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94.1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的原始碼
←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ig> ''' |- |[[File: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时间: 1978年 级 别: 国家级 地理位置: 贵州省铜仁市 类 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保护对象: 黔金丝猴、珙桐等 气 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保护区总面积4.19万公顷,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为保护对象。<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f8d9d67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f.html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百度 , 2019-08-03</ref>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 1978年批准建立的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同年,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批准,被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成为中国的第四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3号”文件正式将原“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更名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 ==地质地貌== 梵净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体,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绿岩系,是中国南方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 梵净山山体庞大,地势高耸,层峦叠嶂,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金顶海拔2493米,而东坡山麓的盘溪口海拔仅500米,高差达2000余米。以凤凰山、金顶的峡谷地形为中心,四周逐层散布低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各种地貌类型。 ==气候== 梵净山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均温介于5.0~17.0°C,相差达12°C之多,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于1100~2600毫米之间,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相对湿度年均80%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多样,形成气象万千的气候特征。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 ==植被==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原始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梵净山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植被景象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垂直带谱,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22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 ==水文== 梵净山为乌江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内冲沟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称,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其中属江口县境内主要有[[黑湾河]]、盘溪河、[[瓦溪河]]、马槽河、[[黄泥沟]]、廖家河、[[凯土河]]、牛尾河;属印江县境内的主要有[[肖家河]]、于家沟、[[淘金河]];属松桃县境内的主要有[[鱼泉沟]]、乱石河,河流总长度超过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为12.37立方米/秒,且长年不断流。 ==土壤== 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多的是山地黄壤和暗黄棕壤,其土壤主要为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主要母岩有变余粉砂岩、变余石英砂岩、绢云母板岩、千枚岩、变余凝灰岩以及变质细碧角斑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保护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构成了由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为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区域范围== 保护区东邻[[江口]]县[[快场]]村,南抵[[江口]]县[[高峰]]村,西至[[印江]]县[[豆臭林]]村,北至[[印江]]县[[金厂]]村。梵净山保护区的总面积为41900万公顷(二调实测面积43411公顷,其中国有林面积314376000公顷;集体林面积1197367公顷),其中实验区面积145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4.6%,内含旅游小区12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8%;缓冲区面积为0.2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7%;核心区面积2460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8.8%。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生物==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之一。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 动物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有动物近3000种,其中兽类69种,鸟类191种另4亚种,两栖爬行类75种,鱼类48种,陆栖寡毛类211种,昆虫类2000余种。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29种。特别是[[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 植物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617930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0570亩(其中大于25度陡坡耕地面积523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94.5%(加灌丛),林木蓄积量达381万立方米。区内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 [[File: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具有梵净山[[冷杉]]、[[珙桐]]、[[黄杨林]]等森林类型40多个。名贵的孑遗植物和特产植物,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3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梵净山冷杉、钟萼木等6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25种。另外,具有各种用途的资源植物11000多种。 以上数据截止至2014年 ==管理措施==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一直都很重视科研、科技工作,并根据自身的实际,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研究项目,如中美梵净山环境监测、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月亮山林区科学考察等。独立主持完成了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如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调查、黔金丝猴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研究等,并确立了以“科研为先导、管护为基础、协调作保障”的管理方针,保护管理、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过制作保护区的图文、影视资料对外宣传保护区的情况。举办夏令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动植物标本,对中小学生进行大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利用宣传牌、标语、通告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强了保护区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国务院于1986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5年获得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 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获得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态价值==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总共750只左右,仅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宝”。 梵净山保护区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是东亚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的典型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特有种众多,珍稀动植物种更为繁多,是一块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原始综合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f0547u3u7ug|480|270|qq}} <center>登上贵州最有名的梵净山,看看大自然赋予的壮丽景色!</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