上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许多所谓的方法,仍然局限于内容生产者的个人经验,并没有经受随机对照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检验。 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因素实在是太过众多,如果没有通过严格的实验和统计,就无法分辨出那些成功人士和高效能人士们,获得成就和行动力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所宣称的方法吗?还是因为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机会和运气?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甚至干脆是遗传基因? 这样,就难以保证那些有效的方法也适用于你。 更有甚者,许多追求“效率”的方法传播者,都不一定亲身实践过方法,而是人云亦云,用餐桌拼菜的方式,快速攒了一大桌。不求有持久和真实的帮助,但求有销量,但求吸引人,但求刺激购买欲,制造获得感。 如果你深入了解内容生产和知识付费行业,了解许多“爆款”课程的炮制过程,了解这些课程背后是怎样的一群打工人,而资本又是怎样用KPI考核的压力驱使着他们,精准地算计着目标用户群的多巴胺释放点,你或许就知道,你涉入了一场难以取胜的战局。 以常规手段,几乎毫无胜算。 三、从三个角度入手,筛选情报 而要动用非常规手段,就需要一种冷峻的视角。 冷眼看到至少三样东西: 这个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能带来不同吗? 这个方法带来的不同,有足够大吗? 这个方法带来的不同,全是好的吗?或者全是我们需要的吗? 由此,才能筛选出可信度更高的方法,然后开始实践。 许多方法都需要实践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才能见效,但如果效果真的好,时间的投入就值得。方法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真正稀缺的是时间,不是吗? 如果你能接受这个逻辑,剩下的事情就明白多了。无非是怎样获得这种冷峻的视角,看到那三样东西。 这方面最可靠的,当然是科学。这是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最讲求可证伪性的知识体系,也是这种知识体系的生长过程。你会发现,“如何看到三样东西”的问题,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 1 “方法有没有带来真正的不同”,就是研究实验结果中的统计显著性。 这个筛选在实验研究中已经太成熟了,成熟到如果没有带来真正的不同(阴性结果),论文都发表不了。这甚至让许多想如实报告阴性结果的研究者,都觉得有些不公平,毕竟诚实的阴性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值得参考的信息。 在这本书里,介绍的绝大多数方法,都是有实验证据的,而且经受住了统计显著性的检验。这就使得这些方法的可信任性大大增加。 也有些时候,单纯的一项研究,针对的群体不够全面,说服力不够;或者不同的研究结果有差异,甚至有局部的自相矛盾。那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作者多次使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来判断。 这是一种把多项研究结果汇集起来,按照规范,得出总体结果的统计技术。在心理科学的一线研究中,元分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科普层面,元分析可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竟,科普靠近媒体一端,而媒体的本能之一就是吸引眼球,于是抓住个别研究的结果,做极端解读和过早结论的“越位”科普,屡见不鲜。在这一点上,作为科普读物,这本书挺特别的。 2 “方法带来了多大程度的不同”,就是研究实验结果中的效应量。 就好比喝咖啡提神,假如一种咖啡只能防止你睡着,另一种咖啡则是喝了一口就能让你从座位上跳起来,那效应量当然不同。 这方面的应用,没有统计显著性那么普遍,但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新近而优质的研究,都报告了效应量。于是我们就能够比较不同的方法,哪些效果大,哪些效果小。 在这本书里,同样提供了许多方法在实验检验中的效应量(你会经常读到的“d值”)。对那些效应量大的方法(例如执行意图等),作者也像是喝了神奇咖啡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样,绝不吝惜笔墨,而是有重点地介绍,甚至详述操作步骤。 这一点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目前在同类书中做到这一点的实在不多。 同时,有一些方法,一方面看起来很有前途,另一方面目前背后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或者质量不高。这类方法,作者也会在介绍的同时,诚实地加以提醒,邀请读者用自己的体验来判断。 3 “方法带来的,是不是全是自己想要的”,这个问题则关乎方法的副作用。 这个方面,很难像统计显著性(例如论文中的p值),或者效应量(例如d值)那样,仅凭数据就一目了然,而是必须具体分析。 不过,按照我在这个领域的多年关注和实践,有一些初步规律已经可以剧透给你。 例如:许多侧重于实现目标的短效方法,特别是那些借助外部压力、而不是挖掘内心动力的方法,的确是有风险的。 