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边缘(史铁生创作的小说) 的原始碼
←
边缘(史铁生创作的小说)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史铁生作品8.jpg|缩略图|[https://www.51wendang.com/doc/4f4b1b67f2bd47b5b3dce5e7/7 史铁生作品]]] '''《边缘》'''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原文== 那湖,并不大,十几个足球场的样子。差不多,也就这样。 离开喧哗不息的市区几十公里,地势变化,起伏迭宕。山在前面大起来。能见度好的天气里,从市区也可以望见的那一脉远山,膨胀似的,大起来。山的各个部分,千姿百态相当复杂,山的整体却给人十分简单的印象,尤其是冬天,尤其在一夜罕见的大雪之后,到处是荒茫的白色,仿佛世界要回到初始的混沌。 前面的什么路段上交通发生故障。往山里去的车到这儿停下来,不走了。从山里来的车呢,一辆也没有。否则很少会有人在此逗留并注意到那一块小湖,不到中午也很少有人光顾路边的那家快餐店。 湖面,当然早已经冻硬。湖上、岸上、大路小路、山和快餐店的屋顶上,到处都盖着厚而且平坦的雪层。汽车孱弱地停在雪野里,被衬比得毫无尊严。旅客们纷纷朝那家快餐店走去,一路大声抱怨;嘴上的哈气一冒头,刚来得及抖一下,便被刺骨的严寒吞灭掉。雪,柔软洁白绵延无际,把一切嘈杂都压盖住或吸收去了,留下无比透彻的安静。但湖上似乎出了点事,接近对岸的地方有两棵并排的大树,有一堆人,远远地能看出其中有警察——一个或者两个穿警服的人;厚而平坦的雪层上明显划出一个大圆圈,不可能很圆,但很大,几乎把整个湖面都包括进去。 “这儿怎么啦?”最先进来的一个小伙子问。 “哪儿?说清楚。”快餐店的老板娘说。 “湖上,湖上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对了,是湖上,说清楚,不是这儿。”老板娘用指尖点一点她的柜台。 “怎么回事?” “死了个人。” “什么人?” “喂,喝杯热咖啡,还是来点酒?”老板娘招呼随后进来的一群人。 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儿站在后窗前的一把椅子上,举着一只小小的望远镜。刚才他可能正朝远处的湖面上了望,现在转过身数着进来的人:“一、二、三、四五六、七,没了。妈!七个!一共来了七个人!” “知道了儿子,你跑一趟去叫你爸回来行不?”老板娘顾不上回头,又赶忙招呼围拢来的客人,“对不起啦各位,吃饭还得等一会儿。”她抬头看看钟,自语道:“还不到10点呢,谁想到今天人来得这么早!” “嘿,我问你哪,”最先进来的那个小伙子说,“那个人是什么人?” “您要是也不知道,这会儿就还没人知道呢。”老板娘扭开头,对他的语气明显地表示不满。然后她飞快地换成一副笑脸,向围在柜台前的其他人再说一声对不起:“快餐还得等一会儿,有各种饮料和各种酒。这么冷的天气,先都喝一杯吧。” “好吧,”那个小伙子掏出一张钞票放在柜台上:“你给我来半升啤酒。” 老板娘量好半升啤酒,端给小伙子,目光中也带出一些歉意。 “请问死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小伙子的语气客气了许多,但仍不免流露着焦虑。 “男的。一个老头。” “有多大年纪?”一个戴眼镜的女人紧跟着问。 “那谁知道呢?” “大概。”