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9.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畫僧,髡殘 的原始碼
←
畫僧,髡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畫僧髡殘.jpg|thumb|right| [https://pic1.zhimg.com/80/v2-515b0712b66cf150e711ce115ddfcb61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畫僧,髡殘''' [[髡殘]](1612年-約1671年),俗姓劉,字石谿、介丘,號白禿,自稱殘道人,明末清初畫家。 髡殘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中度過,經常駐足於名山大川,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峰巔,留連崖畔,以自然凈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與[[石濤]]、[[朱耷]](八大山人)、[[弘仁]]合稱「明末清初四畫僧」。其卒年不詳。作品有《茂林秋樹》及《層岩疊壑圖》。 ==早年== 自幼喜畫,明末起兵抗清,明亡後出家為僧。 髡殘的生平事蹟史籍上少有記載,只知道他俗姓劉,湖廣武陵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較之朱耷、石濤當屬前輩。據說他出生的前一夜母親夢到了和尚,因此年歲稍長就認定自己的前身是僧人,早就堅定了出家的意願。 髡殘十九歲時,父母為他張羅婚事,他堅決不從,“有來議婚者,大罵絕之”,性情之偏激剛烈異於常人。到了崇禎十一年,髡殘已經是二十七歲的大齡青年,沒有理由再當單身漢。面對父母的逼婚,他親手剪掉了頭髮離家而去。收藏家周亮工在他的著作《讀畫錄》中對這一情景有詳細記載: 一日,其弟為置氈巾禦寒,公取戴於首,覽鏡數四,忽剪其發,出門徑去,投龍氏家庵中。 ==龍人儼把髡殘引進了佛門== [[File:畫僧髡殘六.jpg|thumb|左| [https://picb.zhimg.com/80/v2-4f91547a85fdc2bc78cb0f3814d78b76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髡殘出家的方式在明代屬於不合法的“私度”,不能被正規寺院收留,於是他前往同鄉學者[[龍人儼]]的龍氏家庵,完成了出家為僧的夙願。龍人儼前半生是個浪蕩公子,三十九歲時經歷了瀕死體驗,從此潛心向佛。正是他,把髡殘引進了佛門。<ref>[http://wap.art.ifeng.com/?app=system&controller=artmobile&action=content&contentid=3492479 鳳凰藝術 - 半野半正半新半舊-龍人儼]</ref> 髡殘落髮為僧後,雲遊天下向高僧們參究禪學,實踐著他的藝術偶像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座右銘。 甲申國變之後,在“亡天下”的時代漩渦中,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兵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血與火的煎熬讓他吃盡了苦頭,並落下一身的疥癬病,其痛苦非常人可以忍受。 顛沛流離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開拓了他的眼界,也讓他結交了不少忠於南明的禪宗信徒,其中就包括佛教界的遺民領袖覺浪道盛。 ==曹洞宗傳人== 已逾不惑之年的髡殘因其不凡的禪學修養受到覺浪道盛的賞識,受邀前往南京,參與了報恩寺《大藏經》的校刊。[[覺浪禪師]]基於對髡殘在人品道德、佛學修為諸方面的考察,於清順治十五年將他接納為“曹洞宗”傳人,易法名為大杲,名列覺浪二十七位嗣法弟子之一,並任命他為南京祖堂山幽棲寺的主持。 髡残的别号除了人们熟悉的[[石谿]],还有一个印章里常见的[[电住道人]],这个古怪的名称让许多人困惑不解。实际上,这一典故出自《维摩经方便品》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意喻世相如光电般变幻无常。这分明是髡残借“电住”二字隐喻自身颠沛坎坷的经历,同时也透露了他处事沉寂、万念俱灰,对茫茫前途不可捉摸的心迹。 ==画僧-髡殘== [[File:畫僧髡殘一.jpg|thumb|right| [https://pic2.zhimg.com/80/v2-5d6022237ff7ad4480bab4c2c3a6b829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清順治十四年,[[程正揆]]罷官歸家回南京居住。大報恩寺正在募捐修葺,程正揆是最大的施主並組織募捐活動,偶然和正在寺內校刻大藏經的髡殘相識。二人一見如故,從此形影不離。在程正揆《青溪遺稿》的記載中,他與髡殘的關係親密得異乎尋常。 在遺稿中程正揆曾記載了自己的一個夢: 康熙六年丁未七月初一,在弘樂,夢祖堂石溪禪師赤身伏予身,臥良久。予問曰:汝病若何?石不答。復問曰:汝死耶?曰:然。又問:汝從何處去?無語。 程正揆在這段文字中使用的語言直接指向他與髡殘的特殊關係。最早使用這條材料的顏榴就曾判斷此二人有著特殊關係,但是大部分學者不敢把他們的關係聯想到「男風」方面。 程正揆是明末宗師[[董其昌]]親炙弟子,是髡殘繪畫道路的引導者;他是貳臣,卻是髡殘中晚年時期關係最為親密的友人。當時畫壇以「金陵二溪」將其與髡殘並稱。 髡殘研究禪學時,曾幾次在幽栖山的絕頂閉關修行,就是同寺的僧人也很少見到他。只有程正揆可以排闥而入,“ 共榻連宵,暢言不倦”。