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青瓷劃花三魚小碗 的原始碼
←
青瓷劃花三魚小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北宋 耀州窑 青瓷划花三鱼小碗'''<br><img src="http://www.zhongguociwang.com/upload/2015-01/15011512396504.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www.zhongguociwang.com/show.aspx?id=10900&cid=170 圖片來自瓷網]</small> |} '''青瓷劃花三魚小碗'''是[[北宋]]年間(西元960-1127年)[[耀州窯]]出品之食器,全高5.1公分,口徑14.3公分,足徑3.9公分。為典雅橄欖青色青瓷作品,從其成色器型可約略判斷為[[北宋]]中期之後成熟的代表作品。現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 年代背景 == 中國[[青瓷]]發展成熟最早可自唐[[越窯]]算起,承繼其風而至宋代則有[[耀州窯]]、[[汝窯]]、[[龍泉窯]]等窯系,<ref>[http://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30028 中國青瓷]</ref>而各地因著特殊的土質及釉料燒製等技術差異,往往燒製出各色各樣的[[青瓷]]。其中耀窯青瓷往往兼有「越器」之稱。 [[北宋]]一百多年間是[[耀州窯]]燒瓷之鼎盛期,從[[黃堡]]鎮[[元丰 (北宋)|元豐]]七年立之的[[德應侯碑]]或可窺其燒瓷產業之蓬勃發展,另外在考古遺址中也可發現其最初做為民間主要[[青瓷]]產區<ref>[http://hk.chiculture.net/30028/b23.html 耀州窯博物館]</ref>,到後來負有「十里窯場」之盛名。而從其精緻的物質文化器物呈現,也可一窺北宋因著手工業及商業發展,使其社會經濟達到空前水平。 [[耀州窯]]依其發展階段及產品特色約略可分為以下三期:<ref name=teenager>{{Cite book|title= 宋代耀州窯址|last=|first=|publisher=文物出版社 |year=1998|location=北京 |pages=}}</ref> * 北宋早期 :明顯過渡五代時期特徵,胎質疏鬆含有氣孔與鐵質黑色顆粒,可分為鐵黑色黑胎和淡灰色白胎,前者常施有白色[[化妝土]];釉色多樣,多呈青中泛黃或灰。器類樣式多,從碗、盤、盒、枕、盞、壺、缽、盂等不一而足,然而造型相對單調,以碟類最富變化。早期作品多以素面為主,紋樣多為早期劃花剔花技法,有向刻花過渡之特徵。 * 北宋中期 :經歷宋初窯場改革和制瓷工藝演進,器胎不再有深淺兩胎之分,而只見顆粒細小均勻、質地緻密之淺淡灰白胎,不再施白色[[化妝土]],此時期或可說是耀州窯各時期最為精細之瓷胎生產。瓷釉色調穩定,多呈純正之橄欖綠,溫潤富玻璃感。器物種類與早期相近,惟各大類多了許多小類,且造型樣式大量增加,特徵為底足多為高窄圈足,且在施釉後經二次刮胚修足。北宋中期後經濟發展蓬勃、文化藝術繁榮多樣化,多樣的裝飾手法與紋樣出現,除牡丹、菊、蓮等花卉主題外,也多見龍、鳳、獅、鴨、魚等瑞獸珍禽水族紋樣。作品紋樣者居多,以淺浮雕之刻花或劃花為主。 * 北宋晚期 :器胎多呈灰白,亦有少量土灰色器,顆粒較中期大,整體而言仍是細密均勻。色調雖仍以橄欖青為主,宋末出現較暗、較翠、或較淺淡之月白青釉,色調較為多樣。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此時期耀州窯亦生產一些[[黑釉]]、[[醬釉]]、[[黑釉醬斑]]和結晶釉瓷。器類造型較中期增加,惟胎骨較薄,造型小巧偏瘦,且器物底足、器底常見中心突起呈雞心底,器足較中期矮。