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石鼓 (先秦) 的原始碼
←
石鼓 (先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石鼓 (先秦)'''<br><img src="https://img.dpm.org.cn/Uploads/Picture/dc/1359[1024].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impres/234438.html 圖片來自北京故宫博物院]</small> |} '''石鼓'''也叫“'''陈仓石碣'''”、“'''岐阳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是十座刻有[[文字]]的石墩,刻于[[先秦时期]],627年发现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的荒野,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位于珍宝馆内)。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由于鼓身上刻凿的文字珍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历代都极受重视。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吴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B3%E9%BC%93/70656 石鼓 (先秦时期秦国文物)],百度百科</ref> ==文字==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10px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www.9610.com/xianqin/shigu/gugong.jpg" width="250"></center><small>石鼓文(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本) <br>[http://www.9610.com/xianqin/shigu/index.htm 圖片來自書法空間]</small> |} 石鼓的刻凿年代一直没有定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欧阳修]]的《石鼓跋尾》也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罗振玉]]的《石鼓文考释》认为是[[秦文公]]时物,又一說是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ref>《[[中州集]]》马定国小传载“石鼓,自唐以来无定论,子卿以字画考之,云是宇文周时所造,作《辨》余万言,出入传记,引据甚明,学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辨》。”</ref>,[[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考定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年)刻<ref>《石鼓年代考》</ref>。现在比较认可得说法是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认定石鼓刻于先秦时期,但具体年代说法不一。 十座石鼓上都刻有文字,数字不等,共700多个,现在仅存不到500个,每个字有两寸见方,当时的[[金石学]]家没有见过这种字体,后来认定这个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被称为[[石鼓文]]。 由于石鼓上的文字,使石鼓身价倍增,被当时得文人墨客大为赞颂。[[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当时的书法家,如[[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十分推崇石鼓,并亲自临摹做拓。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许多当时的文学家,如[[杜甫]]、[[苏轼]]、[[韩愈]]等,都为石鼓作诗。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做石鼓歌——[[韩愈]] 这些文字记录着秦统一前的历史。据[[唐兰]]的考证,石鼓上的文字是十首一组的史诗,记述了周王太史来秦宫与王出游的故事。 ==文物特征==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外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它是描写秦贵族阶级畋猎的一首长诗,有两面石鼓(“千沔鼓”、“车工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隻言片语,但其大致意思还可以体会到。 “汧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原文大意为:“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便鱼,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这是多美的意境,让人感叹,使人陶醉。“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盛言车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B3%E9%BC%93/70656 石鼓 (先秦时期秦国文物)],百度百科</ref> ==出土与收藏== [[唐朝|唐]]627年,石鼓于[[陕西省|陕西]][[宝鸡市|宝鸡]][[岐山]]北坡的荒郊发现,此地曾是[[秦國]]旧地。它们是[[花岗岩]]质地,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一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按它得出土地点,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 石鼓被发现后一直置于荒郊,许多人去观看并临摹作拓。806年,[[韩愈]]为保护石鼓,上书朝廷请求把石鼓搬到太学府,但是没有被采纳,直到814年,[[郑余庆]]任[[国子祭酒]](负责主管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才采纳了他的建议,将石鼓移到了[[凤翔文庙]],让它们不再遭受风雨得侵蚀。然而,石鼓“乍原”已于814年不知去向,只有九只保存在[[凤翔文庙]]。 北宋仁宗時,知鳳翔府司馬池,將石鼓置於府學門廊下,以木櫺圍起來保護。[[皇祐]]四年(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从太氏拓片见到乍原的[[拓片]],证明此人曾收藏过乍原石鼓。但[[向传师]]赶到[[关中]]太氏的老家时,太氏全家已于一年前死于[[瘟疫]],房屋财产全部为避瘟疫传播而烧光。向传师在关中继续查访,居然在他居住的屠户家中发现了石鼓,此时乍原石鼓已经是屠户的[[磨刀石]]<ref>《靖康緗素雜記》卷六</ref>,被切去了上半部分,鼓身上的字也只剩下四个。[[大观]]年间,[[向传师]]将乍原交给朝廷,运至[[汴梁]]。此時全部石鼓上可以辨认的文字只剩下432个<ref>《文忠集》卷一三四《集古錄》:“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不可識者過半。余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于此。”</ref>。[[宋徽宗]]还下令用[[黄金]]填注石鼓文,以防磨损。1125年,[[金朝|金]]兵进军[[中原]],[[靖康之变]]后,石鼓被金人运至[[燕京]],剔去石鼓上的黄金,弃之荒野。 1300年,[[元朝]][[国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发现石鼓,后迁往[[北京孔廟|文廟]]大成门内保存,平安经历了[[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三代。 1936年,石鼓随第四批[[故宫]]文物[[文物南迁|南迁]]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库房的底层。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迁往[[南京]]。一年后,石鼓随故宫文物再次起运。南迁途中,在[[天津]]和[[湖南]][[酉阳]]两次翻车,幸好包装严密,石鼓完好无损。装箱包装前,为保护石皮不脱落,用浸湿的[[高丽纸]]敷在石鼓面上,由于高丽纸[[纤维]]长,韧性好,湿的时候摁进字口,干后固定在字口。装箱的时候包有两层棉被,四周用稻草塞紧。这都让石鼓在南迁中得到良好的保护。[[抗日战争]]胜利后石鼓迁回[[南京]],1950年运回[[北京]],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各地文廟的石鼓== 在中國各地的[[文廟]]中,一般皆擺放仿石鼓而做成的十只石鼓。[[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9 景觀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石鼓 (先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