单纯依赖这类方法,你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尝到甜头,并且把预期拉高,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期待每天都这样行动力满满。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状态是无法永久持续的。如果没有事先的心理准备,你可能会失望、沮丧、心灰意冷,然后重蹈覆辙。动力甚至还不如一开始要多。 这其实不是坏事,只是进入了新的阶段。高年级的课程,与情绪、波动和无常相处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这方面,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答案其实已经在华章心理的其他书里给出了。无论是正念冥想,还是自我决定理论,都是适用于这一阶段的良药。而华章在这些领域出版的好书实在太多了。像是《幸福的陷阱》和《内在动机》,就很适合这个阶段的你。 四、剥茧抽丝:找出这本书有趣的根本原因 科学实证的来源,可衡量的采信度,并不是这本书唯一的优点。实际上这本书也很有趣。 所以接着说一说书中各部分吸引我的点,也结合我自己的背景知识,做一些点评。其中有很多是个人观点,你可以现在阅读,作为开胃小菜,也可以先跳过,为本书正文留出更多的阅读新鲜感。 而在之后,则会揭开一个谜底——本书似乎比很多同类书都有趣,根源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了这本书的一条暗线。 走脑之前先走胃 而这本书又是什么做法呢?第一章居然就绕开了头脑,转向了嘴巴和胃,讨论起了如何科学地吃喝。咖啡、地中海饮食、得舒(DASH)饮食……这样的打开方式可能让你略感意外,但绝对不会难以理解。咖啡提神不必多说,经常吃加工食品和高碳水食物而昏昏欲睡的也不在少数。这一章立刻就吸引了我的专注力。 短短二十来天后,书里推荐的地中海和得舒饮食,已经占据了我日常餐数的一大半。意外的是,这两种健康的吃法,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贵,也无损口舌愉悦。沙拉拌上橄榄油醋汁,照样可以有滋有味。一种新的饮食习惯就此养成。 有意思的是,今年下半年我也在研发尝试“正念番茄工作法”,挑战一千个规范的番茄(每个番茄是25分钟的专注工作),目前已完成九百多个。番茄量的积累,加上贯穿其中的正念觉察,让我对精力、状态的影响,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切身体会。同样长的时间,精力状态不同,工作成效可以有天壤之别。 而实践了这本书里介绍的饮食方法之后,我的精力的确有所增加。特别是在蔬菜、坚果和白肉的比例增加,碳水比例下降以后,白天的疲倦感和昏沉欲睡的次数,都变少了。 戏精们私藏的方法 第三、四章里对“仪式”和“故事”这两类方法的介绍,也有些出乎意料。意外的倒不是这两类方法,以及它们的效果。我在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上,曾经多次深有体会。意外的是,居然花了如此多的篇幅来介绍。 这两类方法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那么诉诸“理性”,所以尽管很多人曾经受用,但有些时候似乎不太好意思公开说、反复说。甚至是一些非常有用的仪式和故事,在自己眼里也多少觉得有点“中二”,或者担心被别人看作迷信,当做神神叨叨分子。 在这两章里,充分的研究证据或许能打消你的疑虑,随之而来的具体步骤则能让你投入练习,尽快确定你的“英雄超能力”和“神秘仪式”。按我体会,这两类方法有时会让你觉得自己有点戏精,有点自作多情。这可能是好事,说明方向对了。你并不需要把属于你自己的方法公开,有时候做个低调的戏精,私藏这些有效的方法也不错。 21世纪智人必修技能 第二章里介绍的执行意图,第五章里介绍的正念,经常阅读华章心理图书的人,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一个速效立竿见影,一个治本减少反弹,在我看来,都是我们作为智人,立身于21世纪的必修技能。近几年来,这两类方法迅速普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使用,足以为证。 在正念方面,这本书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提供了一些入门练习。不过华章心理出版了太多太多好书,特别是《幸福的陷阱》等书,从接纳承诺疗法(ACT)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借助正念,更好地投入有意义的行动。如果短短一章的正念介绍,仍然无法满足你的困惑,那么相信在《幸福的陷阱》读完之后,许多问题可以得到满意的解答。 而在执行意图方面,本书作者的介绍的做法,把它跟提问句式结合起来。这种把许多符合心理与认知科学的做法叠加起来,形成合力的做法,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叠加后的效果,或许还需每个人自己去试验,不过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如果你喜欢吃肉,又喜欢红烧,为什么不直接吃红烧肉呢? 在自我管理领域,有许多关于方法好坏的比较,甚至争论,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很多方法都不是互斥的,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我正在研发的“正念番茄工作法”,也是这条思路上的一个尝试,看能否把正念跟经典的自我管理方法结合起来,让它们更好地发挥效力。 聪明学习,懂得放弃 几章下来,恐怕你也发现,虽然只是本薄薄的小书,作者的涉猎面却足够广泛,角度多元,视野开阔。