這些特點出現或許可一窺北宋晚期追求豪奢享樂之生活風尚,而國家及社會財力不足有關。 本件作品應為北宋中晚期耀州窯出品,非屬考古出土器物,推測應是進獻宮廷所作而傳世。 == 外觀 == 全高5.1公分,口徑14.3公分,足徑3.9公分。 <!--弧形深壁小圈足碗,口微侈,底心微凸,足、底露灰黃色胎,刷有褐色汁。(抄了... 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297990)-->有別於北方[[定窯]]白瓷與南方[[汝窯]]天青色,[[耀州窯]]之瓷器為橄欖綠色,色澤溫厚,釉質細潤。 器內外口緣下劃淺線一周。器內壁刻劃小魚三尾,對稱嚴謹,魚身姿態生動,夾以隙地以竹篾劃波浪紋。器外壁斜劃圓弧短線,不規則間宛似花瓣紛飛。<ref>[http://antiquities.npm.gov.tw/Utensils_Page.aspx?ItemId=297990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ref> 從其侈口、淺腹碗形可推斷應是宋代中後期作品,有別於早期碗型多以圓腹為主。並早期耀瓷多以素面為主,紋樣較少,若有也多於外壁,中後期方有多種多樣圖案,且技法演變為淺浮雕之劃花。此外,其瓷胎細緻,釉色呈現典雅之橄欖青,溫潤如玉的質感恰如《德應侯碑》所記:「巧如範金、精比琢玉」、「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綜上所述,不論從釉色、器形、紋樣等,均可見此青瓷劃花三魚小碗為北宋中期[[耀州窯]]代表作品。 == 裝飾圖案 == 本件作品紋樣以中心點為基準,向四周做放射配置,為「旋子」(推磨子)形式,藉水波紋填補三尾魚紋間隙,而成一整體式樣,在水波的變化間呈現出耀瓷對稱與平衡的裝飾特點。 *魚紋 :魚紋在中國陶瓷裝飾史有近六千年的積累,最初取其產卵多之多產多育形象,寄託中國自古以來其院氏族和子孫繁衍象徵。後代又因魚諧音「餘」,而多所祝願「年年有餘」的豐饒盛產。此件作品之魚紋除岔分為二的魚尾佔身長近半,亦可見其肚腹圓滾碩大,為中國古代典型[[鯽魚]](金魚)之形象,其造型玲瓏可愛外也明顯可見其寄寓了多子的期待。 *水波紋 :篦具所劃之四分格旋轉水波紋最早可單獨見於[[唐代]]擂缽,[[五代]]則有竹籤劃花,以二方連續水波紋作為器物邊飾;進入宋代,水波紋樣除作為邊飾和側體裝飾,更多與植物、人物、動物結合使用。「水波三魚」正可作為耀瓷裝飾紋樣之代表,除此尚常見有水波蓮鴨、水波花草、水波魚龍、水波蓮化生童子等。仔細觀察其水波紋樣,可見碗底恰由三道多重水紋而成一環形,而剛好和魚身與魚身之間細密有序的水紋相呼應,使整體構圖富有迴還反覆的流動感,彷彿三隻小魚正活靈活現的游在水波之間。 *外壁裝飾 :曾有一說為此種「粗疏簡陋」的簡單花草紋飾為耀瓷早期刻花特徵,多裝飾於碗外,是[[耀州窯]]初期刻花初創的本來面目<ref>{{Cite book|title= 中國陶瓷史|last=|first=|publisher=文物出版社 |year=1982|location=北京 |pages=}}</ref>,然而在經過多年的耀窯考古挖掘分析比對後,發現大量此種只見於器物外壁,器內從未見之似是而非的刻花紋飾形碗,且此類裝飾碗器無一屬於北宋早期作品,是故可以推斷此件作品必然是北宋中期之後所做。且此類裝飾紋樣也不再被認為是北宋新創的「粗疏簡陋」之刻花牡丹花卉紋,而是承襲[[五代]]既存之[[劃花]]工藝。<ref name=teenager/>而這樣的抽象圖案在此件作品中不失為畫龍點睛之用,突出了北宋中後期對於生活中器物細節的講究,而避免了碗器外壁過於單調或是繁複。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青瓷劃花三魚小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