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17.2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的原始碼
←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長崎市原子彈爆炸'''<br><img src="https://ichef.bbci.co.uk/news/1024/branded_zhongwen/AD25/production/_102852344_gettyimages-61530411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5116743 圖片來自bbc]</small> |}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由[[美軍]]對[[日本]][[長崎市]]發起的一次[[核爆炸|核攻擊]],發生於[[日本標準時間]]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UTC]]+9),是[[人類歷史]]上第2次、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於[[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第1次為8月6日對日本[[廣島市]]的[[廣島市原子彈爆炸|核攻擊]])。 投下的原子彈名為「[[胖子原子彈|胖子]]」,屬於Mk-3型[[原子彈]]。當時長崎市人口有240,000人,戰後估計死者149,000人,而建築物36%受到全面燒燬或破壞。 對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戰略意義重大,其目的在於利用核子武器威懾日本,打擊日軍作戰意願,並瓦解其[[本土決戰]]戰略。在該次轟炸行動6天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日本投降|正式宣布投降]]。 如果是將[[長崎縣]]、[[長崎市]]的「長崎」以[[片假名]]寫成「ナガサ}」的情況,通常是在描述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事件。 ==背景== 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後,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雖然[[同盟國 (二戰)|盟軍]]考慮過日本拒絕投降的可能,而制定了一個全面进攻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但自[[雷伊泰灣海戰]]後,盟軍體會到[[神風特攻隊]]和[[玉碎]]精神的可怕,並預測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將會是漫長且傷亡慘重的行動,因此認為有必要再作第2次核攻擊,以摧毀日軍抵抗的決心。 == 胖子原子彈簡介 ==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中所使用的核武器名為「胖子原子彈」,內爆式起爆的胖子原子彈使用了在自然界中極微量而通常不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鈽-239]]。 鈽原子彈的核裂变反應與[[鈾]]原子彈所作出的不盡相同,所以兩者構造不一,若果換算成[[三硝基甲苯|TNT炸藥]]的尺度,胖子原子彈的破壞力可造成22,000[[噸]]TNT炸藥的等量破壞。而使用了鈾-235的小男孩原子彈則可以造成等同15,000噸TNT炸藥的破壞,換言之胖子原子彈的破壞力大約是小男孩原子彈的1.5倍。 === 以[[冥王星]]命名的[[超鈾元素]]:鈽 === 進行鈾原子核(第92號元素)的[[核裂變]]實驗時,就開始傳出「第93號元素與第94號元素都會存在」的預言。然後就有美國物理學家在1940年成功發現了第93號元素:[[錼]]。然後翌年2月[[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又成功發現了第94號元素:[[鈽]]。 與此同時自1939年9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線爆發得如火如荼,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則往美國亡命,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送上歷史性的原子彈開發建議書。 