那女人往前两步,靠近柜台。 老板娘盲目地想一下。 戴眼镜的女人不眨眼地望着老板娘:“大概,估计一下,有多大岁数?” “五六十?要不,七八十?” 那个小伙子已经松下心来,对老板娘笑道:“不愧是老板娘,你真说得对,管他五十还是一百,只要是男的就都是老头。” 老板娘竟有些恼,红了脸:“我说了我不知道。我们那口子光告诉我是个老头。” 小伙子顾自嗤笑着离开柜台,端着酒杯想找一个角落里的座位。但他发现两个最不惹眼的角落里都有了人,西北角上不声不响地坐着一个男人,东南角上同样静静地坐着一个女人,他们好像都对湖上的事缺乏兴趣。整个店堂呈正方形,有八九十平米,要在市区可以开一家大买卖。小伙子转了一圈,注意到后窗前的那个男孩,走过去。 一对温文尔雅的老人站在柜台前,面面相觑,望望窗外,又互相唏嘘。 老板娘:“还提呢!昨儿,天擦黑的时候,那会儿雪越下越大,看看不会再有人来了,我们那口子出去正要关门上板,就在这门口碰见一个老头。老头背了个大背包,呼哧带喘地往湖那边去。我们那位好心好意地问他,天这么晚了您这是要上哪儿呀?那老头头也不抬,说是去太平桥。哎哟喂老天爷我们孩子他爸说,上太平桥您怎么走到这儿来了?走错啦您,这儿方圆几十里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哪有个太平桥哇!” 南方口音的男人:“那么,太平桥在哪儿?” “不知道。”老板娘接着说昨天晚上的事,“可您猜怎么着?那老头破口就骂,说这条道儿我走了一辈子了他妈的用得着你管?说,你瞎啦前头这不就是太平桥了吗?还说,我乍走这条道儿的时候你他妈的还不知道是个什么呢!您瞧瞧您瞧瞧,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温文尔雅的老两口连连摇头叹气:“唉,这个人哪!”“这人可也真是老糊涂了。” “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来吗?”戴眼镜的女人问,脸色有些苍白。 “不知道。”老板娘继续说昨天晚上的事:“这您说我们那口子还怎么管?回来跟我说,我说随他去吧。我们那口子还直不放心,说你看这么大的雪。我说你缺骂啦?他到前头找不着太平桥他还死在那儿不成?咳咳,可谁想到真就……今儿天刚蒙蒙亮,我们孩子他爸一开门,雪停了,远远地就见湖上不知怎么回事划了个老大老大的圆圈儿,这么早,平展展的雪地上怎么会冒出来个大圆圈儿呢?跑去一看,有个人躺在对岸那两棵大树底下,推推他,您猜怎么着?死了。” 老板娘的儿子——那个五六岁的男孩,举着望远镜向湖上了望;后窗的玻璃被雪色辉映得白亮耀眼,把他小巧的身影衬照得虚虚暗暗。那个小伙子挨近男孩,也向湖上望。接近湖对岸的那一堆人缓缓蠕动指指划划,但听不见声音。 小伙子:“把望远镜让我看一下好吗?” 男孩不理他,也不朝他看一眼。 小伙子再说一遍:“把望远镜让我看看,行不?” “不。”男孩一动不动地望着湖上。 戴眼镜的女人、那对老人、南方口音的男人,便离开柜台都到男孩这边来。 老板娘于是喊:“儿子!不是让你去叫你爸爸快回来吗?” 男孩不吭声,仍旧不动。 “我跟你说什么呢儿子,听见没有?” 男孩举着望远镜,连姿势也丝毫不变:“不也是你,不让我到湖上去吗?” 老板娘茫然地想一想,理屈词穷,走出柜台,也到后窗边来。除去角落里的那两个人,大家都聚在这儿向湖上张望。 云,渐渐地稀薄,变白,天地茫茫一色。风,在湖面上、湖岸上、山脚下和树丛间卷扬起层层雪雾,一浪一浪地荡开,散落。 