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70.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餘杭塘河 的原始碼
←
餘杭塘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餘杭塘河'''<br><img src="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poi/1808/25/aad284a056c2637.jpg_80x80x95_5682bfb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ravel.qunar.com/p-oi10018230-yuhangtanghe 圖片來自qunar]</small> |} '''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又名'''官塘河''', 位于[[中国]][[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历史上商船云集、航运发达。河流自余杭街道,经仓前街道、五常街道,汇入京杭大运河,全长19.8公里,连接着[[西溪湿地]]、和睦水乡,是[[杭州市]]生态绿化廊道。<ref name="余杭史志网">{{cite web|url=http://www.yhsz.gov.cn/newsshow.aspx?artid=991&classid=69|title=余杭塘河|publisher=余杭史志网|date=2011-10-22|accessdate=2012-12-08|archive-date=2019-05-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13224524/http://www.yhsz.gov.cn/newsshow.aspx?artid=991&classid=69|dead-url=no}}</ref> ==历史介紹== ===建国前=== [[隋朝|隋]]大业间(605年~618年),余杭塘河为漕运而疏浚,是古代余杭县主要航道之一。[[清朝|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余杭塘河在县东南二里,阔三十步深一丈许,连南渠河,自安乐桥四十五里至杭州之运河”。 余杭塘河上游为[[南渠河]]。[[宋朝|宋]]时南渠河西通木竹河,从石门塘达洞霄宫。下游经长桥,东流约七里而至觅渡桥,折东南流约十二里,至观音桥又东流约一里,至卖鱼桥,与下塘河会。古时,临安、於潜等地竹木山货经木竹河至余杭集散。 [[元朝|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自武林港至江涨桥新开运河,使余杭塘河与[[京杭大运河]]直线沟通,提高了余杭塘河的航道作用。 [[清朝|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选石筑余杭东关至文昌阁堤塘于道左。翌年疏浚,上及石门,疏南渠河之浅阻以通商舟,开木竹河之湮淤以溉田。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余杭港埠物资集散量增加,较大吨位的木帆船陆续驶抵余杭,古航道[[卖鱼桥]]段河道狭窄,时碍航行,除航船和小吨位船舶继续行驶观音桥、卖鱼桥航线外,航道走向改由余杭经仓前、女儿桥至[[杨家桥]],北折过杨家桥绕[[三墩]]文星阁,东向经[[祥符桥]],东南出小河[[惠安桥]]至[[大关桥]]进入运河。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杭塘河即杭余线航道,为[[余杭县]]主要的干线航道之一,经多次治理,通航能力不断增强。 1957年,余杭航管站疏浚自坝坛桥至越郡会馆仓库一段航道,全长1000米,疏浚土石方6325.5立方米,清除暗桩641个。经过疏浚,可通35吨级船舶。1958年10月,开掘[[闲林埠]]至[[半山街道|半山]]航道,1959年冬竣工。杭余线航道走向改为自余杭经仓前、女儿桥、杨家桥、三元桥、庆隆桥抵大关进入[[京杭大运河]],不再绕道三墩、祥符桥、小河。 1966年3月,新建文昌船闸。1971年,余杭线航道按六级航道标准治理,连续三年疏浚河道;改建跨越航道的仓前木桥和保安桥,拓宽杨家桥、女儿桥、老人铺和长桥等4处浅水地段的航漕。以后,航道疏浚基本每两年进行一次。 [[改革开放]]后,基本以扫清通航障碍、疏浚和修理加固航道、改善航道条件为主。 从1998年后,在杭余线航道航行的本港船队逐渐被个体船舶所替代,至2008年,航行在杭余线的船舶约96艘,1.9万吨位。 2009年7月1日起,杭余线航道禁止货船通行,关停沿线余杭组团18家码头。从此,余杭塘河再没有昔日货船通行时的喧闹,航道两岸繁忙的码头归于宁静。余杭塘河数百年漕运成为历史,古老的运河支流从此担负生态文明的使命,走向新生。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餘杭塘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