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的原始碼
←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福建省 (中華民國)'''<br><img src="https://p2.bahamut.com.tw/HOME/creationCover/25/0004197525_B.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197525 圖片來自gamer]</small> |} '''福建省'''(Hok-kiàn-síng、Hók-gióng-sēng、Ho̤h-ge̤̍ng-sêng),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省虛級化|虛級化]]的[[省 (中華民國)|省份]],目前實際管轄有[[金門縣]](金門島、[[烈嶼鄉|烈嶼]]及[[烏坵鄉|烏坵]]等)與[[連江縣 (中華民國)|連江縣]]([[馬祖列島]]、[[莒光鄉|莒光]]及[[東引鄉|東引]]等),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中華民國]][[行政院]]亦設有[[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管轄當地政務。 [[中華民國]]福建省原繼承[[清朝]][[福建省 (清)|福建省]]疆域。[[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中華民國國軍]]敗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中華民國國軍|國軍]]亦無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福建省成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已虛級化的福建省政府。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早期[[臺灣本島]]尚未設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時,政府用語中將[[臺灣地區|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在[[台灣獨立運動|台湾独立]]的政治展望中,关于金馬地區的前途,则产生了[[金馬放棄論]]。 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 (1945年-2010年)|臺北縣]][[新店區|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2018年底,[[行政院]]宣佈省級機關去任務化,原福建省政府所有行政組織與業務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ref>[https://www.ey.gov.tw/eykm/ 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ey</ref> 承接。福建省政府去任務化後已經無任何行政組織或實體辦公場所,[[De facto|實質上]]解散,僅保留省府名稱和省主席職稱。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臺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自2018年起中國大陸向金門供水。 === 反共軍事行動與福建事變 === 民國18年(1929年)初,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3個旅兵力,企圖圍殲中共紅四軍於贛南地區。此時,閩西及閩南的國軍大部,正在廣東潮汕地區同粵軍與中共地方紅軍作戰,閩西守備力量薄弱。中共紅四軍為避敵鋒芒,決定挺進閩西,佔領長汀後,分兵龍巖、永定、上杭、連城、武平等縣,建立起閩西革命根據地。 自民國19年(1930年)起,國民政府先後發動對位於江西、福建等省份的中共「革命根據地」實行五次軍事圍剿。 民國22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蔡廷鍇]]等人,聯合其他反蔣勢力,發動[[閩變|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福州成為臨時首都。[[蔣中正]]以大軍鎮壓。由於福建事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反對意見,在兩方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國民政府軍擊破。 民國23年(1934年)冬,中共中央紅軍突圍「[[長征]]」後,國民政府集中了16個師約20萬兵力,向福建各地殘餘蘇區據點進行「[[清剿]]」的軍事行動。在當地的中共紅軍和遊擊隊(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土共'''」),也對國軍進行了三年反「清剿」的遊擊作戰。直至民國26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福建的紅軍遊擊隊才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第2、第3支隊和軍部特務營。 === 抗日戰爭 === [[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與國軍在長江流域對峙,在福建地區抽不出足夠的兵力來進行佔領,僅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區的港口及腹地進行小規模作戰,民國27年(1938年)春,為配合進攻武漢,日軍決定佔領廈門和廣州,企圖遮斷國際對中國的供應線。5月,[[福州]]、[[廈門]]先後失守,福建省政府內遷永安。抗戰勝利後遷回舊治。 === 國共內戰再起 ===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準備武裝在各地開展遊擊戰爭。福建當局設立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五個綏靖區,部署保安團等部隊對中共革命根據地和遊擊區進行軍事攻勢。福建各地中共組織和遊擊隊,繼續採取分散隱蔽的方式與國軍周旋。之後,趁著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東北、華北的中共佔據區,福建兵力空虛之機,組織群眾運動,擴大遊擊戰爭,企圖動搖國民政府在福建的統治根基。 民國36年(1947年),中共閩浙贛區委領導人和武裝力量分赴福建各地開展遊擊戰,並發動反抽丁、抗徵糧和打穀倉等群眾運動。並於6月18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簡稱粵東支隊)。共軍日漸活躍,地方治安不復平靜。民國37年(1948年)1月底 國民政府在廣東-{松}-口成立「閩粵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以[[涂思宗]]為總指揮。將福建的武平、上杭、龍巖、永定、平和列為「匪區」。因應勘亂時期剿共需要,於2月實施戰時體制,恢復福建省保安司令部。8月至9月,集中3個保安團,在各縣地方保安隊等配合下,對中共據點實行大規模的掃蕩。 民國38年(1949年)4月,解放軍在[[渡江戰役]]勝利後,乘勝南下,國軍兵敗如山倒。第三野戰軍佔領上海後,向東南沿海進軍,中共閩浙贛省委和閩粵贛邊區委隨即領導福建各地遊擊隊,全力配合和支援南下野戰軍。8月,福建省政府隨[[中華民國國軍]]由[[福州市]]遷駐[[金門縣]]。8月17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攻佔福建省省會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軍區。在福州等地基本穩定下來後,於8月31日攻克晉江(今泉州);9月16日攻克平潭,殲滅國軍第73軍大部;9月25日攻克龍溪(今漳州);10月10日渡海攻佔大嶝島和小嶝島,殲滅國軍三個多團;10月17日渡海攻佔廈門,殲滅國軍2萬7千人,並準備對廈門外海的金門島進行作戰。10月25日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國軍擊退進攻的解放軍。解放軍的渡海作戰受挫,為台灣爭取到調養生息的空間。福建省政府自10月由軍方全面接管,軍方全面接管沿海島嶼。實行軍管制度,停止金門、東山及馬祖的縣制,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為了行政需要,於明年(1950年)3月首先成立金門及馬祖兩軍管區行政公署,代理原來的金門、[[連江]]、[[长乐区|長樂]]、[[羅源]]、[[莆田]]等五縣實際轄區之政務。 金門戰役之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島嶼的戰事中,大體處於守勢。民國39年(1950年)初,解放軍準備再進攻金門。為孤立金門守軍,造成再戰金門的有利態勢,命解放軍將領[[周志堅]]率31軍並指揮32軍94師和炮兵14團3營,進攻東山島。5月初,國軍發現31軍將進攻東山島,立即從東山撤軍。6月[[韓戰]]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敗北韓,大舉越過三八線,進抵[[鴨綠江]]畔。中共中央軍委暫停攻台計劃,將主力部隊調往朝鮮,與美軍對峙。[[美國]]開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並派遺[[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中華民國國軍取得大量美援,借機加緊在沿海島嶼進行游擊戰。民國41年(1952年)10月,[[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派遣第75師,以優勢兵力於15日攻下南日島,殲滅解放軍1300人,隨後國軍悉數撤離該島。民國42年(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胡璉率1萬多名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發起了登陸進攻作戰。解放軍擊敗國軍,取得[[東山島戰役]]的勝利。戰役後,[[蔣中正]]不再派出成編製的部隊反攻大陸,[[反攻大陸]]軍事作戰行動至此告終。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福建省 (中華民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