南方口音的男人:“确实奇怪得很,到底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个大圆圈嘛?” “都是脚印,”男孩说,“那个大圆圈上面都是他的脚印。” “都是他踩的,”男孩说,“踩成了一道沟。” 戴眼镜的女人:“谁?谁踩的?” 男孩不回答,神秘地笑了一下。 小伙子:“是那个老头?” 男孩松开手,让望远镜掉落在胸前,依然望着湖上:“废话,还能是谁?” 大家都愣了一会儿,然后“噢——”似乎有点明白。老板娘拍拍男孩的小屁股,得意于儿子的聪明,然后看看每一个人,但是没有谁去理会她的骄傲。 南方口音的男人:“给我用一用你的小望远镜好不好?”试图模一下男孩的头。 “不。”男孩早有准备似的一弯腰,躲开他的手。 戴眼镜的女人:“我呢,给我用一下行吗?”这一回还不错,男孩总算扭头给了她一眼,但仍然是一个字:“不。”。 老板娘更加骄傲起来,笑得厉害。 小伙子把酒杯倒过来扣在桌上,向门外走:“去看看。” 戴眼镜的女人望着小伙子的背影,紧紧张张的不能决定,直到店门在小伙子身后摆来摆去摆来摆去慢慢停住,她才慌慌地追上去:“哎,等我一下。” 男孩转过身,环顾店堂一周:“一、二、三四五,妈!还剩下五个人!”然后从望远镜中饶有兴致地看每个人的脸。 温文尔雅的老两口随便拣了个座位坐下,各自要了一杯茶。南方口音的男人把头探进柜台,眼睛几乎贴在货架上,像一匹警犬那样上下左右琢磨了很久,最后什么也没买,退几步在两位老人近旁坐下,抽自己的烟。老板娘在他身后狠狠地盯了一眼,转出柜台,重又堆起笑去招呼角落里的那两个人。 “这位先生,您喝点儿什么不?” “喝什么?”西北角的男人仿佛一惊,站起身,“噢噢,一杯咖啡吧。” 老板娘再返身在店堂中走一条对角线:“您呢,想要点什么?” 东南角的女人说:“随便什么吧。好的,就要杯咖啡。” 店堂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匙杯相碰发出的微细声响,只有茶杯轻轻地脱开桌面又落回桌面的声音。 老两口中的一个:“你也不记得太平桥在哪儿吗?” 老两口中的另一个:“不记得。” “也没有印象,大概在什么方向吗?” “我现在想,是不是真有那么个地方。” 老板娘给录音机接通电源,随手捡了一盘磁带装上,按下一个键。 “要我看,”老板娘说,“那老头准是碰上‘鬼打墙’了。” 南方口音的男人:“是的是的,他在湖上有可能是‘鬼打墙’了,但是在这之前呢,他说要去太平桥,他还说前面就是太平桥,这怎么理解?” 老板娘:“那,依您的高见呢?” “我很怀疑,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钢琴声,似有若无。确实是钢琴声,轻轻的,缓缓的,一首非常悠久的曲子。窗外的雪地上有了淡淡的阳光。店堂里的光线随之明亮了许多,雪反射了阳光,甚至把窗棂的影子朦朦胧胧地印上天花板。钢琴声轻柔优雅,在室内飘转流动,温存又似惆怅,仿佛有个可爱但却远不可及的女人迈动起纤纤脚步。 后窗前的男孩忽然转回身,喊道:“妈,我害怕,妈——我害怕——!” 几个人急步向窗边去,惊然朝湖上望。 “怎么啦儿子?”老板娘搂住男孩,觉出他在发抖。 湖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老两口互视片刻,安慰男孩也安慰自己:“不怕,没有什么事,别怕。” 男孩:“把录音机关了,妈,你把它关上。” “为啥呢倒是……?”“你把它关上,关上——!” “这孩子今儿可真是怪了,平时你不是爱听它吗?”老板娘说着走过去关了录音机,再回到儿子身边来。男孩偎依在母亲怀里,安稳了些。 南方口音的男人眯起眼睛望着湖上,侧耳谛听很久。然后他弓下身,目光仍然不放弃白皑皑的湖面,在男孩耳边问道:“告诉我,你都看见了什么?” 