他們一同散步、一同煮粥、一起洗澡,全寺的僧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繼承元四家傳統== [[File:畫僧髡殘二.jpg|thumb|左| [https://pic3.zhimg.com/80/v2-5104b937622c735f9710df9000b77c06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髡殘)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復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了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干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郁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清初四畫僧== [[File:畫僧髡殘五.jpg|thumb|right|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3AANd9GcTc3sDAANmpWpxi-M2FQIDJroY9l9AXy1cOPg&usqp=CAU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B8%85%E5%88%9D%E5%9B%9B%E7%95%AB%E5%83%A7&rlz=1C1AVFC_enTW864TW864&sxsrf=ALeKk03IzALlK1xSbunB1tgM3forI82Nfw:1595240490761&source=lnms&tbm=isch&sa=X&ved=2ahUKEwjbu6H2zdvqAhVLIqYKHbw-CS0Q_AUoA3oECAwQBQ&biw=1216&bih=569#imgrc=Bqh0cyEJ9_2lLM&imgdii=fV2jRaFZEXJvMM「圖片來源 」] ]] 髡殘將自己的畫室命名為“畫禪室”的董其昌,一手開創了清初的正統畫派,使“四王”在畫壇樹立了自己的地位;董其昌的另一隻手,則開創了與這個正統畫派正好相對的“野逸” 一派。在這個派別裡,除了龔賢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四位僧人─ 髡殘、[[弘仁]]、[[八大山人]]和[[石濤]]。 這四個和尚,被後世稱作“清初四畫僧”。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 知乎 - 清初四大画僧,桃花源里的画家髡残-]</ref> ==不落俗套,渾然天成== [[File:畫僧髡殘三.jpg|thumb|right| [https://pic3.zhimg.com/80/v2-b0b07078afa523850285c2e105c959ae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就佛學而言,髡殘比[[朱耷]]、石濤都要專一,他的佛學修養似乎比他們還高些。朱耷、石濤乃至弘仁都很早涉獵丹青,那麼髡殘究竟何時結緣於書畫,倒成了個說不清的問題。 在一則題跋中髡殘寫道: 予因學道,偶以筆墨為遊戲,原非以此博名,然亦不知不覺墮其中,笑不知禪者為門外漢,予復何辭。 雖然沒有明說他學畫的時間,卻也道破了他是在拈香禮佛之餘,始以丹青自娛這一事實。 髡殘的畫作,其構圖之縝密繁複,皴筆之屈律蒼勁,都與元代王蒙相近。特別是髡殘的筆墨韻味充斥著熱烈和躁動,畫面猶如粗頭亂服,表現出不合新朝的無奈與超脫,這和王蒙的畫如出一轍。 如果說在髡殘的畫裡還透洩著濃厚的生活感受,那麼這種格調全得利於他對自然的體察。平生喜遊名山大川的髡殘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 嘗慚愧這隻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又嘗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誨。 他滯留黃山經年,直師天然造化,這是他的繪畫不落俗套,渾然天成的根本。在他的筆墨中,無處不透露出一種悠然的禪趣,即使今人看到他的作品,仍然會在他的感染下,放下爭逐之心、功利之念、貪欲之情,讓浮躁的心靈變得澄明。 ==孤獨的先行者== [[File:畫僧髡殘四.jpg|thumb|左| [https://pic2.zhimg.com/80/v2-5608004c530670ad889de707d31e03c2_1440w.jpg 原圖連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316553「圖片來源 」] ]] 年老多病的髡殘晚景淒涼,早年的風濕病、胃病及疥癬不時發作,令他痛苦不堪。 他居住的祖堂遭受大火,多年收藏的佛書經捲和文具器物悉數化為灰燼。疾病的折磨使他心灰意冷,平時交往的知心師友相繼去世,程正揆又離開南京回家鄉去了,他為此感到孤獨、傷感。這種心緒流露在他的詩中。 十年兵火十年病,消盡平生種種心。 老去不能忘故物,雲山猶向畫中尋。 —髡殘《山水冊圖》自題詩 在禪學和藝術這兩個世界裡,很少有人能和他處在同一個維度。知音難尋的髡殘 “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 晚年的他脾氣愈發暴戾,動輒開口罵人,使他和周圍的僧人包括自己的弟子關係相當緊張。即使是[[山足禪師]]這樣著作等身的高足,也因不堪忍受呵罵離他而去。 預感到自己生命之燈即將燃盡,髡殘將生平所喜愛的玩物全部送人,還特意請來一位畫工,按自己構思畫了一幅《羅漢出山圖》,並親書一聯於其上:“剜盡心肝博得此中一肯,留此面目且圖在後商量。”自此絕筆,不再作畫寫字。畫技小道,興衰關乎時運;丹青一理,高下全賴境界。 髡殘,這位用袈裟掩裹著精神苦痛的明朝遺民,一生堅持著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審美追求,直到生命的終點。 康熙十二年,六十一歲的髡殘在昏昏然中圓寂。按照他的遺願,僧人將其骨灰投入長江邊的燕子磯下。一代大師,隨著江河的流逝而消失了。 年逾七十的程正揆在家鄉聽到了髡殘去世的消息。此後,他再也沒有到過南京。 ==代表作品== 《報恩寺圖軸》 《蒼山結茅圖軸》 《洗雨山根圖軸》 《秋山紅樹圖》 《層岩迭壑圖》等。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画家]] [[Category:佛教人物]] [[Category:940 繪畫總論]] [[Category:文化藝術人物]]
返回「
畫僧,髡殘
」頁面