那么,怎样掌握这些方法,就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在附录里,作者提供了实践路径图,给出了练习顺序上的建议,按见效速度由快到慢来排列,这本身就是有利于专注度的设计。 复杂或多元技能的学习,进阶制是很好的安排。很多人都知道番茄工作法,却不知道在方法发明者西里洛的原版设计里,其实也有六个阶梯的设计。每个阶段聚焦于一个目标,效果比较好。 本书中的第6章,介绍了一些休息和放弃的使用方法,这无疑非常必要。当然,很多人卡住的点,还不在于缺少休息的方法,而是心态上难以自我接纳,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放弃或休息。这部分的介绍只是个入门,如果你需要更有效地培育自我接纳的态度,可以选择深入的正念练习。 暗线:具身认知带来的有趣 在读完全书之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本书是怎样吸引住我,让一个有 ADHD (注意力缺失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因为大脑的特点,更容易分心、走神和拖延,但许多成员在创造力和智力方面有优势,所以 ADHD 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而非疾病)的人,在忙碌当中逐字读完预印本,甚至划线旁批的呢? 这要归功于这本书里既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又心有戚戚的切入角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说到增强专注力和行动力,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或许是定出合理的目标与计划;或许是列清单,使用任务管理软件;或许是寻找行动的理由,来增强动力…… 这些方法管不管用?很多时候也挺管用的,但往往起效比较慢,要学习掌握一大堆要领。而这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专注力。所以能掌握它们的,多是原本专注力就不错的人。而起点比较低的人呢,要么是还没学会就放弃了,要么是经历了足够惨痛的代价,才终于下了足够的决心去学会。即使是学会了,效果也常常不稳定。 归根结底,这些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办法,还是在头脑的内部打转,在“软件”层面上处理问题。而饮食、仪式和故事,以及连接身体感觉的正念,还有有效的休息,却绕过了它们,在更加基础的层面上用力。这种一反常规的做法,你反而容易心领神会,因为身体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种绕过头脑、连接身体的做法,让人想起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具身认知”理论。它强调生理功能对心理状态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不能脱离身体和环境而存在,相反,身体和环境本身就构成了认知的一部分。从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来看,我看到了一条具身认知的暗线,穿插其中,于是方法令人意外却又常常唤起了自己从前的体验,这或许正是这本书有趣的根源。 五、假如你拖着没读完 最后,我们还要假设一种可能。 假如你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再次碰到拖延,怎么办? 有一个兜底的办法,就是找一群人来陪你读。在战拖®社群里,有许多伙伴都是华章图书的老读者,跟你一样喜欢阅读。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你不需要出门,就可以跟大家一起,在互相陪伴中阅读和讨论。 这种“云读书会”,已经帮许多伙伴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如果你想成为下一个受益者,请添加“战拖小管家” 15120097687 ,验证语填写“驯服脑中野兽”,我们就知道你是同类了。 期待社群里与你见面。 致谢 写这篇序的过程中,我回顾了这几年深入学习和体验的几个理论和流派:自我决定理论、执行意图技术、正念和接纳承诺疗法、大五人格模型,还有具身认知理论。拖延问题,专注力问题,都在召唤这些知识在自我管理中的更深入应用。拖延“久治不愈”的人,更需要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系统,而新系统可以以这几家理论和流派为基础。 对我们战拖®社群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很多人理解这些理论和流派,获得初步体验,节省了我们的许多工作。所以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也非常感谢华章将这本书引入国内。 与此同时,我想表达对几位师友的特别感谢:开智学堂创始人阳志平老师,资深正念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周玥老师,接纳承诺疗法(ACT)在国内的领航人祝卓宏教授,还有各色科技“暂停实验室”的主创、我的校友窦泽南师弟。在心灵特工之路上,诸位师友是我们至关重要的盟友。如果不是他们的帮助,对许多秘密的深入洞察,将成为不可能。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64908/ 豆瓣网]</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驯服你的脑中野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