过了差不多两小时,风大起来,前面的交通故障还不能排除。又一辆面包车在快餐店门前停下。 男孩举起望远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妈,妈——又来了九个!”现在他显得很快活,站在椅子上手舞足蹈,并且哼唱起一支古老的儿歌。后窗灿烂的光芒勾画出他幽暗的身形,就像个皮影。 九个人先后进门。老板娘团团转:“喂,有快餐盒饭,有荤的有素的。” “听说那边大树下,死了个人?” “对,一个老头。喂,有酒,还有各种饮料!” “怎么回事呢,凶杀还是自杀?” “请坐吧,都请坐吧。这么冷的天儿,先都喝杯热饮再吃饭吧。” 新来的几个人不急于落座,围着老板娘,围着那对温文尔雅的老人和那个南方人,询问湖上的事,叽哩呱啦南腔北调一团嘈杂:……噢,是吗?……昨天晚上?……对,开始下雪了……太平桥。什么太平桥?……不,不记得。真的有这么个地方?……没人认识他?……到底怎么回事呢他从哪儿来?…… 老板娘冲出重围:“劳驾劳驾,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这时她见那个小伙子和戴眼镜的女人回来了,就说:“要问就问他们吧,他们刚从湖上回来。” “喂,怎么样了?”老板娘自先问。 戴眼镜的女人好像把离开时的惶恐和焦虑都丢在湖上,微笑着,一边踢踢踏踏地跺脚一边擦眼镜上的水雾:“冷死啦冷死啦,湖上好大的风噢。什么?哦,让他先说。”她望一眼小伙子,那光景他们已经很是熟悉了。 小伙子:“不错,你那宝贝儿子说对了,那圆圈整个是那老头踩出来的。” 戴眼镜的女人:“他在湖上一圈一圈整整走了一宿,把那一圈雪踩得又平又硬。不不,不像是‘鬼打墙’。” 小伙子:“不是‘鬼打墙’。他不像是迷了路。他肯定是以为走到了他要去的地方,这才躺下来。喂,老板娘,再给我一杯酒。” 戴眼镜的女人也要一杯。她很美,皮肤很白,带一副细边眼镜,很文雅。 小伙子:“他在湖上一圈一圈至少走了有四五十公里,最后在岸边看见了一块大石头。对,就在那两棵大树下。那石头两米多长一米多宽平平整整,邪门儿了,正好像一张床。看得出,他死前并没有迷了路的那种惊慌失措,他完全相信那是一张床。”。 戴眼镜的女人:“他走到床前,他以为他走到床前,脱了鞋;还把一双鞋端端正正地摆好——想必这是他几十年里养成的习惯,然后爬上床,脱了棉大衣把棉大衣当被子,躺下,把自已盖好。就这样。” “有条不紊,看不出他有过一点慌张。” “睡之前他还吸了一支烟。就这样。” “他身上、衣兜里,什么也没有。没有一点能说明他身份的线索。” “发现时,他死了并不久。就这样。” “是我们那口子最先发现的。” “那时候天也就是刚刚亮,对吗?” “天刚蒙蒙亮。” 戴眼镜的女人看看手表:“就这样。现在是1点,他死了七八个小时了。” 没有人说话。都望着后窗。 过了一会,小伙子也看看手表:“噢,是吗?老板娘,给咱们开饭吧!” “喂,都有哪位要快餐盒饭?该死的我们那口子怎么还不回来!”老板娘满腹怨气地朝湖上望望,顺手在录音机上换了一盘磁带,按下一个键。“有酒,也有烟,有各种饮料!” 这一回是一首提琴曲,开始的节奏急切、跳跃、断断续续,继而低回旋转、悠悠荡荡联成一气,反反复复地加强着同一个旋律。仿佛在一片大水之上,仿佛有一条船,仿佛是一个水手驾了一只木舟。窗外,丝丝缕缕的残云在天上舒卷撕缠,风刮起雪尘肆无忌惮地扬洒在空中,太阳把它们照耀得迷蒙灿烂。一只提琴孤独地演奏,拨弦,弓在弦上弹跳,似乎有些零乱,然后是一阵激动的和弦、变奏,渐渐又透出初始的旋律,缠绵如梦……仿佛有桨声,有水声,有船头荡破水面的声音,仿佛有喁喁的话语。 