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0.8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中神社 的原始碼
←
臺中神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中神社'''<br><img src="https://f.share.photo.xuite.net/apex.cheng/1f3d162/9297206/401328172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第一代臺中神社<br>[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117811315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臺中神社''',為[[台灣日治時期]]位於[[台中州]][[台中市]]的神社。第一代神社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台中州臺中市[[新高町]]84番地,即今日之[[臺中公園]][[北門樓]]北方。第二代神社建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臺中市新高町141番地,並於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升格為[[國幣小社]],第一代神社則被拆除。 [[彰化神社]]、[[清水神社]]、[[員林神社]]三所[[鄉社]]和八所[[無格社]],均由升格後的臺中神社所[[管轄]]。 第二代臺中神社[[範圍]]為今日的[[臺中市孔子廟]]、[[臺中市忠烈祠]]、[[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體育場]]、臺中市[[救國團]]力行終身學習中心及[[臺中市立雙十國民中學]]。 == 神社歷史 == ===第一代臺中神社大正元年-昭和15年(西元1912-1940年)=== ==== 創立 ==== 隨著台中街的發展,人口漸漸增加,但一直都沒有設立神社,故由律師[[小畑駒三]]和台中廳長[[枝德二]]為主事者,召集官民有志者於明治43年(西元1910年),著手準備台中神社的[[創立]]。[[擬定]]於台中公園北側[[興建]]台中神社,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由臺中神社信徒總代表小畑駒三、[[小鹽元太郎]]、[[山移定政]]、[[安土直次郎]]、[[坂本素魯哉]]、[[林烈堂]]及[[吳德功]]等人,向[[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並在同年通過申請設立。 由當時[[愛知縣]][[知事]][[深野一三]]推薦的[[名古屋市]]工匠[[伊藤滿作]]設計施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台中神社舉行[[地鎮祭]][[動工]],於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9月竣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10月27日舉行[[鎮座祭]]。 在神社工程進行期間,當時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和民政長官[[內田嘉吉]]曾在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6月8日來此視察,並將台中神社神橋[[跨越]]之溪流命名為「[[綠川]]」。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樣式為最古老的[[神明造]],建材使用[[日本]][[內地]]和[[台灣]]的[[檜木]]。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大正2年(西元1913年)升格為「縣社」;同年8月31日[[天皇誕生日]](天長節)舉辦盛大的[[列格奉告祭]]。 ==== 獻納活動 ==== [[臺中州]]下的酒專賣關係業者為了[[昭和天皇]]於昭和3年(西元1928年)11月10日登基的御大典紀念,為台中神社建造當時「全台最大鳥居」,樣式為[[神明鳥居]],位置在當時[[臺中]][[武德殿]]前方的[[大正町]]通(今日[[自由路]])。