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5.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读书笔记:也谈生死(王金龙) 的原始碼
←
读书笔记:也谈生死(王金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读书笔记:也谈生死'''<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6726677/pexels-photo-1672667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读书笔记:也谈生死》'''是[[中国]]当代作家王金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读书笔记:也谈生死=== 读完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但沉重中又有所解脱。她96岁高龄所写的这些文字,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人生死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有无,对鬼魂的看法等等。这也难怪,人到了她这样的高寿年龄,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与这个世界告别,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而又头脑清醒的睿者,不考虑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与杨先生相比,我虽已“别六奔七”,但在年龄段上还是相差很远,学识上更是天壤之别,但近年来,关于生死的想法也时时冒出些念头,这应该是人到老年所应有的想法吧。 人有生就有死,来到世界上时作为婴儿没有记忆和感觉,可离开这个[[世界]]时,如果没有老年痴呆,头脑清醒,就开始想很多的问题: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时痛苦不痛苦?死后还有没有灵魂?人死后肉体和灵魂会分开吗?等等。杨绛老先生,作为一位睿智的学者,依据她的思考和理解,提前给我们做出了答卷,读来让人感悟多多,也对生死有些迷茫或者说恐怖的我们,算是指点了迷津。 人怎样离开这个世界?杨先生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的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 随着岁数增长,身边的亲朋好友及亲人,不免经常有人去世。对那些得了急症或意外突然去世的人,大都感到愕然和惋惜。但是,看到得了绝症、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每日每刻的煎熬、动手术化疗,像是受尽人间酷刑一样,几年下来,骨瘦如柴,家人也心力憔悴,最后还是命归黄泉,更是心如刀绞。 我的一位同事,不到五十岁得了直肠癌,而且一发现就到了晚期,我到上海医院去看他,他刚动完手术,对我说:我可知道当年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酷刑,打死都不招的滋味了,真不容易啊!他对痛苦的体验深深的留在我的脑子里。 撇开对死亡的恐惧,我们都希冀毫无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像躺下去睡觉一样,永远的不再醒来。这就是古语说的“是修来的福分。”近年来西方所推崇的“安乐死”,对我们来讲接收这种观念还有差距,那是在头脑清醒、知道下一刻就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情况下死去的,我想留恋和恐惧总会有的吧。 我的另一位同事,给我讲了他遇到突如其来的车祸时感受:当对方车子冲过来时,他本能的一闪,但没有闪过,接着就没有了任何知觉。昏迷三天后,才从死亡线上清醒过来,全身慢慢感觉到疼痛,而且越来越强烈。如果他不再醒来,那就永远的死去了,而且毫无痛苦。 由此看来,要想毫无痛苦的死去,就是在你不知的[[情况]]下,外力或内因(突发疾病)突然让你进入了没有感觉的世界,永远不再醒来,这就是人生死亡“有福气”的最终[[表现]]。要知道,无疾而终,能“享受”这份福气可不容易,那是要“修行”才能得来的啊! 至于佛家讲的修练到“无意识界,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种超凡脱俗的涅槃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所以,不在讨论之列。 人死了,到哪儿去了?还有没有灵魂?杨绛老先生给了我们精彩的论述:“活着的人都祝愿死者'走好’。人都死了,谁还走呢?遗体以外还有谁呢?换句话说,我死了是我摆脱了遗体?还能走?怎么走好?走哪儿去?”古语:“人死如烛灭”或“油干灯烬”,都是用火比喻生命,油或脂等燃料比喻人的躯体。“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我要说明的是,人有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但身体有没有[[生命]]却是显而易见的。”死尸和活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生命,也就是灵魂的有无。所以说,“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看得见的是肉体,肉体没有灵魂就是尸体。” 一个人活在世上,“肉体和灵魂一体,灵魂凭借肉体而[[感受]]人间的喜怒哀乐。”“肉体和灵魂的结合有完了的时候,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肉体离开灵魂就成了尸体,尸体火化变成了尘埃,“我”的灵魂还在,“不过,这没有肉体的魂,就是我们通常称为鬼魂了。” 鬼魂的有无,或者说的广义一点鬼神的存在与否,自有人类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存在有存在的道理,不存在有不存在的理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子路问孔子生死的问题,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孔圣人的[[态度]]。 但圣人对鬼神并不仅只是敬而远之。《中庸》记述子思转述孔子的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论语亦曰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说,鬼神虽然看不着,听不见,但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神灵的存在,在你祭祀时,神灵就在你的头顶上,就在你的左右。 