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74.1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霍布斯鲍姆 的原始碼
←
霍布斯鲍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圖像 = [[File:666490.jpg|缩略图|居中|350px|[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3727c24da47a1d84.jpg 原图链接] [https://guoxue.ifeng.com/a/20180827/59976871_0.shtml] 图片来自凤凰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7年 | 國籍 = 英国 | 别名 = | 職業 = 近代史大师 | 知名原因 = 享誉国际 | 知名作品 = [[《革命的年代》]] </br> [[《资本的年代》]] </br> [[《帝国的年代》]]</br>[[《极端的年代》]]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左翼近代史大师。 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 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 1919年举家迁住[[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 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 '''霍布斯鲍姆'''1936年加入[[共产党]],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于伦敦,享年95岁。 =='''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英国左派史家大师, 自14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 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等[[马克思]]派学生交往甚密; 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生涯进展艰难,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 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 =='''研究'''== [[File:666489.jpg|缩略图|左|400px|[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63585146ea7f5bc1.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5/232589.html?id=232589 ]图片来自 科学网]] '''霍氏'''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 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 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 =='''评价'''== 如[[《新左翼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 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 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著作'''== 霍氏著作甚丰,文笔晓畅,有多部专著问世,著作与编辑书籍约30种,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另有[[《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盗匪》、[[《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的叛乱》、[[《爵士风情》]]等书,已有10多种汉译。 2010年'''霍布斯鲍姆'''以93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 <ref>[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39 霍布斯鲍姆:马克思如何改变世界(访谈)]新浪微博[2012/10/01]</ref> 他在接受英国[[《卫报》]]的相关访谈中指出: "工人阶级仍然有可能成为更广阔的社会变动的骨干力量。在左翼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巴西,它拥有一个19世纪后期式的劳工党,其建立在工会、工人、广大穷人、知识分子、思想家以及各种左翼的联盟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统治同盟。你不能说它不成功,在执政8年之后,即将离任的总统仍有高达80%的支持率。今天,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最让我觉得自在的是拉丁美洲,因为在这里,人们仍在运用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谈论、实施他们的政治主张。"。 <ref>[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34573.html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真正一部力作!)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推荐]当当网[2014年03月]</ref> =='''逝世'''== 据[[英国卫报]]消息,英国现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信奉共产主义的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于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95岁。 霍布斯鲍姆于1917年出身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在他19岁的时候,霍布斯鲍姆在英国加入[[共产党]]。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 霍布斯鲍姆曾在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全盛之时,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在完成其在剑桥大学的历史专业的学习后,[[霍布斯鲍姆]]: 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 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 [[File:666488.jpg|缩略图|左|500px|[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316f25162d10a692.jpg 原图链接] 《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ref>[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39《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扫描版[PDF]] 敏学网[2010年1月02日]</ref>]] 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2002年,霍布斯鲍姆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院长。 霍布斯鲍姆曾在1998年被后来成为[[英国首相]]时任工党主席的[[托尼·布莱尔]]任命为荣誉伙伴,为工党提供建议。 '''霍布斯鲍姆'''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说:"霍布斯鲍姆将被人们深深怀念--不仅是相伴他50年的妻子玛琳和他的三个孩子,七个孙子以及他的小曾孙,还有他不计其数遍及世界各地的学生与读者。"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霍布斯鲍姆'''一直是英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作为历史学家,他著述甚丰,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而其最为知名的著作恐怕是他在1994年出版的《极端的时代》,这部著作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并得到了难以计数的来自国际的褒奖。 霍布斯鲍姆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闻名,这主要取决于他早期生活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的经历。 他自14岁于柏林加入共产党后,迄今未曾脱离。 就读剑桥大学期间,霍氏是共产党内的活跃分子,与威廉士、汤普森等马克思派学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麦卡锡白色恐怖气焰正盛之时,更与希尔等人创办著名的新左史学期刊《过去与现在》。 [[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背景虽令霍氏的教职生涯进展艰难,但却使他与国际社会有着更广泛的接触经验及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而建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 直到晚年,霍布斯鲍姆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以前一样重要","社会不公仍然需要谴责和战斗"。 2010年,93岁高龄的他出版了最后一本著作《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霍氏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 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 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 [[《新左翼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所言: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2010年霍布斯鲍姆以93岁高龄出版的新书[[《怎样改变世界: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 '''霍布斯鲍姆'''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坚持着他的信仰,我们感谢他为这个世界提供睿智犀利的思想,为抱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年轻人和新兴国家作出指导。 '''霍布斯鲍姆'''晚年将更多希望留给中国,就在这年4月,他接受了中国学者、[[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与陈平教授的访问。 <ref>[http://bbs.tianya.cn/post-666-25863-1.shtml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年代四部曲作者——霍布斯鲍姆逝世] 天涯社区[2012-10-05]</ref> ==视频== {{#ev:youku|XNDY5MjY4NDY4|640|inline|剑桥大学公开课:人类学:05 国家争斗和战争|frame}} ==参考资料== [[Category:英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霍布斯鲍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