男孩又喊起来:“妈我害怕!妈——我害怕,我害怕—一!” 人们忽啦一下又都聚向后窗。除去西北角那个男人和东南角的那个女人。 “妈你把它关上,把它关上——!” “天哪可真是怪了,今儿这孩子是怎么了?”老板娘说,忧心忡忡地看着众人。 “关上——!快把它关——上——!” 老板娘赶紧过去关了录音机,回来,搂住瑟瑟发抖的儿子,轻轻抚摸他的头,攥住他冰凉的小手,大气不出地盯着湖上。 湖上仍然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新来的一个人问:“湖上那些人,他们在等什么?” “可能在等新的线索。”“可能,正与电视台联系,寻找老头的亲人。”“等他的亲人,或者朋友。”“也可能等运尸体的车来。” 新来的人中有七个出了店门,到湖上去。 老板娘喊:“喂,见着我们那口子让他快回来!你们就问谁是快餐店的老板,对,那就是我们孩子他爸,让他马上回家来!” 南方口音的男人也走到门外,站在台阶上抽了一支烟,又回到店堂里。他看看男孩已经又在母亲的怀中玩耍了,便凑近来盯住男孩的眼睛问:“你看见湖上都有什么?别害怕,告诉我,你还看见了什么?” 文质彬彬的老两口颤颤地说:“别,别再问他。”“你看他刚刚好些了。” 老板娘茫然无措,不知该听谁的。 男孩似乎把刚才的恐惧全忘了,又高兴起来,举起望远镜看屋子里的每一个人:“一、二、三……妈,现在还剩九个。” 一个新来的人:“把你的望远镜让我看一下,行吗?” 男孩端着望远镜看,不理他。 另一个新来的人:“给我看一下就还给你,怎么样,行不行?” 男孩从望远镜中看每一个人,对上述请求毫无反应。 最先来的那个小伙子喝着酒,笑笑:“你们休想。这孩子邪门儿了,老板娘你这儿子将来是个人物。” “至少,”戴眼镜的女人说:“你这儿子能把你这小店守得牢牢的。” 但这时男孩从母亲怀中挣脱出来,下地,径直朝东南角走去。他走到那个女人跟前,站下。东南角的女人仿佛很疲惫的样子,从始至终一声不响,让人担心她是不是病了。男孩站在她跟前注视了她好一会,她才发觉。 “噢你好!”她说,“有什么事吗?” 男孩:“你想不想用一用我的望远镜?” “喔,当然好。可用它看什么呢?” “湖上,你可以用它看看湖上。” “对对。好,让我来看看。” 下午四点多钟,湖岸上又来了一辆警车。红色的警灯一闪一闪,灭了。几个警察再次围着死者拍照:全景,近景,局部。摄像机对准老头平静的脸,推近拉开,推近,拉开,然后摇拍远景。 鲜艳的落日挨住了山顶。山的某些被照耀的细部,更加复杂、真切。风把天空刮得非常干净,山的全景依旧十分简单,甚至抽象。大山的影子倒下来,渐渐淹没了那两棵大树的影子,像黑色的油那样缓缓浸染着雪层。湖面上一半晦暗阴郁,一半灿烂悦目。雪层,和雪层上的那个大圆圈一点也不融化。 没有迹象表明前面路段上的交通故障可以很快排除。快餐店门前,有些汽车掉转头准备往回走了,发动机隆隆作响,排气管喷出一股股白烟。 “一、二、三、四、五、六、七,妈!走了七——个!”老板娘的儿子说。阳光斜进快餐店的窗口。窗棂的影子一条一道,起起伏伏落在店堂中央的地上、桌椅上,落在人的身上、脸上。 从湖上回来的人说,在一尺多厚的雪层下,找到了老头的那个大背包。 “怎么知道一定是他的呢?” “背包里有一张他年轻时的照片。很旧了,已经发黄,表面布满了裂纹。” “是他?” “很明显,那是他,是他年轻的时候。” “是从一张合影上剪下来的。” “噢?” “照片的一侧,残留了一个女人的肩膀。” “肯定是一个女人?” “看得出,她穿的是一件碎花旗袍。” “他呢?” “他嘛,看样子那时他有三十多岁,很普通,一张最容易被人忘记的脸。” 老板娘一次次到门外去,张望她的男人。