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83.2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金學曾 的原始碼
←
金學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金學曾''' </p> |- |<center><img src="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0/f065984d01ac47f996c9af5d5632e2b6.jpeg" width="20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190974360_269042/ 圖片來自搜狐] </small> |} '''金學曾'''(1542年2月11日—1620年),字子魯,號省吾, [[明]]朝[[浙江]]錢塘人。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初授[[工部]][[虞衡清吏司]](虞衡司)主事,曆[[郎中]],[[禮部]]主事,出為湖南督學。因與學政意見不一,遭到彈劫罷歸, 晚年居城東「金衙莊」。 [[萬曆]]十年(1582)後,又起用為僉事,歷任右金都禦史,[[福建]][[巡撫]]。期間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番薯]]為「金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金學曾提出駐兵[[澎湖]]的計劃。 善草書。著有《海外新傳》。 ==影響中國後世的功績== ===建水師滅倭寇=== 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滿,決定對外發兵擴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遼東鐵騎2000人趕往救援,但是大敗。一個月後又集齊全國各路精銳部隊4萬餘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受挫後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緊急調4萬兵力赴朝迎敵,明朝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曆朝鮮戰爭從1592年到1597年, 在這期間,金學曾向萬曆皇帝提出了建議:集中大明所有的水師,發動對日本的進攻,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滅亡日本! 萬曆皇帝同意了金學曾的計劃,而金學曾便去請[[沈有容]]訓練水師。不過此計劃最終未能成型,因為大明水師還未出征,豐臣秀吉就死了,日本也投降了。 ===推廣紅薯, 使中國人口激增===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contentcenter-drcn.dbankcdn.cn/img/pub_1/Browser_contentImg_300_3/a0/v3/1051110794fd46a4f833c338320450bfb02162b/339a59324c634b7daa29e0d67b16629a_5_5/hd.webp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feeds-drcn.cloud.huawei.com.cn/landingpage/latest?docid=1051110794fd46a4f833c338320450bfb02162b&to_app 来自網路 的图片<br/>] </small>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50歲的[[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冒死引進甘薯, 陳振龍不顧當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準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另有“編入藤籃”“封裝于竹筒中”等説法),藏匿于船中,經七晝夜航行,終于將薯種帶回故鄉福州。 這一年福建大旱,五穀欠收,時任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大傷腦筋。[[陳振龍]]命其子陳經綸向金學曾呈報《獻薯藤種法稟帖》,匯報其父帶回薯藤的經過,並説明呂宋種植朱薯之利,建議試種朱薯以解糧荒。金學曾對陳振龍涉險帶種而歸的義舉大為稱讚,命其覓地試種。陳振龍父子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7月份種下去,4個月後啟土開掘,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 陳經綸再上《獻番薯稟帖》,稱番薯適合東西南北種植,金學曾採納建議,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學曾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ref>{{Cite Web|url=http://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lswh/202210/t20221026_4457437.htm|title=“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date=2022-08-26|website=福州市人民政府|accessdate=2023-04-05}}</ref> 而真正讓紅薯大面積推廣種植,則得益於金學曾。 在古代因為生產力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很多農民基本上連飯都吃不飽,一旦遇上災年,餓死的人口,那更是數以萬計,固此,歷代統治者都以農業為本。但是農業技術並不發達,沒有[[雜交水稻]],沒有[[玉米]],只有[[稻]]、[[黍]]、[[稷]]、[[麥]]、[[菽]]五穀,不僅有地域限制,而且產量低, 糧食的缺乏,就造成了古代人口的缺少。 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從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番薯傳入我國,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政府下令全國推廣番薯。 番薯的種植有效地解決了日益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加快了這一時期社會人口的增長。著名歷史學家夏鼐在《略談番薯和薯蕷》一文指出:“我國的人口,在西漢末年便已接近六千萬,到明代極盛時仍只有六千萬有零,清初以戰亂有所減少,但是到[[乾隆]]六年(1741年),便達一萬萬四千余萬,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萬萬以上。這樣的人口激增,雖然與版圖的擴大、田地的開辟,及賦稅的改變都有關係,但是與明朝晚年輸入原産于美洲的番薯,有莫大關係。” 目前全國甘薯種植面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ref>{{Cite Web|url=https://new.qq.com/rain/a/20210131A0ANB700|title=古代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甘薯之父陈振龙|website=騰訊網|accessdate=2023-04-05}}</ref>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的功績,在烏山建“先薯亭”。 [[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金學曾「此功勳當得比[[神農]]」。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金學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