最後以鈽作為原子彈等核子武器的原料一事迅速得到國際關注。 根據1940年3月的《費里茲-毗艾爾備忘錄》,實際的原子彈製作就被表明,核裂變過程所得的能源方面就即將成為軍事研究的範疇之一。 === 鈽原子的生產 === 鈽是在自然界之中極微量而通常不會在自然界之中存在的[[超鈾元素]]的一種。而緊接著鈽原子彈製作計劃而來的步驟就是生產鈽原子:首先使鈾-238吸收[[中子]],然後使新產生的鈾-239進行兩次[[β衰變]],就可以生產出鈽-239,而這個過程相對而言比較有效率。 == 經過 == ===從天寧島到小倉市上空=== 輔助美軍在8月6日進行[[廣島市原子彈爆炸]]作戰的偵察機[[B-29]]「大藝術家」(Great Artiste)駕駛者[[查尔斯·W·斯維尼]]少校在回到[[天寧島]]的晚上接到來自部隊司令-即是投下[[小男孩原子彈]],造成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B-29「[[艾諾拉·蓋號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機長[[保羅·提貝玆]]上校的命令:再次指揮第2次的核攻擊作戰計劃,[[小倉市]]為首要目標,若因其他因素無法攻擊,則轉向次要目標長崎市。 當時所接受的指定戰術是等待一架氣象偵測機歸隊,然後再派出3架無護航的B-29侵襲都市的上空,與廣島市原子彈爆炸時所採用的戰術相同。斯維尼少校因為意識到日軍可能會得知自己的襲擊計劃而感到擔憂。 這一次作戰計劃共有6架轟炸機參戰, #小倉市是[[喬治·W·馬魁特]](George W. Marquardt)上尉所駕駛的氣象偵測機B-29「艾諾拉·蓋」; #長崎市是[[查尔斯·F·麦克奈特]](Charles F. McKnight)上尉所駕駛的氣象偵測機B-29「被束缚的龙」(Laggin' Dragon); #而測量機是[[弗雷德里克·C·博克]](Frederick C. Bock)上尉所駕駛的B-29「大藝術家」; #攝影用機是[[詹姆斯·I·霍普金斯]](James I. Hopkins)少校所駕駛的B-29「巨大恶臭」(Big Stink); #而預備用機是[[拉尔夫·R·泰勒]](Ralph R. Taylor)中校所駕駛的B-29「满座」(Full House); #作戰飛機B-29「[[博克斯卡号轰炸机]]」(Bockscar)。 斯維尼少校所搭乘的飛機通常就是B-29「大藝術家」,而這架機在廣島一役搭載了觀測專用的器材。為了省卻將器材運送至另外的飛機而特意拆除「大藝術家」的裝備的時間,斯維尼少校就提出與博柯上尉交換機體的建議,於是B-29「博克斯卡」就成為了此役主事空襲的炸彈空投專用機。 但是機體的暱稱在這次攻擊的時候沒有描上機身編號,所以惟一獲得作戰過後的採訪權的[[紐約時報]]記者[[威廉·羅倫斯]]在不知道斯維尼少校的機體交換建議的情況之下寫出「炸彈空投機體是斯維尼少校所駕駛的B-29『大藝術家號』」一稿,這件事的因果就在戰後傳開了。 除了駕駛B-29「博克斯卡」的斯維尼少校與10名機組員以外,還有雷達監視員雅各布·贝塞尔(Jacob Beser)中尉,負責原子彈方面的[[弗雷德里克·阿什沃思]]海軍中校、菲利普·班茲中尉以及另外3名軍官。 出擊之前在B-29「博克斯卡」後部的炸彈庫的後備油箱出現[[幫浦]]故障,因此不能使用油箱內的2,000公升燃料。而斯維尼少校鑑於修理的過程會對作戰造成延誤,加上以當時的機體狀態而言,他預料B-29「博克斯卡」仍能完成任務並回程,所以他在未經修理的情況下在日本時間8月9日上午2時45分離開[[提尼安島]],開始作戰。 首先到達小倉市的「艾諾拉·蓋」等待有薄霧的小倉市放晴,而到達長崎市的「被束缚的龙」看著薄霧變濃。據報告,雲霧覆蓋了兩城約20%的上空。 經過[[硫黃島]]的上空,於上午7時45分到達[[屋久島]]上空的會合地點,斯維尼少校雖然成功與測量機體B-29「大藝術家」會合,但是攝影用機B-29「巨大恶臭」因為錯誤地升上12,000公尺高空而偏離了隊伍,無從會合,40分鐘之後斯維尼少校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其餘的機體編隊繼續作戰。 在上午9時40分他們開始由[[大分縣]][[姬島]]進行高空轟炸,直至到達小倉市原定的炸彈空投目標。他們在上午9時44分到達炸彈空投目標:小倉陸軍軍營上空。但是高空轟炸人員迦米特·毗漢陸軍上尉無從循目視確認目標位置,後來他們試圖利用較短的路徑再次尋找機會,他們最後耗用了45分鐘,失敗了3次。 在他們轟炸小倉市3度失敗之後,機體燃料所剩無幾,而B-29「博克斯卡」未經修理的燃料系統在後備燃料的替補方面出現異常。