“该死的,还想不想回来!到底是上哪儿去了……” 男孩又唱起那支古老的儿歌,唱得零零落落,不时向他的母亲报告湖上的情况。“妈,妈——!他们把他抬上汽车啦。” 人们喝着酒,喝着咖啡和茶,漫不经心地扭转脸看一看窗外。往山里去的路还没有修好,往山里去的车无声无息还停在雪地里。 “没有他的地址吗?背包里有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身份的东西?” “没有” “背包里有一袋米、一罐油、一盒糕点和一包糖果。就这些。” “还有几只漂亮的发卡。就这些。” “对啦,还有几个红色的纸袋,每个纸袋里一沓崭新的钞票,一元一张的,十张。” “会不会是压岁钱?” “是压岁钱,再有几天就过年了。” “呵对,还有些烟花爆竹。再没了。” “还有一个礼拜,就要过年了。” “这条路常出故障吗?” “但愿今天夜里咱们都能回到家吧。” 男孩像模像样地扭着胯,扭着小屁股,扭出欢快的节奏,把那支陈旧的儿歌唱出崭新的激情。阳光不知不觉地消逝,昏昏暗暗的后窗把男孩的身影融化进去,风更大了,风声很响。“汽车开啦,妈!他们把他运走了。”几乎分辨不出这声音是从哪儿发出的。 老板娘扭亮了灯,昏黄的灯光让人打不起精神。老板娘走近录音机,但偷看一眼她的儿子,踌躇片刻,又战战兢兢地走开。 天黑起来的时候,往山里去的路通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七个人站起来,依次出门,打算进山去。男孩从望远镜中看他们怎样走出去,看店门在他们身后怎样摆来摆去摆来摆去,看风怎样把碎雪从门隙间吹进来并且在门前化成水。男孩看见东南角上的那个女人还在,望远镜从那儿走一条对角线,男孩看见西北角里的那个男人也没走。 老板娘思虑良久,对男孩说:“我出去看看,不知你爸爸到底哪儿去了。”她看看角落里的两个人,把话甩给他们听,“我不会走远,我就到门前的大路上,绝不走远。” “一、二、三。”男孩子把他自己也数进去,店堂里连他总共剩下三个人。 男孩从望远镜中看到:东南角的女人终于向西北角走去。 男孩看到:她走到西北角那个男人近旁停下脚步,站着,一言不发。 男孩看到:男人点了一支烟,吸了两口,才转过脸来,望着女人。 窗外一团漆黑,风声压倒一切。 男孩听见女人说:“这么久,你还没有认出我吗?” 男孩听见男人并不回答。男孩看见,男人的眼睛里和女人的眼睛里,都有一层亮亮的东西涌起,涌得厚厚的。 男孩悄悄溜进柜台,按响了录音机,躲在柜台后面。窗外,漆黑的雪地上走过漆黑的风声。然后是一把吉它,一把要命的吉它,响起来,颤抖着响起来……仿佛在那颤抖的琴声前面和后面,都有着悠久的时间。男孩像那琴声一样,颤抖着,蹲下,把双膝紧紧抱在怀里。 很久很久,男孩听见那女人对那男人说:“我等你,我们一直都在等你。” “我们等你,我们到处找你。” “我们找你找了,一万年。” <ref>[https://www.kanunu8.com/book/4312/52074.html 努努书坊]</ref>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1/71odccrca0degms.html?desk 名人简历]</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60 東方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边缘(史铁生创作的小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