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1.1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相似相溶原理 的原始碼
←
相似相溶原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9B%B8%E4%BC%BC%E7%9B%B8%E6%BA%B6%E5%8E%9F%E7%90%86&step_word=&hs=0&pn=5&spn=0&di=7146857200093233153&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880638936%2C3661976471&os=143925998%2C3224444021&simid=38848111%2C572720337&adpicid=0&lpn=0&ln=431&fr=&fmq=166800622154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d50735fae6cd7b8925dc2b1b0a2442a7d8330ef1%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0598224%26t%3D41ccd64a49b20fc34ea26fa5c737e61d&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0%25lB%25Bb%25E9%25BC%25BC%25E0%25lB%25Bb%25Em%25BA%25BmAzdH3Fb8nmd80&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相似相溶原理'''<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d50735fae6cd7b8925dc2b1b0a2442a7d8330ef1&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0598224&t=41ccd64a49b20fc34ea26fa5c737e61d"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百度</small> |} '''相似相溶原理'''中“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对于气体和固体溶质来说,“相似相溶”也适用。 *中文名:[[相似相溶原理]] *外文名:The rule of the likes dissolve each other *适 用:气体和固体溶质 *特 点: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 *解 释:也需要从结构角度解释 ==定义== 例如,水分子间有较强的[[氢键]],水分子既可以为生成氢键提供氢原子,又因其中氧原子上有[[孤对电子]]能接受其它分子提供的[[氢原子]],氢键是水分子间的主要结合力。所以,凡能为生成氢键提供氢或接受氢的溶质分子,均和水“结构相似”。如ROH([[醇]])、RCOOH([[羧酸]])、RC=O(酮)、RCONH([[酰胺]])等,均可通过氢键与水结合,在水中有相当的溶解度。当然上述物质中R[[基团]]的结构与大小对在水中溶解度也有影响。如醇:R—OH,随R基团的增大,分子中非极性的部分增大,这样与水([[极性分子]])结构差异增大,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逐渐下降。 对于结构相似的一类气体,沸点愈高,它的[[分子间力]]愈大,就愈接近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愈大。如O2的沸点(90K)高于H2的沸点(20 K),所以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H2的溶解度。 对于结构相似的一类固体溶质,其熔点愈低,则其[[分子间作用力]]愈小,也就愈接近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愈大。 ==解释==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CH3CH2OH )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4、一般情况,可简记极性相似,便可相溶。 注:此原理只能做一般推论,不能做定性的推导理由。 ==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诱导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ref>[[分子间作用力的初步探究 唐志刚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4-10-01]]</ref> 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 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依次为0.030(25℃)、20.5(15℃)、2.91(25℃)。又如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0.0308mL(20℃)、0.455mL(25℃)、0.302mL(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 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0.63%),菲在苯中溶解度(18.6%)。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很高深很玄妙?)恩,请看更高更妙的解释——蒽,正因为是“直”的,所以分子间结合得紧,不容易分开,表现还有蒽的沸点较菲高,其摩尔体积小于菲的…… 其实,相似相溶规律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HOH、CH3OH、C2H5OH、n-C3H7OH分子中都含-OH,且-OH所占“份额”较大,所以3种醇均可与水互溶,n-C4H9OH中虽含-OH,因其“份额”小,水溶性有限。可以料想,碳数增多,一元醇的水溶度将进一步下降。丙三醇(甘油)中含有-OH且“份额”较大,与水互溶。C6H12O6(葡萄糖)中含5个-OH,因分子比H2O大了许多,只是易溶于水。高分子淀粉(C6H10O5)n的“分子”更大,只能部分溶解于水;而纤维素更大更高更妙,干脆难溶于水了。 甲苯稍有极性,却与非极性的苯混溶;萘能溶于苯和甲苯…… 含有相同官能团,且分子大小相近,则它们的极性相近,例如CH3OH、C3H7OH偶极矩分别1.69D和1.70D,所以,结构相似有时也反映在极性上,但极性相似却不一定是结构相似的反映!!!如硝基苯C6H5NO2、苯酚C6H5OH的偶极矩分别为1.51D和1.70D,极性算是相近,但两者的20℃水溶度分别0.19%、8.2%。又如C3H7Br(1.8D)、C3H7I(1.6D)、C3H7OH(1.7D),极性相近,但20℃水溶度分别0.24%、0.11%、无穷。 可见,结构相似对溶解度的影响强于极性相似!! 顺便说一个金属互溶的问题: (1)两种金属A、B晶体结构类型相同,原子半径差值小(一般<15%),如Ag(144.2pm)和Au(143.9pm)都是面心立方堆积,半径相似,两者无相互溶; (2)半径差>15%时,金属间部分溶解,如Mg在Cu或Ag中部分溶; (3)价相同,金属间互溶度大,钾钠合金互溶为导热系统,伍德合金(Sn+Pb)互溶制保险丝; (4)电负性相近,金属间互溶度大。Cr、Mo、W在Na、K中难溶在Cu、Ag中较“易”溶 金属互溶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相似相溶”呢,但这时,相似的不是极性,而主要是结构方面。 相似相溶规律应当从也需要从结构角度解释。虽然热力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主要是将现象赋予数学化和理论化,若继续追问起来为什么,如“为什么KNO3溶解焓是正值?而KOH的溶解焓为负值(放热)?”“为什么溶解熵效应是这样如此这般的?”……恐怕还是要求助于结构理论,上溯到更为深刻的道理上来。 '''视频''' '''相似相溶原理:具有相似化学分子结构的相互可以溶解'''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4572863567858809707 好看视频]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相似相溶原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