其建材為[[銅片]][[包覆]][[鋼筋]][[混凝土]],柱子高度為52尺,直徑為4尺,鳥居最上方橫木高70尺,並在御大典當天舉行鎮地祭。 昭和8年(西元1933年),由[[坂本素魯哉]]為代表計劃了15,000圓的台灣神社神輿募款活動,捐款將用來興建[[神輿庫]]和建造[[神輿]],活動在同年10月經當局許可。昭和9年(西元1934年)6月募款活動[[結束]],並在同年10月25日舉行盛大的[[獻納式]]。 ===第二代台中神社昭和15-20年(西元1940-1945年)=== ==== 遷建與升格 ==== 第一代台中神社的[[社殿]]受到[[蟻害]]而有改建的必要性,加上參拜者增加,社域隨著[[都市發展]]和公園的需求逐漸[[狹隘]],又因台中神社鄰近台中公園和[[殯儀館]],會不利於[[傳教]]和[[信仰]]。 於是台中[[知事]][[日下辰太]]便提出以[[增加]]神社[[森嚴]]和公園[[擴張]]的建議。趁著日本造苑界權威[[本鄉高德]]博士為了[[臺灣神社]]遷宮來台的機會,向其請教台中神社神域擴張的意見,並請他來視察台中神社遷座的預定地。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決定第二代台中神社建造於臺中市新高町141番地(後地名俗稱:神社子、宮北),新神社境地位於原台中神社的東北方,南臨[[水源地運動場]],而運動場則視為新臺中神社[[外苑]]的[[延伸]]。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縣社台中神社御造迎奉贊會」組織成立。新神社境地的土地原皆為民有地,主要為做為水田使用。台中神社移轉改築之申請則是於昭和14年(西元1939年)2月13日由[[台灣總督府]]通過。 在台中神社遷建計畫進行期間,台灣總督府亦將台灣各州廳的神社升格。第二代台中神社的最初設計以[[簡明]][[莊嚴]]的神明造為原則,因當時日本[[內務省]]認為神明造應由[[伊勢]]的[[大社]]使用,於是台中神社各社殿使用「[[流造]]樣式」,而社殿的屋頂則是「切妻[[入母造]]」,社殿以外的[[社務所]]、[[齋館]]和[[繪馬堂]]則是入母屋造。[[屋簷]]使用[[斗拱]],而在本殿上有簡素的[[蟇股]]和[[懸魚]]裝飾,總體為呈現了[[桃山時代]]洗鍊的弧線的設計。第二代台中神社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舉行地鎮祭,昭和14年(西元1939年)4月16日和17日舉行[[木曳祭]],昭和15年(西元1940年)舉行[[上棟祭]],同年10月20日全部竣工,並於同月25日舉行[[遷座祭]]。 原臺中公園內的第一代台中神社主體木造部分拆除。第二代台中神社境內占地32,000坪,為社有地(內苑15,500坪、外苑7,700坪、池濠8,800坪)。 為了當時局下提升神道崇敬以及日益劇增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總督府於昭和17年(西元1942年)6月向日本內務省提出了國幣社列格願書,並於同年11月27日通過,台中神社自「縣社」升格為「國幣小社」。 ==== 神社神域與社殿配置 ==== 第二代台中神社位在台中市水源地北方,鳥居與陸上競技場間有一條橫向的參道。而神社的周圍挖設了[[壕溝]],並在壕溝中放水,故在馬路與鳥居之間設有一小橋。挖掘出來的土則用來將神社的後側墊高。 [[畠山喜三郎]]對於各社殿的配置方面,參考了日本內地的[[官國幣社]],並提出以下四點: * 第一,配置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祭典儀式的進行,尤其本殿、[[祝詞殿]]、[[幣殿]]和[[拜殿]]之關係須詳細計畫。其次為拜殿兩側的「[[神饌殿]]」和「[[樂殿]]」之配置,由於樂殿為[[音樂]][[演奏]]的場所,他們之間的距離需考量儀式的方便與音樂的效果。 * 第二,考量[[熱帶]]地區的炎熱氣候,於拜殿與其左右側的神饌殿和樂殿間以[[迴廊]]連接。為了四面通風,在建築的三面設置[[蔀戸]]([[格柵窗]]),其中一面可在參拜者過多而無法進入拜殿時移除,讓參拜者能在迴廊上向內部行禮。 * 第三,[[神門]]和拜殿間的空間。考量團體參拜在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七七事變]]後日益增多,需要約2,000坪的空間以容納3,000人同時參拜。故需將參拜和回去民眾的動線分開,於神門的兩側分別設置側門,參拜者從中央的神門進入,回去的民眾則走兩側側門。 * 第四,參拜者能夠在鳥居前就看到本殿的[[千木勝男木]](神社屋頂[[構造]]之一)。畠山喜三郎觀察日本主要的神社後發現除了[[多賀大社]]外,其他神社皆無法從正面直接看到本殿的屋頂。為了增加神社的森嚴感,要讓參拜者不只在拜殿前向本殿行禮,要從參拜者下車然後行至鳥居前脫帽行禮時,皆能瞻仰本殿屋頂的千木勝男木。 齋館為[[舉行]][[結婚]][[典禮]]的場所,也是[[神官]]在進入社務所前[[潔齋]]和[[擺放]][[神棚]]的地方。考量神官每日需常出入拜殿和社務所,故將社務所配置在靠近神門之處。此外,考量左側通行的原則,齋館、社務所和[[手水舍]]配置在[[參道]]左側。[[祭器庫]]一般皆設置在進入神門內的地方,而台中神社的祭器庫則兼做[[寶物庫]]使用。 ==== 神社建材 ==== 第二代台中神社各社殿使用[[阿里山]][[紅檜]],社務所、齋館和繪馬堂則使用[[八仙山]]的[[扁柏]]和些許紅檜。各社殿建築的屋頂使用[[長野縣]][[木曾]]產[[日本花柏]]作為木皮包覆,部分社殿、手水舍、[[制札台]](公佈欄)和[[春日燈籠]]的屋頂則使用八仙山所產的檜木皮,第二代台中神社為台灣[[第一個]]使用台灣產檜皮在神社的建築上。神輿殿、社務所、齋館和繪馬堂的屋頂則使用[[水泥瓦]]。 ==== 燈籠 ==== 第一代台中神社境內約有80座[[石燈籠]]移至第二代神社中,重要仕紳和團體捐獻的石燈籠放在鳥居前的橫向參道上,其他則散置在神域的樹林間。新造的燈籠則有鳥居前方左右兩側的石造大燈籠,神門前置1對中燈籠和1對[[狛犬]],另外2對中燈籠置於鳥居外的橫向參道兩側,以及繪馬堂前的參道入口,神門至拜殿之間則設置[[吊燈]]。 ==== 神苑 ==== 為保持神社的森嚴,約有7成土地要種植樹木。新境地原為水田,而第一代台中神社的樹木大多不能移植,第二代台中神社中的樹木大部分來自台中州下各地捐,如[[細葉榕]]、[[雀榕]]、[[楓香]]、[[朴樹]]、[[杜英]]、[[烏心石]]、[[圓柏]]、[[羅漢松]]、[[竹柏]]、[[銀樺]]、[[樟樹]]、[[青剛櫟屬]]、[[月橘]]等樹種。鳥居與陸上競技場間的外苑則種植了100棵椰子樹。 == 神社祭祀 == 台中神社的例祭為每年10月28日。例祭、新年祭和[[新嘗祭]]為三大祭。每日每月的恆例祭儀如下: * 日供:每日早旦 * 月旦祭:每月1日 * 月央祭:每月15日 * 月次祭:每月28日 == 神社戰後概況 == *[[二戰]]後,臺中神社主殿於民國35年(西元1946年)改設為[[臺中縣忠烈祠]](當時中市尚屬臺中縣管轄)。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中華民國空軍總部]]利用原神社亭臺成立[[空軍第三飛機場附設子弟小學]](今[[崇德路]][[省三國小]])。當時校舍[[遷就]]神社亭臺地形而分散。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2月1日,依政府設校規定,校名改為[[臺中市私立制空小學]]。隔年再改為[[空軍總司令部附設臺中子弟學校]]。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臺中市立中學]](今[[自由路]][[居仁國中]])也選在神社設分校,後協議忠烈祠通道以西為空軍小學,以東為市中分校(後改為[[臺中市立二中]],今日的[[臺中市立雙十國民中學]])。 *民國56年(西元1967年)6月,空軍小學遷校,原址改建為「[[臺中市孔子廟]]」。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與[[日本]][[斷交]]後,中央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神社主殿被拆除改建,此時第二代神社園區建物已全數[[消失]]。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臺中市政府]]找回公園內舊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現存石砌臺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舊臺中神社<ref>[http://www.yjes.tc.edu.tw/park/c73.htm 臺中神社],古老的遺跡,</ref> 的遺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臺中神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