而且當時小倉市的天氣每況愈下,日軍的[[高射砲]]正在對準他們進行激烈的對空攻擊,再者,他們確認了日軍緊急派出了10架[[零式戰機]]應戰,於是他們在上午10時30分離開小倉市上空,並轉向次要目標長崎市。 ===長崎市上空=== 到達長崎市的氣象偵測機B-29「被束缚的龙」開始向總部報告:「長崎市的高空天氣晴朗,但是雲霧開始慢慢增加」,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長崎市的上空也被濃密的雲遮掩住。 B-29「博克斯卡」在離開小倉市的20分鐘之後,開始往長崎縣的上空侵襲,在上午10時50分許,B-29「博克斯卡」接近長崎市上空的時候,80%到90%的積雲覆蓋了1,800公尺至2,400公尺的高空。 他們採用了輔助性質的AN/APQ-7雷達,並嘗試循西北方接近他們原定的瞄準目標:長崎市內城區中心上空。斯維尼少校打算在這種不能進行目視轟炸的情況之下在太平洋將原子彈投放,而兵器組的阿什沃思海軍中校督促過斯維尼少校必須「利用雷達系統進行轟炸」。 斯維尼少校將自動控制機體移動的任務交給毗漢上尉,他們隨機選定了以工業區作為瞄準目標,在9,000公尺的高空將Mk-3型的原子彈[[胖子原子彈|胖子]]用手動操作投下。胖子沿著假想的[[拋物線]]落下,在大約1分鐘之後(即是上午11時02分)在距離長崎市內城區中心3,000公尺的[[別墅]][[網球場]](松山町171區)503公尺的高空爆炸。 當初原定的目標是在內城區中心的[[中島川]][[常盤橋]],如果原子彈照原定目標爆炸的話,在史實上爆炸的中心地區就在原定受害區域的較北端。 B-29「博克斯卡」在投下原子彈之後為了避開衝擊波而向東北方轉向155度並俯衝,從投彈到爆炸之間的一段時間,測量機體B-29「大藝術家」將3個測量氣壓、氣溫等的[[無線電高空測候器]]連降落傘投下來。這些無線電高空測候器在原子彈爆炸之後,向東飄落,在大約正午時分在戶石村(距離爆炸中心區11.6公里)、田結村(距離爆炸中心區12.5公里)以及江之浦村(距離爆炸中心區13.3公里)降落著地。這些無線電高空測候器收藏著廣島原爆計劃與美軍同行的[[物理學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想交給在當時身在[[東京帝國大學]]並在當地任教的舊友:物理學家[[嵯峨根遼吉]]的信紙,大概內容是阿尔瓦雷茨想讓清楚原子彈破壞力的嵯峨根勸諫日本政府向盟軍投降<ref>{{Cite web |url=http://www.riken.jp/r-world/info/release/riken88/text/no09.html |title=這封信後來在戰爭結束之後的1945年9月落入嵯峨根博士的手上。請參照下述畫像: |access-date=2007-04-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0175855/http://www.riken.jp/pr/publications/ |archive-date=2019-07-10 |dead-url=yes }}</ref>。 B-29「博克斯卡」與B-29「大藝術家」在長崎市的上空盤旋並確認長崎市的受害狀況,並向天寧島的基地傳送關於這一次核攻擊的報告。 這段時間原子彈爆炸的始末就被記錄成16mm彩色[[膠卷]]的3分鐘50秒長的影像。在這段影像所出現的是在爆炸的一刻清楚地見到火球自蘑菇雲之上噴出。而記錄了[[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廣島市發生的原子彈爆炸]]的影像因為膠卷沖洗方面的失敗並沒有保存下來。所以這段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影像就成為了現存惟一可以播放的描述實戰原子彈爆炸的影像。而這篇影像在1980年被日本接收,到現在影像還可以在電視節目之中使用。 ===返回天寧島基地覆命=== B-29「博克斯卡」在完成任務並離開長崎市上空的時候還剩下大約1,000公升的燃料,斯維尼少校經過計算得出,他不能夠飛行80公里—120公里的航程到沖繩。斯維尼少校將[[引擎]]關掉,以一面轉彎一面降落的方法節省燃料,於下午2時在[[沖繩縣]][[讀谷機場]]緊急著陸,據說在他著陸後戰機只剩下26公升的燃料。在著陸後,他與[[空襲東京]]而馳名的美國第八陸軍司令[[吉米·杜立德]]中將展開會談。B-29「博克斯卡」與B-29「大藝術家」完成燃料補給、裝備整理後,於下午5時離開沖繩,最後在下午11時06分成功返回[[天寧島]]的基地覆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