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92.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肘歌抬歌 的原始碼
←
肘歌抬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肘歌抬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77db013cb2fb8582.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848673&sid=9173686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文化遗产名称;肘歌抬歌 所属地区;安徽 遗产编号;Ⅲ-5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 肘阁抬阁是中国[[最古老]]、[[最稀有]]的舞蹈艺术之一,是由八个人共抬一张八仙大桌,表演者站立其上。边走边唱,锣鼓喧天。 起初是人们用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人们才将戏剧、杂技、歌舞表演逐渐融于抬歌表演中。也由原来的八人抬,演变成现在拖拉机、马车、牛车拉的形式。 上面的人物大多是孩子,小的几岁,大的十几岁。 他们凌晨3、4点钟起来化妆,扮成各式人物,绑在架子上。 2019年11月,肘阁抬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ref>[http://www.musiceol.com/news/html/2012-5/20125211734921238686.html 安徽阜阳“肘歌抬歌”迎丰收],中音在线 , 2012-05-21</ref>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肘歌抬歌'''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编号:Ⅲ—5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淮南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遗产级别: 省 ==舞蹈概述== 表演时他们有的潇洒自如,有的泪流满面,有的却睡的酣甜。场面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为百姓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肘歌]]、[[抬歌]]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国最为鼎盛,属于民间舞蹈谱系,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表演剧目== 肘歌是一种民间舞蹈,肘歌的表演剧目多以历史传说、典故为题材,如《[[三国]]》、《[[水浒]]》、《[[大保国]]》又名《[[二进宫]]》、《[[水漫金山]]》、《[[秦香莲]]》、《[[豹头山]]》、《[[天女散花]]》等。解放后,剧目得到发展,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节目如《[[计划生育]]》等等。 抬歌是临泉县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抬歌是从明代阜阳临泉就有的,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当时抬歌演出在民间非常盛行。 演出的节目有《[[ 白蛇传]]》、《[[游西湖]]》、《[[水漫金山]]》、《[[哪吒闹海]]》、《[[怒打镇西关]]》、《[[二乔比美]]》、《[[回荆州]]》等,这些节目至今连名字都未改变,仍是当前抬歌团队的保留节目。 经过发展与创新,现代剧目有:《[[柳河湾]]》、《[[高山下的花环]]》、《[[打倒杜鲁门]]》等。 ==舞蹈特点== 抬歌、肘歌的共同点是芯子均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并配以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肘歌是一人顶,抬歌则是多人抬,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多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如“[[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扼虎救父]]”等。 表演由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架上表演者均选4—6岁少儿,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固定在铁支架上,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此种舞蹈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其中《[[孙悟空盗桃]]》等节目又暗藏机关,表演者可在架上翻跟头。 演出时由民族器乐八音班伴奏(包括锣、钗、大鼓、小鼓、笛、哈巴狗等),演奏民间小调、地方戏曲音乐、喜庆、欢乐、奔放,具有浓郁的乡士气息和地方特色。 “肘歌抬歌”是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肘歌抬歌”表演分两部分组成,青年执撑者身穿道袍,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行且舞;小演员在支撑铁架上表演各类戏剧、故事;上方演剧下方舞,舞步花样翻新,队形穿插变换,宛如一个流动的立体戏剧舞台,令观者目不暇接。 ==传承意义== 肘歌、抬歌是姐妹艺术形式,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3711xr0ei|480|270|qq}} <center>临泉肘歌抬歌</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肘歌抬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