由神灵再推而广之,就是大自然的神明,老百姓的话就是“天,”“老天爷。”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知我者,其天乎。”这都是指神明的大自然而言,你能说它不存在吗? 写到这里,对于人死后灵魂的有无,我突然想起鲁迅对祥林嫂所说的话:“也许有吧?不过,我也说不清。”因为“没有”无从证明;证实“有,”也没有实证。杨绛老先生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她的观点。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姑且不负责任的敷衍一下吧。 杨绛先生最精彩的部分,是她写的《胡思乱想》之一、二。在她即将临开人世时,对她人生作为的忏悔和升入天堂的遐想,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她认为人死后有灵魂而言的。 杨先生说:我死后,因为在人世没有犯大凶大恶,不至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但一辈子过错攒了一大堆,小小的过失也造成了不少的罪过。我愚蠢,我自私,我虚荣,不知不觉犯下了不少罪。到我死,我的灵魂怎么也不配上天堂。忏悔不能消灭罪孽,我只有服服帖帖的投入地狱,受苦受难,把灵魂洗练干净。然后,我才能去见过去的亲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经颤抖起来。看到一个哲思渊博的学者有良知的灵魂,是怎样的反思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样剖析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有没有这份勇气,真诚的把自己的人生阴暗面来一次深深的忏悔呢? 杨先生有哪些罪过,值得她这样反省呢? “父母生我养育我,可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他们身边,跑到国外去了,还顶快活。”这是其一;“我平时太任性,老是闹别扭,不像妈妈那样和顺体贴,我心上也负疚。”这是其二;“我只有一个女儿,却未尽妈妈的责任,到绝症末期还不知她的病情,直到她去世之后,才从她朋友的记述中得知她病中的痛楚,我怎么补偿我的亏欠呀?”这是其三。 读了杨先生的忏悔罪过,在普通人看来,那实在是称不上罪过,顶多是懊悔而已。如果按照杨先生的罪过标准,我们不知要有多少人死后的灵魂真的应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细想自己的人生,对父母,对妻儿,对朋友等等,该有多少亏欠和懊悔啊!“鸟之将死其声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罪孽深重,岂止这些,夜半沉思,一定也会冒出半身冷汗。 苏格拉底说过:死后的鬼魂泡在苦海里,需要等他生前亏负的人饶恕了他,才可以超生。杨先生说:我的亲人也一定会宽恕我的,但是,即使亲人宽恕,也不能免除我的罪恶。我还要熬过一场死亡的苦,再熬过一场炼狱里烧炼的苦。老天爷是慈悲的。但是我没有洗练干净之前,带着一身尘浊世界的垢污,不好“回家。”这是怎样一个洁身自好、又严于律己的伟大灵魂,让我们真是望尘莫及啊! 杨先生既有超凡脱俗之举,又是一位人间普通的老翁媪,她说:“假如我要上天堂,穿什么'衣服’呢?”她是不是和我们家的老人一样,在没有死之前,就让家人给她[[准备]]“寿衣”呢?杨先生表达的是另外一层[[意思]]:“'衣服’不是指我遗体火化时穿的衣服,是指我的灵魂上天堂时所具有的形态面貌。”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爸爸妈妈去世得早,在他们眼里,“我”还应该是年轻时的[[模样]];但是,如果“我”打扮的年轻,穿着当时的漂亮“衣服,”但见到丈夫和后来去世的女儿,他们怎么能[[认识]]我呢?这让学问高深的杨先生也颇犯踌躇,不知如何是好。“但亲人去世多年后,就能常常梦见。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但在梦里,我从未见过他们的面貌和他们的衣服,只知道是他们,感觉到是他们。我常想,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都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 杨先生用自己的梦境,成功的解决了灵魂相识的难题,轻松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没有任何的[[恐惧]],甘愿受到惩罚,让灵魂洗净尘世污垢,到天堂与她朝思暮想的亲人们见面。 庄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他认为,生里有死,死里有生,生或者死,只是某一事物呈现的不同状态罢了。杨绛老先生,也把生死看成了不同的存在形式,所以能面对死亡,坦然处之,随遇而安,真正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她对生死豁达开阔的态度,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在此文的最后,让我们请出杨绛先生,发表离别这个世界“回家”的感言:“我今年一百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现在我们读到杨先生的这段话,她已是升到天堂的灵魂,是她的[[灵魂]]在给我们讲话。我也[[明白]]了,所谓灵魂不死,大概就是指人生前所留下的思想吧。肉体不在,[[思想]]永存。古代先哲们的肉身都早就烟消云散,但他们留下的思想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让一代代人受益并发扬光大下去,他们的灵魂也是永垂不朽的。这是读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的另一层感受。<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63477962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金龙,[[山东]]阳谷县人。喜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都有涉及。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读书笔记:也谈生死(王金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